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健脾化瘀汤联合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12-29李垒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9期
关键词:慢性肾炎证候黄芪

李垒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9-0239-02

慢性肾炎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系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及水肿为主,病情迁延不愈时会导致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临床研究发现,若慢性肾炎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生贫血、电解质紊乱、骨代谢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性的慢性肾衰竭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在治疗方面,临床主张通过多种治疗方式来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最大限度延缓肾功能退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其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益肾健脾化瘀汤与防己黄芪汤在慢性肾炎治疗中效果显著,其中的防己黄芪汤是治疗水肿的代表性方剂,有健脾利水的功效,益肾健脾化瘀汤有健脾益肾和祛湿化痰的功效,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均有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明确益肾健脾化瘀汤联合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对我院肾内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126例慢性肾炎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现就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肾内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126例慢性肾炎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经血常规、尿液检查、肾脏B超、肾脏活检等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本次研究已经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执行。观察组63例患者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平均(57.6±10.6)岁,病程1~7年,平均(4.7±2.1)年;对照组63例患者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57.8±10.6)岁,病程1~7年,平均(4.8±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血压控制、低脂饮食、利尿治疗。对照组接受防己黄芪汤治疗,处方包括:汉防己10g、茯苓20g、生黄芪20g、厚朴6g、苍术10g、陈皮10g、生白术10g、冬瓜皮10g、木香10g、泽泻10g、猪苓10g、柴胡10g、金银花20g、黄岑10g,加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益肾健脾化瘀汤治疗,处方包括:生黄芪10g、苍术10g、生地10g、枸杞子15g、茯苓20g、丹参10g、大黄6g、益母草15g、菟丝子15g、生白术10g、当归15g、川芎15g、仙灵脾10g,加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两组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注:1个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NK(自然杀伤细胞)、CD4+T。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水肿、神疲乏力、腰酸背痛、纳呆、胃脘不适和便溏症状作一评估,无记为0分,轻度记为1分,中度记为2分,重度记为3分。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症状明显改善或趋于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无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減少不足30%,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免疫因子水平包括IgG、IgA、NK、CD4+T,IgG、IgA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NK、CD4+T使用EPICS-XL流式细胞仪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x±s、“例,%”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t检验、x2检验;检验依据: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IgG、IgA、NK、CD4+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A均低于对照组,NK、CD4+T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就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式来说,尚未形成彻底性的治疗方案与药物,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药物为主,虽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且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其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显著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尿蛋白、保护患者肾脏功能,以此实现延缓病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晋中恒在研究中指出,健脾益肾清化法在治疗慢性肾炎气虚湿热瘀阻证中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尿蛋白排泄量,而且可以提升血清IL-2、TNF-α及IL-6水平,不良反应也较少。

祖国医学将慢性肾炎归结为“水肿”和“虚劳”的范畴,认为是因为饮食不节、脾气亏虚、劳倦过度、及内伤肾元等导致,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标实为湿、热、浊、瘀、毒,本虚以气虚和阳虚为主。因此,针对慢性肾炎的病理特点,治疗时要秉承利水消肿和健脾固表的原则,以此实现益肾补脾、泻浊解毒及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防己黄芪汤与益肾健脾化瘀汤均是祖国医学治疗慢性肾炎的经典方剂,尤其是其中的防己黄芪汤是祖国医学治疗水肿的代表方剂,治疗优势极为显著,而益肾健脾化瘀汤与慢性肾炎的病因有较强的对应性,可以起到祛湿化瘀和健脾益肾的治疗目的。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表明相比于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益肾健脾化瘀汤联合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更加显著,可更好改善患者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分析原因在于:防己黄芪汤处方中的汉防己和黄芪均为君药,分别有行水和益气固表与利水的功效,联合应用可以在益气固表的同时不伤害机体正常功能;生白术本身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帮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的功效,而且可以辅助汉防己更好的行水,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厚朴、柴胡与陈皮均有行气的功效;猪苓、冬瓜皮及泽泻均有利水消肿之功效;苍术有健脾燥湿的功效。诸多中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共同起到行气利水消肿、益气健脾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发现,防己黄芪汤在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纳呆、神疲乏力、水肿及胃脘不适等症状中效果十分显著。益肾健脾化瘀汤处方中的白术、茯苓、黄芪及苍术均是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药物,均有益肾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菟丝子、生地、仙灵脾及枸杞子均有滋阴填精的功效;大黄有泻浊解毒的功效;当归、益母草及川芎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诸多药物联用可起到益肾健脾、泻浊解毒及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通过联合益肾健脾化瘀汤辅助防己黄芪汤,可以优势互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益肾健脾化瘀汤联合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显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肾炎证候黄芪
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护理实施效果探究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慢性肾炎,一定会导致尿毒症吗
黄芪茶,泡不如煮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浅谈黄芪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浅析奶牛乳房疾病的中兽医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