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综述
2021-12-29熊晨毛祥成
熊晨 毛祥成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8)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2]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社会不良思潮的涌入等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及缺失。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问题的成因分析以及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做简要概述,以期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必要性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大部分学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刘友洪、李景国(2020)提到,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社会道德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立德树人的实效需要、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陈娟(2020)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传承青年运主题的历史需要、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易开发(2020)提出是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和谐文明家庭、形成良好家风的必然要求;达成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汇聚青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吴培育(2019)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大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的研究
纵观现有的研究,学者们在肯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基础上,也总结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主要表现。郝海洪(2019)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大学生群体履行责任的意愿不强或意识缺乏;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弱化了责任担当能力。朱倩(2019)认为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学校层面上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学术纯粹意识;家庭层面上缺乏家庭责任意识;个人层面上理想信念的缺失。陈树文,林柏成(2018)认为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及缺失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错位蔓延;自我中心主义过强;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认同感与归宿感;缺乏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担当;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义务履行;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姜良杰,周爽(2017)在肯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方面的同时,指出大学生依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如缺乏实践意识,常常言行不一;以金钱为导向,功利性较强;以个人为中心,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比如理想信念弱化,缺乏使命担当;缺乏实践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强;辨别能力不足,易受外界干扰;重视物质享受而轻视义务履行等。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和缺失的原因,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角色定位不清晰,责任能力较弱。二是社会原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同时西方社会不良思潮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原因。如刘宇,陈元明(2020)提出社会责任交往基础的虚拟化冲击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社会发展背景下特殊战“疫”给思想意识带来考验;资本逻辑强势渗透下衍生的道德建构和培育存在问题。王会(2020)提出社会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不足、自我教育的缺乏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吴培育等人(2019)认为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模糊;家庭责任教育中责任引导力度薄弱;学校责任教育存在偏差以及社会环境中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江山,姚硕(2019)认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潮的侵袭;家庭教育的缺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失位。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的研究
针对当下大学生存在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周明星(2018)提出“五位一体”的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实践、机制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怀相结合;坚持言传、身教、新媒体教育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科学全方位教育相结合;坚持自律、他律、以文载道相结合。
董维维(2020)认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用五四精神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董海涛(2020)认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强调要不断强化和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榜样典型与党团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师晓娟(2020)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提出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家庭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涵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马莉,王旭(2020)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实践平台,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性、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及成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等。这不仅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实践工作开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成果背后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究的地方。一是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现实层面,缺乏理论性的系统研究,比如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内涵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尤为重要的。二是现有成果中缺乏具有时代特征、能够真正内化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当下00后大学生,未能结合对其思想、心理等特点分析,与社会责任培育融合起来,在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上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