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思维: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养

2021-12-29张增田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9期

21世纪的今天,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毋庸置疑,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曾经经历、正在经历的一切,我们的话语与行为、所处的位置以及生理和心理变化等,都成为可用于记录、分析和共享的数据。我们已被数据覆盖和包围,就连我们自身也成了数据。大数据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变革势在必行,变革已经发生。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对教育的影响首当其冲,由此也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被称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所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在这一挑战面前,教师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具备新能力。一句话,教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这是成功应对这一重大时代转型的必备素养。

具备大数据思维,不仅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素养,更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的重要一环。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宏阔的时代发展眼光、敏锐的数据资源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些,也正是大数据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思维呢?简单地说,大数据思维是指基于数据、依托数据并善于运用数据计算的思维。进而言之,拥有大数据思维,就是指学会有意识地去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萃取价值以及应用数据的思维。也就是说,大数据思维内在地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一组意识,即“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的意识。它包括资源意识、价值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层含义指一组能力,即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和应用数据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应具有三种意识:一是敏锐的教育数据资源意识,即拥有更好的教育数据洞察力,并善于发现和理解教育数据内容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尽其所能地让数据“说话”。二是强力的价值判断意识,即是指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教育数据信息,教师必须能够迅速地做出正误判断和价值取舍的意识。三是主动的创新意识,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先人一步发现机遇,并能考虑和创造性利用各种可能的教育意识。

教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还应具有四种能力:一是获取教育数据的能力,主要指有效地收集和储存教育数据的能力。二是分析教育数据的能力,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对已获取的教育数据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三是发掘教育数据真实价值的能力,是指教师要学会挖掘和发现教育数据的真实价值。因为数据信息的真实价值往往就像漂浮在海洋里的冰山,我们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由此可见,大数据带给了教师无限的探索和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对教育数据信息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好的运用。四是应用教育数据的能力,包括应用教育大数据从事教育教学、评价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以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