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鲁屯特色小镇建设中乡愁文化的赓延
2021-12-29刘秉亚
刘秉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乡愁一词亘古不变,是表达对故土的一切事物产生浓情眷念的深切表达,是人们抒发内心怀旧情感的最贴切的指向,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承载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们共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乡愁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积累下来的源自于故乡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以有形和无形为载体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文化又被提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城镇居民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呼唤。鲁屯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军屯古镇,其乡愁文化的延续是保留古镇建设的特色所在。
一、乡愁文化是鲁屯特色小镇建设之根
(一)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
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有地方性的特征(生于斯、死于斯),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2],构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以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制约着每个自我。乡土社会中的道德是约定俗成的一种默认规范,是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制度的延续,这种制度也成为乡愁文化中的一部分,当人们背井离乡时也会按照家乡里人际交往的道德来制约自身。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这种隐形的规范还在默默发挥约束作用,成为当地人们观念和态度的柔性法则,是当地族群生存的共同伦理,具有重大的凝聚作用。这种根植于乡土中制度乡愁维系着人们的伦理道德,是当地人的精神家园。虽然鲁屯特色小镇面临的人员流动性不断加大、血缘关系不断弱化、传统道德观念不断淡化、共同伦理逐步消失等困境,但乡愁文化还是根深蒂固地维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人们的做事风格、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还是若隐若现地展现出家乡的印迹。因此,在鲁屯特色小镇建设中乡愁文化是延续本土特色的最好例证,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的关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必须重视乡愁文化的厚重,必须重视制度文化的延续,必须重视精神领域的纽带,这是人们共同构建家园的情感凝聚和精神指向。
(二)有质量的留守和回归性指向
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人,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也是共同情感延续的桥梁,还是创新变革的根本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当地居民。鲁屯特色小镇的原始居民是乡愁文化的发起者和传播者,除了需要吸引外来人员,更重要的是有质量的留守和外出者的回归性指向。首先,特色小镇的现有成员的有质量留守。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牵动着常年居住人员的心,让家乡富裕、让家乡更美、留住他们的乡愁记忆是他们的共同心愿和集体情愫,特别是当地的有志之士和乡绅乡贤们积极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中,守住他们的共有家园,表现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无关于时间和距离,内心唤起乡愁文化的怀旧情感,彰显出乡愁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他们有复杂的内心挣扎和纠结,一方面希望故土能够在建设中重获辉煌,另一方面又忧心乡愁承载体的变更,因此,在鲁屯特色小镇建设中他们想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留守中坚持安放自身的精神寄托,保护地方文化的精神共同体。其次,外出人员的回归性指向。人们的乡愁除了表现在故土的变化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距离和时间产生的精神慰藉。常住居民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地方兴旺与凋敝的根本因素,而回归故土是众多漂泊在外游子的迫切渴望,叶落归根是身处异乡人们的终极愿景。鲁屯特色小镇建设是广大在外务工人员的福音,他们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够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机会,还可以成为家乡繁荣和兴盛的建设者和见证者。衣锦还乡虽是大多数人的心愿,而能够亲身参与家乡建设更是他们自豪和荣耀的资本。此外,吸引和召唤有本地乡愁的饱学之士为故土的建设出谋划策和贡献力量,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家园情结。
(三)防止同质化发展的关键
特色小镇的建设突出的就是“特色”,特色旅游、特色民俗、特色小吃、特色农业、特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与众不同才是特色小镇的生存根基,完全模仿或复制其他特色小镇是不会有长期生存空间的,照抄照搬是绝对没有发展的出路。鲁屯特色小镇的打造要防止同质化的发展,拥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态魅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甚至人员来这里旅游、参观甚至定居。因此,打造“特色”小镇成为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鲁屯需要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建设,把自身的优势和产业结合起来,而乡愁文化正好可以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文化意境。乡愁在近些年不断被提及,主要在于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日渐衰落。冯骥才委员不断呼吁国家加大力气保护古村落,他指出: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5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愁何处安放?村落的保护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让乡愁有场所可以寄托。[3]他的努力初见成效,我国已经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有2555个村落列为国家保护清单,其中贵州就有426个。人们在不断感叹昔日的家园不断衰落、熟人社会不断解构、文化物质载体不断遭到破坏,对应的乡愁思绪便不断涌上心头。特色小镇建设必须重视这个问题,防止昨日重现,也能让中国人有地方寻找乡愁,保证活态家园的长存,既有特色乡愁,又具有现代气息,让乡愁文化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砝码。
二、乡愁文化是鲁屯特色小镇文化之源
近几年,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星罗棋布,贵州省黔西南州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总体要求,已经成功培育成型5个具有地域特点、山水特色、时代特征的工业重镇、文化古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其中,鲁屯小镇走的是一条以商屯文化、民族文化为重点,整合周边人文景观,并运用山、水、石、花等自然元素打造的文化古镇。[4]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就富含鲁屯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他们都可以称之为鲁屯的乡愁文化。
(一)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鲁屯曾是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军队驻地和商业重镇,文化、教育、交通、商贸等设施较为完备,是军屯文化的代表之一。清代至民国时期,这里曾产生过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台湾两任淡水同知李明心、李振清父子,民国时期贵州兴义系军政集团重要成员之一李毓华等等。鲁屯历史厚重,人文气息浓郁,文化遗存众多: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鲁屯石牌坊群——“生员李汝兰之母百岁坊”“李锦章百岁坊”“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融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精髓、科学的研究、艺术的美感于一体,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窝洞旧石器时代遗物发现点,有力补充了古人类学界已经定名和定性的“兴义人”和“猫猫洞文化类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章磨古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鲁屯李氏千户墓葬群,该墓葬群时间延续长,无断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道台李明心墓;总兵府;李毓华故居;贺尔堂民居;杨昌友宅;念贵兴民居;纳摩桩经幢;鲁屯古城墙遗址;半月池;书院井;四方井等。已毁的建筑有鲁屯书院、戏楼、观音阁、湖广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新屯文阁、财神庙等。原始街巷格局保持的有:屯里头、牌坊脚街、铁匠街、包谷市、靛行巷、老场坝和上场坝。
鲁屯是明初调北征南以来形成的重要集镇,是反映军屯文化和地方历史的实物载体,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可展示军屯文化、流官文化、黔台关系、教育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历史遗存本身就是地方历史的有力见证,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遗迹的凝聚,是文化记忆的共鸣,是物化标志的乡愁载体,是地方的精神共同体,是集体文化自觉的彰显。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永远少不了地方的历史印迹,包括建筑、街道、故居在内的乡愁符号是鲁屯特色的显著标志,是鲁屯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二)民俗文化
鲁屯民俗特色鲜明、种类众多,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围鼓舞。围鼓舞是流传在鲁屯镇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群体舞,它的传承脉络清晰,通过数百年的民间流传,已经形成自己的曲目和表演风格,具备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围鼓最初仅在军队中使用,之后逐渐流传到民间,并成为鲁屯庆典、祭祀、迎送官吏、祝寿、接圣旨等活动的文艺表演。围鼓舞体现了鲁屯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对提高鲁屯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鲁屯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据传鲁屯围鼓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傅友德将军征服普安州后,部分官兵,亦军民驻扎鲁屯,士兵闲暇时喜欢吹拉弹唱,其中几个川兵以敲锣打鼓取乐。锣鼓声响不仅娱乐,而且还起到驱邪,甚至可以吓走豺狼虎豹的作用。因此围鼓舞这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就一直在当地驻军和民间流传。一直到清朝道光下旨建贞节牌坊时,锣鼓声引来成群蝴蝶,在围鼓舞中加入蝴蝶元素,后在乾隆年间,鲁屯因修建戏楼,融入川戏锣鼓精华,演变成了有板有眼的围鼓,经过几百年的提炼,围鼓在鲁屯独树一帜。围鼓舞表演时对场地、人员没有严格要求,少则4人可演奏,多则上百人,表演形式以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为主,其表演气势宏大、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围鼓舞的表演乐器有大鼓、中鼓、小鼓、锣、钹、釵等,鼓谱有《猛虎下山》等十余首,表演者的脸色会随剧情的起伏而变化,时而喜上眉梢,时而哀愁悲伤,配合鼓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情和韵律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鲁屯围鼓舞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大鼓”“中鼓”“小鼓”三种基本打法,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十分具有感染性和震撼力,是鲁屯人民智慧的凝结,是鲁屯乡俗的重要代表。
(三)生态民族文化
2016年,中国县域金融年会发布了《中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兴义市名列第33名,隶属兴义市的鲁屯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其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环境景观相得益彰,结构紧凑,使其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腹部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据贵州省文物考古专家的调查考证,鲁屯早在殷代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鲁屯具有独特岩溶地质奇观和绕镇水系的组构,能够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景观魅力,老城中有书院井、四方井等日常水源,外部水系主要是老城东侧城墙外的七孔塘、洗马河,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鲁屯的七孔塘为岩溶地貌地下水露头形式的特殊奇观,是七口如北斗星分布的水塘,每个水塘形状如同洞穴,分别是胡椒塘、洗布塘、路边塘、纳摩塘、锅底塘、马槽塘和眼睛塘,是鲁屯七颗闪亮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地学价值和景观价值。洗马河自古城北部从西向东,再向南流淌,形成古城水系。镇区西北2公里建有宴家湾水库,西面远山环绕,林木叠翠,构成一幅碧波绿树、山色空蒙的景色,是旅游观光和游玩的重要景点。
鲁屯镇现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着汉族、布依族、回族、苗族等各族群众。镇区以汉族群众为主,也是黔西南州回族聚集区,近年来,因安置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天生桥水电站库区移民,迁来大量布依族群众。鲁屯古镇还修建有回族馆、布依族馆、苗族馆,主要以打造黔西南州布依、苗等多民族特色文化为主基调,向外展示鲁屯丰富的民族风土人情、传统文化风格和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景公园建筑群。黔西南州提出要全面落实和推进“脱贫攻坚·五个绿色”小镇的创建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做到产、城、景、文的高度融合,在建设中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个底线,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按照州政府的发展理念,生态、绿色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鲁屯特色小镇建设中也必须让生产、生活、生态充分融合,保留原生态、原风貌,让最朴实、最自然的风貌留住游客,这里山更清、水更绿,充分体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鲁屯浓浓的乡愁。
三、鲁屯特色小镇建设是发展乡愁文化之匙
“鲁屯八音”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占地面积 5 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 8 亿元,分三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室内布依戏剧舞台设置、戏剧演出、自行车骑行、景观打造、室外场景布置等。黔西南州政府力争将“布依八音”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小镇、文化小镇、绿色小镇。鲁屯镇充分利用当地明清古文化、牌坊文化等建起了仿古商业街,引进生态移民群众就地致富。[5]鲁屯特色小镇围绕着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两个维度进行建设,另辟蹊径,从乡愁文化中汲取力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反哺乡愁文化,使二者相得益彰。
(一)乡愁文化建设的静态保护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静态保护主要针对物化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改造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在建设中的肆意妄为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其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让众多民众逐渐丧失昔日家园,逐渐丧失精神的寄居。古人追求“桃花源”般的与世隔绝,现代人憧憬“诗意地栖居”的生存状态,而乡愁文化就是在寻觅故土的怀旧,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返乡。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完整性让世人惊叹,也成就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虽然曾经被中断过,但毫不影响现代人的觉醒和执着,开始走上文化自信的道路,最终要达到文化自强。乡愁文化完美诠释国人的文化自觉,在静态保护上已经不断迈出坚定的步伐,政府对建筑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支持在逐年提升,对保护单位的设立在逐年增多,对古村落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
1.摸清家底
鲁屯打造特色小镇必须要理清鲁屯的特色,不断挖掘现存的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修正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护好鲁屯的文化载体。若想要记得住乡愁,必须留住当地有价值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贴近民众,了解他们最关切的乡愁载体,也就是当地最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印迹,不但可以让历史文化重现光芒,还可以保留当地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鲁屯古镇已经保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纳窝洞旧石器时代遗物发现点、章磨古墓群、鲁屯李氏千户墓葬群、生员李汝兰之母百岁坊、李锦章百岁坊、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半月池、李荃枝宅、李毓华故居、“纳摩经”经幢、鲁屯古城墙遗址、书院井、四方井等。鲁屯还保留原始街巷格局:屯里头、牌坊脚街、铁匠街、包谷市、靛行巷、老场坝和上场坝等。可以说,鲁屯在居住类、居住商贸混合类、墓葬类、旌表纪念类、生产生活类、祭祀类、寺庙类、遗址类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原始的建筑和遗迹。
2.唱响绿色的主旋律
绿色是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生态追求。绿色发展与乡愁文化的融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留住乡愁首要的就是留住那一片安宁洁净的绿色乡土”[6],政府必须始终秉持绿色理念,用“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反对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不片面追求经济政绩的形象工程,为当地居民守住乡愁,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在水源上,鲁屯政府依托景观河道的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既能领略民族风情,又能观赏秀丽风管,还能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让鲁屯特色小镇建设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建设特色小镇必须毫不动摇地践行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态,强化绿色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位,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建设大家的共同家园。
(二)乡愁文化建设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要素要以活态形式呈现给游客,使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乡愁文化,这既能保证乡愁要素的活态记忆,也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7]活态传承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其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外来人才的引进,当然还有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觉。
1.文化传承人的坚守
鲁屯最著名的民俗围鼓舞气势宏大,简洁明快,富有戏剧性和观赏性,贵州电视台曾多次前来录制,曾获得“多彩贵州”原生态组舞蹈大赛市一等奖,州二等奖。2017年3月,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围鼓舞在CCTV-7《乡村大世界》录制过程中惊艳亮相。根据2009年兴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关于围鼓舞的调查报告显示,围鼓舞的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全凭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在当地民间一代一代地自然传承,截至2009年可以追溯的传承人仅有四代5人。虽然围鼓舞是鲁屯庆典、祭祀等节庆的文艺表演,但也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人员老龄化(平均已经50岁)和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自2014年起,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抢救围鼓舞,将围鼓舞引入鲁屯中学,在学校外聘老师,内强训练的管理模式下,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继承。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积极协调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力量,从全省各地挑选骨干教师进行包括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理论,剪纸、蜡染、刺绣实训操作的培训。在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政府从实际行动中做好传承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融合,增加项目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让鲁屯人民能够守住民俗文化的乡愁。
2.乡贤文化的复活
明朝初期随军来鲁屯的大姓有鲁屯李家、新屯李家、水塘胡家等,这些大姓人家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建造了家族宗祠和政权机构衙门,致力于发展教育,营造出一个强大的人才阵容。明初有进士李文明,兵部副郎锦衣卫掌印官;明中叶有千户掌印官举人李承春;天启年间有诰封武德将军李国忠和诰封千总李彬;清朝有镇南关总兵李荃枝;乾隆年间有进士李廷珂、李廷珠、李廷瑶、李廷泊、李慕羔、优等进士李体忠;道光年间有进士李瑞枝、李南枝;光绪年间有进士李汝楹、李荣台。鲁屯先后出进士16人之多,堪称盘江八县之最。举人有乾隆年间京选第八名李明心;咸丰年间有胡尔昌等数十人。而其中大多是能为故乡做贡献的乡贤和乡绅,为鲁屯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台湾道台李明心卸职之后为鲁屯建立祠堂书院、观音阁等,在鲁屯有很大的声望。乡贤是当地学行或德业表现突出的群体,他们是乡愁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为本土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智力和财力的人们。但是,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快,乡贤文化在逐步衰落,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引凤还巢,让更多的精英重回故土,服务地方发展。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还要不断培育和引领乡贤文化,树立新乡贤模式,重振乡贤文化的雄风。
3.本土和外来人员的结合
乡愁除了体现在传承人和乡贤之外,更多反映在特色小镇中的数万居民,“留住乡愁”既是国家的号召,更是人们的精神呼唤。特色小镇建设中既有大量本地人的参与,还有不少外地人的奉献,乡愁文化的延续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创建农民归乡模式,让他们在旅游小镇、生态小镇中成为文化的代言人,为游客解说和表演本土文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近年来,鲁屯古镇举行了“大明边屯”文化体验活动,让鲁屯在明朝的繁盛鲜活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以体验的方式续写着鲁屯的辉煌。鲁屯特色小镇的建设通过人文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的融合,让当地人积极参与到城镇发展之中。此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外来居民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例如大学生村官、学者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研究团队对未来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关注生态设计和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黔西南州楼那国际建筑师公社为实践平台,融合区域旅游资源,以创新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未来乡村文化的复兴和提升。这种有针对性地研究无疑为乡愁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