APP下载

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与治疗

2021-12-30于芷晗刘蒙王颖张红畅张晨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耳部疙瘩瘢痕

于芷晗 刘蒙 王颖 张红畅 张晨

耳部是瘢痕疙瘩的高发部位,多发生在穿耳孔以后,发病率为2.5%[1]。既往瘢痕疙瘩多发在耳垂,近年来随着穿耳孔部位的不断增加,耳轮及耳轮前脚部位的瘢痕疙瘩也不少见。发病早期为穿孔部位不通畅,瘙痒,进而形成小的结节,结节可累及耳前或耳后,此后瘢痕疙瘩逐渐增大,并同时累及前后面,进一步发展可致耳前后的瘢痕疙瘩融为一体,挤压邻近结构致变形。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包括压迫疗法、手术、注射、激光、冷冻、放疗或联合治疗等,但复发率仍高达45%~100%[2-3]。针对耳部瘢痕疙瘩,我们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至2017年,共治疗耳部瘢痕疙瘩患者53例(59侧)。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65岁,平均24.5岁;初次就诊者7例,均为单侧;46例有手术治疗史(其中4次手术治疗者2例,3次手术治疗者5例,1次手术治疗者32例),距前次手术时间为6~48个月,平均13.7个月。

纳入标准:①耳部瘢痕疙瘩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规律完成整个疗程者。排除标准:未进行规律治疗及失随访患者。

1.2 分型方法

我们根据马继光等[4]对瘢痕疙瘩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按病灶厚度及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小面积薄型(图1A),宽度较窄、厚度<5 mm,给予药物注射治疗;中度:小面积厚型(图1B),宽度较窄、厚度>5 mm,采用一次手术能够切除的病变;重度(图1C):大面积型,病灶较宽,切除后需要采用皮瓣转移或去核治疗。

图1 耳部瘢痕疙瘩分类对照图Fig. 1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chart of ear keloid

1.3 治疗方法

根据分类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轻度患者选择单纯药物治疗;中度患者进行瘢痕切除,缺损原位缝合,原位缝合局部变形者可保留少量瘢痕残缘进行缝合,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药物注射疗程为12~14个月;重度患者进行瘢痕切除,利用瘢痕瓣修补缺损,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药物注射疗程为14个月。

1.3.1 药物注射治疗

药物配比:A溶液,25 mg/mL 5-氟尿嘧啶1 mL+2%利多卡因4 mL;B溶液,曲安奈德10 mg/mL。取1 mL A溶液+1 mL B溶液混合后注射。

前2个月每2周注射1次,第3~6个月每月注射1次,第7~14个月每2个月注射1次,共14个月12次治疗。

1.3.2 手术治疗

手术遵循无张力缝合原则,在病灶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局部继发畸形,保持良好的耳郭外观形态。中度患者可以在无张力下直接拉拢缝合;重度患者在瘢痕疙瘩表面设计切口线,沿切口线锐性剥离瘢痕疙瘩,行瘢痕疙瘩内核切除,保留部分瘢痕表皮,按创面缺损大小修剪形成合适的瘢痕皮瓣,无张力缝合修复缺损。术后予热塑版塑形,适度加压包扎,7 d后拆线。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原则,根据瘢痕厚度、自觉症状改善程度,分为:①治愈,痛痒症状消失,皮损全部变平,随访1年无复发;②显效,痛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皮损60%~70%变软、变平,随访1年无复发;③无效,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或已达到有效标准,但1年内复发。

2 结果

53例患者(共59侧)经18个月规律治疗后,耳部形态恢复正常,治疗后12~48个月内未见复发。根据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原则,治愈48侧,显效11侧,有效率为100%。患者满意率100%。本组中5例患者在药物治疗3次(6周)后出现月经失调,均为月经周期延长,治疗停止1~2个月后恢复正常。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28岁。因耳部瘢痕疙瘩曾于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复发,并逐渐增大。首次手术后1年,在我科行瘢痕疙瘩切除手术,术中保留部分瘢痕组织瓣,无张力下关闭创面。术后第3个月开始给予药物注射治疗。规律治疗停止后,随访2年,患者耳部瘢痕疙瘩无复发,耳部外形良好。

A、B:瘢痕疙瘩外观;C:瘢痕疙瘩去核切除,保留部分瘢痕瓣修复;D:术后采用热塑板进行包扎;E:术后2年随访外形满意无复发。A, B: Appearance of keloid; C: The keloid was enucleated, and some scar flaps were reserved for repair; D: Bandage with thermoplastic board after operation; E: 2 years follow-up showed satisfactory appearance and no recurrence.图2 典型病例Fig. 2 Typical case

4 讨论

耳部瘢痕疙瘩常见于耳垂、耳轮等部位,其发病与创伤、感染等有关,最常见于穿耳孔[5]。耳部瘢痕疙瘩质地坚硬、充血明显,大部分呈球形,基底宽窄不一,自发浸润式生长甚至侵蚀软骨,且无自行萎缩趋势,耳部的瘢痕疙瘩常伴有瘙痒、疼痛,有碍容貌,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目前,有多种评估量表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级,常用的有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Sawada(1990)瘢痕评估量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6-8]等,这些量表大部分客观全面同时兼顾患者主观感受,但是这些分类方法难以指导耳部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选择。马继光等[4]提出的分类方法较适合指导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但该分类方法没有将患者主观感受作为评分因素,而是根据瘢痕疙瘩的薄厚以及面积进行分类。本研究中,我们据此略加改进,以使其更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

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包括压迫疗法、手术、注射、激光、冷冻、放疗或联合治疗等[9]。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注射和手术治疗。皮下注射的药物有多种,包括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5-FU)、平阳霉素、丝裂霉素、干扰素等,临床上常用的注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5-FU。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2-M球蛋白来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胶原的降解;通过抑制VEGF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降低创面细胞中TGF-β的合成和释放。因此,多次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使瘢痕中纤维组织降解,瘢痕逐渐缩小[10]。5-FU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皮下注射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瘢痕的目的[11]。对于增生程度轻微、体积不大、外形改变不明显的耳部瘢痕疙瘩,单纯采用药物注射治疗,经济有效,患者痛苦小,我们的分类里轻度患者即采用曲安奈德联合5-FU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应处理“瘢痕切除”与“耳部形态恢复”之间的平衡,手术方案的选择主要有核心切除及完整切除两类。完整切除瘢痕疙瘩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考虑到完全切除可能严重影响耳郭形态,尤其是一些较大或位置特殊的瘢痕疙瘩,完全切除会引起耳郭的明显畸形。因此,我们更多采用瘢痕疙瘩的核心切除方式,保留瘢痕组织瓣或瘢痕皮肤来维持耳郭正常形态,辅以放射或药物注射治疗方案抑制瘢痕疙瘩复发。本组患者仅在术后给予药物注射治疗,未进行放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组患者的治疗中,我们遵循《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12]推荐的低剂量原则,将5-FU和曲安奈德浓度控制在5 mg/mL以下。其原因如下:①最大限度减少激素及化疗药物带来的副反应;②通过低浓度多频率注射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瘢痕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③我们前期的一些治疗发现,高浓度注射会导致瘢痕及瘢痕下方正常组织的萎缩,严重影响患者外观,而低浓度治疗时未出现此种现象。

本组患者中,针对手术患者,均将热塑板应用于耳部术后的加压包扎,避免术后出现血肿等并发症,影响愈合。一般根据具体情况仅压迫3~7 d。因为这种加压包扎的压力并不足以作为压迫疗法预防瘢痕疙瘩复发,故拆线后并没有继续使用。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一般术后3个月时,切口瘢痕会出现轻度增生。开始剂量选择为曲安奈德药物浓度5 mg/mL,5-FU药物浓度为2.5 mg/mL,治疗的前2个月每2周注射1次,第3~6个月每月注射1次,第7~14个月每2个月注射1次,术后的药物维持治疗时间为14个月,未出现并发症增加或加重情况。术后药物注射治疗遵循低浓度、浓度和剂量随时间递减原则。

5 结论

耳部瘢痕疙瘩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的维持治疗和后续跟踪随访应该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患者各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对耳部瘢痕疙瘩进行分型,结合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证明手术及药物注射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确切可靠,临床应用方便,易掌握。本治疗方案为缺乏放射治疗条件的地区、医院,或在患者拒绝接受放射治疗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确切可靠的选择。

猜你喜欢

耳部疙瘩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瘢痕也可能会癌变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秋天的疙瘩
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治疗耳部瘢痕疙瘩
右耳撕脱伤再植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英雄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疙瘩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