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相融合 构建教学新常态

2021-12-29王薏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9期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迈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创新的新阶段,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我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学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内容重构等构建教学新常态。

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理论模型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即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形成立体化教学支撑环境,使之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到电子书包的使用,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一直在不同学科中进行着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的探索。经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实践,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正在由传统的面对面开展向线上线下相融合转变。学校教师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也正在加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尽管线下师生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具有情感交流丰富、师生互动直接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整齐划一、时空受限、教学模式单一等天然的弊端。线上教学则可以弥补线下教学的弊端,并具备互联互通、时空无限、群体共享、整合重构等不可替代的优势[2]。因此,线上线下融合将是未来的教育形态,将线上线下教学视为一个整体,走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笔者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与优势互补作为学校当前研究的重点,并依托“首都教材数字化协同创新项目”和“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两个载体,组建了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团队、教师技术团队和研究团队,利用教研与科研联动、课堂与实践联动、课程与教学联动、管理与评价联动,建构了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评价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理论模型(如图 1),拓展了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二、线上线下融合促教学方式变革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就是要把原有学习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把握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一)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方式

教师既要打破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对立的思想,又不能将二者简单叠加,应该根据二者特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基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理念,教师将学习活动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一体化设计,尝试构建了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架构 (如图2),力求使线上线下教学达到深度融合。

(二)再造学习场景促深度学习发生

学习场景是学生学习所依托的场所和背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场景再造就是在学习中构建真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境和挑战,让学生在该场景下处理问题、迎接挑战,教师通过即时反馈促进学生改变。

如,对于二年级英语“”一课,在学生经历“云串门”活动后,教师利用平板电脑中的“White Board”App设计活动,请学生再造出自己“家”的场景。学生利用素材库中的图片,装点出了温馨的“家”,并邀请同学们来自己设计好的“Dream House”做客,在“家”的场景中,他们利用本课所学句型创编对话。“Dream House”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表达意愿,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实践。

(三)利用交互工具实现实时交互

交互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交互工具,为学生营造主动思考、交流互动、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模拟环境保护大会的情境:宇航员、环境学家、天文学家三个团队将在大会上发言,学生从中任选一个角色,组成研究小组,围绕“为什么要保护地球”设计发言提纲。课上,教师借助希沃授课助手的拍照即时上传功能,实现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可视化。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观点和逻辑顺序,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有效融入课前线上搜集的资料,在交流中发展了语言实践能力,在体验中形成了对地球的热爱,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之情。

(四)基于数据分析开展个性化反馈

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教师利用晓黑板等软件收集学生作业,利用问卷星开展监测,通过数据的反馈把握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同时,学校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开展学生、家长线上问卷满意度调查,借助大数据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科教师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这样,基于数据分析设计的教学方案,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更有利于教师施教。

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时,教师通过问卷星发布预习作业,搜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点和预习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据化分析,聚焦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三个难句,帮助学生理解难句。课前数据调查的结果,还帮助教师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共性问题,形成本课的核心问题——“孔子为什么不能决”。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三、线上线下融合促教学内容重构

学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外资源,沟通线上、线下资源的联系,应用信息技术将碎片化课程资源进行统整,对传统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重构了课程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将图片、交互动画、音视频等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和高效。

如,在教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奇妙的节日风俗”时,教师创设情境,用问题“为什么同样叫元宵节,但是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导入。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巧妙结合市级平台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理解元宵与汤圆的差异,体现相同节日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从而开启课堂上的学生讨论和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将线下的讨论学习转移到线上,再通过在线指导、资源补充和及时反馈,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架。

(二)融合的学习环境助力特色课程

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也是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天文分团承办校。“小学天文”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天象厅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利用学习软件模拟星空场景,带领学生领略浩瀚的宇宙。

如,在教学“夏季星空”时,教师通过天象厅模拟星空软件,真实还原夜晚观星场景。学生学会借助北斗七星定方向和季节,利用方位、亮星和特殊图形寻找夏季星空。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天象仪、活动星座图等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构抽象的物理模型。教师在利用平板电脑保持黑暗认星环境的同时,又利用线上视频会议及时关注每组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更加顺畅。

(三)多样的学习素材按需供给学生

线上多样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随机调用、搭配和组合,按学生的学习需要供给使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分层推进、分类实施。

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通关游戏,每个知识点一关,一关一题,一次做对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关,知识掌握比较好、做得快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后面的时间观看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拓展。没有做对的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知识点讲解微视频,看后再做一道类似题,才可进入下一关。游戏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四)重构培育核心素养的融合课程

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合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重构课程。教师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生长点,统整学科资源,统一规划,设计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为单元开展学习,并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研究和深度拓展。

如,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爱首都、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四年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我是小小策划师——祖国在我心中”游学线路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主题及活动情境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线上搜集、整理信息,对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开展线上讨论;线下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路线,合理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方案。最后,小组合作制作宣传海报、设计路线手册等,向全班推介自己组的成果。

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学校在全学科推进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基本教学架构,充实了课程资源库,并梳理了不同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这些探索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完善与发展中形成了学校教学的新常态。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于推动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也形成了一些进一步的思考。

(一)赋能教师基本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完善对信息的搜集和调查,然后进行鉴别和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改造课堂、指导教学,提升对知识的整合加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组织教师每月开展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主题的基本功培训。随着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常态化的推进,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科能力与信息素养。可以说,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推动了教师团队主动适应信息化,不断探索融合的内容、策略和途径,实现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从而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

(二)创生优质的素材,丰富教育资源供给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上资源的供给水平。只有不断丰富线上资源,才能为教师的教学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优质教育资源的丰富,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开发、积累、完善,如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视频、音频、学习任务单等。例如,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国家教育云资源平台组织在线播放中小学各学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像,北京市教委组织全市各学科名师录制“空中课堂”,朝阳区教委组织骨干教师录制“朝阳区同步教学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特殊时期的在线教学需求。仅疫情期间,学校教师参与市、区级和集团平台资源录制 350 余个,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素材。

(三)提高思想站位,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育人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有优势和劣势,在推广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科素养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重新设计教学,实现目标强化、内容重构、流程再造。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以促进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握学科本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呈现方式的变革,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形成优势互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最佳效果。

应该说,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大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对于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的探索仍然在路上,如何进一步把握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特点,梳理提炼出符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的、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原则,创建更加互动高效课堂,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哲.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解读“教育信息化2.0”[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4-6.

[2] 袁振国.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N].中国教育报,2020-5-13(5).

[3] 袁旭.让教育协同创新之花映红祖国南疆 [N].中国教育报, 2017-2-24(3).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