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3+3”框架,用技术助力课堂教学
2021-12-29刘志袁丽萍
为切实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2.0进程,自2020年9月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引进了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为蓝本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该平台是面向中小学生,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融电子课本、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应用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其正版、专业的教学资源具有权威性、安全性、智能性、开放性、兼容性、互动性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多种教学场景的应用需求。
在推进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应如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品质呢?我校积极筹划,制订项目推进方案,构建“3+3+3”式“训—用—创”整体框架,从师资培训、实践使用、创新延展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形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助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三训”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根据项目推进方案,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采用“三训”融合的方式开展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操作培训。“三训”融合指的是三种方式的培训相结合,即全员通识培训+学科专项培训+实操赛课促培训。
(一)全员通识培训
学校利用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开展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操作培训。在培训中,学校结合基本教育理念,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介绍该平台界面的板块内容、登录步骤、主要功能以及工WP964zgDaZ7boAvFoFmwD9cme3sehQQ2tIElOHARy0k=具条的基本操作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其基本功能。
(二)学科专项培训
根据各学科特点,教研组组长组织学科教师利用教研组学习时间,开展基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学科专项培训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学科教师使用平台时遇到的困惑,协助指导学科教师解决应用平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在语文学科专项培训中,教研组长指导学科组教师打开热区开关、使用朗读音频、操作生字书写笔顺功能,并结合教学案例为教师介绍使用这些功能的注意点、小妙招,帮助教师了解学科工具用途,掌握使用技巧。学科组教师还整理了使用平台时遇到的困难和优化平台的建议,并向平台设计团队提交完善平台功能的建议。
(三)实操赛课促培训
学校采用“赛研训一体化”的方式开展“师徒结对 同伴互助”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鼓励教师运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开展备课、上课、团队研修活动。教师在团队研修报告中介绍“如何将平台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经验方法,使教师们深受启发。如,中年级语文组教师向大家介绍了如何运用平台上提供的课文朗读音频资源,引导学生听课文音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段落范读规范课文朗读,重复播放重点语句音频理解词句意思……这为其他教师提供了课文音频使用范例。通过教学竞赛活动,教师熟练掌握了平台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从“会用”变成“愿用、巧用”平台。
二、“三用”结合,助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上述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赋予的深刻内涵,并熟练掌握平台的基本功能和资源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采用“三用”结合的方式推动该项目真正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服务课堂,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一)在备课中解决平台“怎样用”的问题
怎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使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备课呢?新课程倡导教师间加强合作,相互学习。为此,学校凝聚团队的力量,开展集体备课。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的智慧,依托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开展备课活动。教师紧扣平台提供的电子课本逐一解读教材,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批注、聚焦等功能分析教学重难点。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解决“什么时候用平台”“怎样用平台”等问题。例如,美术小组的教师在开展桂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一课“中外雕塑作品欣赏”的教学研讨时,就“如何借用平台中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0课关于兵马俑的简介视频”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说,将视频放在课前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有的说,将视频放在讲授兵马俑这一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的说,使用视频时要考虑是否占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视力……总之,在团队合作中,教师们实现了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在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流程的同时,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内容重构,达到了“1+1>2”的效果。
(二)在课堂中落实平台“常态用”的问题
学校提倡教师“多用、常用、节节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因为它是一本丰富的多媒体电子教材,为学校提供了规范、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服务教学,给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便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制作课件的负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精心准备课件,可即使没有准备课件,教师只需登录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便可使用平台上的相应资源与功能把日常教学上出新意、上得有趣。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没有课件辅助的情况下,点击电子课本中的生字,就会跳转到生字教学界面,生字的读音、笔顺、词义资源信息马上跃入眼帘,方便教师开展认读生字、指导生字书写的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操作方式,促使教师自觉地、经常地、持续地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做到常态化应用,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在教研中琢磨平台“巧妙用”的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每月一次的教研例会上,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齐聚一堂,针对本月使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情况展开大讨论。各学科组教师代表踊跃发言,围绕“如何妙用平台优化教学”“使用平台时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展开交流。如,数学教师向各学科组教师介绍了本学科在使用智慧教学平台时发现该平台能完全支持VR虚拟技术这一特点,大家深受启发,各学科纷纷效仿,勇于探索,创新性使用平台……通过研讨,教师们在思辨、争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切实、高效地推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三、“三创”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了充分、深入地利用平台资源、创新教学应用,让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得到质的提升,学校在“三创”上下功夫,创造性地使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效果显著。
(一)创造性使用工具,合理组合用处多
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对于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它所提供的资源与目前广西师生使用的教材相匹配,极大地方便了这三个学科的教学。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平台上丰富的资源辅助教学,做到“多种工具组合用,一种工具多样用”。
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运用“多种工具组合用”的方式交替使用平台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与教师同步聚焦教学内容,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教师在电子课本中运用工具条的“放大”功能引导学生认识插图中的人物,用“批注”工具梳理本科知识要点,用“聚光灯”工具开展小游戏问答竞赛,从而巩固本课所学。
在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一种工具多样用”的方式,巧妙运用平台上的书签工具,有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补充巩固练习、梳理知识要点。教师灵活地组合使用平台上的工具,较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生动、有趣。
(二)创造性对接平台,相互融合效率增
虽然广西学生目前使用的英语、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教材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提供的人教版教材资源不匹配,但学科教师也积极搭乘人教智慧教学平台这趟列车,结合现有地方教材开展日常课堂教学活动。
1.借鉴人教版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教师根据地方教材的课程内容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上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整理,先找出两个版本教材中的相同、相似教学资源,再通过对比差异、取长补短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化课堂。如,音乐教师通过对比、整理,发现桂教版二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与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玩具兵进行曲》内容一致,而且人教版的欣赏乐谱制作非常细致,不光有乐谱还有精致的乐器图和有趣的手脚节奏,更有利于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于是,音乐教师在教学《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直接运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2.视平台为资源库,筛选资源为我用
虽然教材版本不同,但学科教师仍可以在资源丰富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中获得很多相应的资源辅助教学。如,英语教师运用平台上提供的很多韵律性突出的、易于记忆的英文歌曲或者歌谣活跃课堂,运用相关话题资源短文拓展练习,运用平台中的语音测评功能帮助学生提升发音的准确性等。
3.不同平台交替用,课堂教学促优化
在教学时,教师或是将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在平台上直接教学;或是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上插入PPT教学课件,相互补充开展教学;或是同时打开希沃白板电子平台、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等多个平台,相互交替转换使用。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创造性兼容VR技术,身临其境助提质
学校“基于VR虚拟技术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尝试着将沉浸式VR虚拟技术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对接。课题组教师惊喜地发现,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有着强大的兼容功能,它解决了其他备授课平台无法实现的与VR虚拟技术兼容的问题。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九课《鲸》时,将VR虚拟设备连接到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上,实现了说明文教学的流程再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认识东南西北”时,将VR视频巧妙地与人教智慧平台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可视化的学习场景中感知东南西北。
实践证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在助力课堂教学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探索的积极性,有效地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并使之转化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我们相信,我校在不断创新、改革的道路上,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一定能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实现以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刘志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西小学书记、校长;袁丽萍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西小学科研主任)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