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传媒视角下的湛江城市形象
2021-12-29邓梦雪李海燕
邓梦雪 李海燕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魅力港城湛江,位于南海之滨,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是国家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正处于瞬息万变的高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湛江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欣欣向荣的农业大市到蓬勃发展的工业大市,再到现代化海港城市身份定位的转变,这与国家政策的更替、湛江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等密切相关。
一、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各阶段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定位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与差异性,并直接呈现于城市的风貌气宇中。因此,城市身份定位与城市形象塑造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媒介所传达的湛江城市形象均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湛江各阶段的城市身份定位,并以此作为湛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风采。
(一)1980年代:力争上游的农业大市
改革开放之初,媒介大力宣传湛江的农业发展,极力塑造湛江农业大市的身份形象。当时,发展农业是湛江的当务之急,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民众发展农业经济的情绪高涨。“两水一牧”的发展为后来湛江水产养殖业、种植业、林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走访湛江市图书馆,翻阅八十年代的《湛江日报》,经粗略估算近乎三分之一的版面均为农业报道,主要围绕“水稻科技发展”“水产养殖业动态”“种植新园”等农业动态消息进行报道。如《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向农业科学现代化进军》一文,对城市形象明确作出定位,展示出湛江发展农业技术的精神面貌。[1]
(二)1990年代:险中求进的工业城市
湛江八十年代的决策失误,奠定了其发展相对坎坷的基础。尽管如此,湛江依然险中求进,稳步发展工业。1992年湛江市施行“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四大发展战略”,重燃湛江人民的发展斗志,各大媒介也均对湛江政策表示认同。在《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湛江》一文中,湛江市经委副主任陈水平对该政策施行以来的成绩给予肯定,“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产品产销平衡,在全市出口企业中,1996年全年创汇超百万美元的有30家,超千万美元的有8家。”[2]《亚太经济时报》记者杨欣则多次表示湛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个“香港”,工业正逐步成为湛江经济的中坚力量。
(三)新世纪:现代化生态海港城市
随着中国大门的进一步打开,湛江迎来了发展的新曙光。新传媒也以多元视角对湛江“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海港城市的崭新城市形象进行广泛地传播。湛江城市形象宣传片如《蓝色生态之城》《醉美湛江》《五年崛起看湛江》《热带半岛 大美湛江》等,均展现了湛江独特的海港风情,力图将湛江打造成一流的生态海港旅游城市。2017年央视推出的《魅力中国城》的湛江宣传片更是将湛江的现代化都市形象推向了世界,提升了湛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此外,湛江创建的湛江文明网、湛江新闻网、湛江唯食网以及湛江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新传媒,均全面塑造着湛江的现代化海港城市形象。
二、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城市形象的转变原因
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城市的发展,再从工业城市到现代化海港城市的蜕变,湛江几经风雨,最终走出了康庄大道。深入探究湛江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城市形象转变的原因,为湛江日后发展提出更精准的策略。
(一)时代政策的更替
时代巨变引发政策变革,城市形象也随之改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湛江发展“两水一牧”,出台大搞开发性农业的政策。当年湛江虽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由于决策的阴差阳错,造成八十年代的“农业热”。然而农业经济的效益甚微,到了改革开放新一轮高潮时湛江发掘其港口优势与海湾资源,转向“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港口经济发展战略”,以期依托良港优势促进工业的发展。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9898走私大案”的影响致使“四大战略”最终没能为湛江带来发展的春天。二十一世纪,湛江聚力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大力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四大抓手”、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3]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树立现代化生态海港城市形象。
(二)产业经济的发展
湛江历来以农业为重,改革开放初期,湛江的农业经济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持续到1990年,湛江的农业生产总值在生产总值中依然占比达到41.7%,仍然占据最大比重。可见八十年代的湛江以农为重,农业大市的形象当之无愧。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湛江的工业比重反超农业,从1995年的35%到2010年的40.7%,湛江工业迅猛发展,湛江的城市形象也随之转变为工业大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湛江积极宣传生态旅游城市形象,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从2012始,湛江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一直独占鳌头,并且稳步增长,到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4.8%,大力扭转了湛江落后的工农业城市形象。
(三)主流文化的转向
湛江有着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红土文化,它是湛江人民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是湛江人民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可红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劣根性,如倾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拒绝接受外来经济文化等,本土文化的劣根性给湛江城市形象的转变造成一定阻力,湛江农业城市形象的定位始终根深蒂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资流入湛江,湛江的工业逐渐壮大,工业文化逐渐繁荣。2014年湛江更是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之一,以此为依托,湛江重点宣传特色海岛旅游文化,打造海岛生态旅游品牌城市。湛江湾旅游文化节的召开,文明港城、文明湛江城等微信公众号的成立,均体现出湛江旅游文化的繁荣,湛江形象也逐渐转向了现代化生态港城。
三、湛江未来的发展建议
国家政策、产业转型与文化转向影响着湛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能更好地顺势而为,湛江需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依托国家方针政策,打造品牌城市形象。
(一)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湛江自古以来以农为重,本地人们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给现代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力。湛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之一的头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外来资源。2020年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湛江需深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如此这般克服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为湛江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二)打造世界级海港旅游品牌城市
湛江有着富饶的海洋资源以及独特美丽的海港风景,有着两个4A级的国家旅游景点——世界上唯二的玛珥湖之一湖光岩和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外湛江还保留着历史悠久的“雷字号”文化风物,如雷州雷剧、雷州人龙舞、雷州石狗等,这都是湛江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天资禀赋。因此,湛江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做好生态旅游的文章。粤港澳大湾区是消费力极高的世界级旅游客源市场,湛江须策划培育基于海陆空交通的精品旅游线路,发展高铁旅游线路产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高铁网络,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深、港澳市场。[4]结合时势政策与自身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海港旅游品牌城市。
(三)增强媒体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作用
在新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知天下事,人们对于社会讯息的摄取基本来自传播媒介。因此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新媒体中,如何运用媒介传播与构建城市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湛江需要积极发展新传媒,如开发有关湛江的APP产品,创建涉及湛江各方面发展的微博公众号与微信公众号以及品牌网站论坛等,允许市民的积极投稿,激发与调动媒介传播的全民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已有的传统媒介如湛江日报、湛江晚报、湛江电视台等也要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改革转型,在数字报刊的基础上研发更多的电子产品,如湛江新闻APP产品。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湛江人民用智慧与汗水在湛江的红土上创造过农业文明,用他们的勇敢与拼搏探索过工业之路。如今,他们正驶着时代的风帆,开创他们辉煌的港城时代。新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进一步打开,春风重新吹向了湛江。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湛江逐渐凸显自身的海洋特色,努力打造现代化海洋强市。与时俱进的媒体也将发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将湛江海洋强市的形象推向世界。未来湛江必能乘风破浪,顺势腾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湛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