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实践
2021-12-29黄伟良
黄伟良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伟力,历来重视将群众工作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独到思考,独创性地回答了苏区群众工作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深化了对群众工作实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当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推进革命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重视群众力量 争取群众支持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开始进行局部执政的初步探索,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如何建立、发展和巩固红色政权,如何扭转革命形势、赢得革命胜利,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时期,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将争取群众支持进而推动革命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强调要重视群众的巨大力量
在1934年1月召开的二苏大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139他非常重视群众在反“围剿”中的力量,并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他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1]136在他看来,革命不是某个政党或单个人能完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力量,必须动员群众并发挥群众的磅礴力量才能进行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赢得了苏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热情拥护,扩大了群众基础,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苏区群众为革命勇于奉献、倾其所有,以人、财、物各方面支援红军、支援革命,创造了一个个军民情深的动人故事。
(二)积极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
1929 年12月,毛泽东在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1]86他将革命的目标定位于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也将其视为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宣传群众方面,他还强调要注意运用宣传的方法,主要依靠口头讲话、贴布告、写标语、出传单。[2]271同时,毛泽东非常重视组织和动员群众工作,他在《才溪乡调查》中指出:“将乡的全境划分为若干村,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3]336。在苏区,党注重同时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已实现最大程度地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在毛泽东领导下,苏区时期党和红军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推动了革命形势的积极发展。
二、坚持为民谋利 改善群众生活
中央苏区时期,受到敌人军事和经济双重打压下的苏区群众,生活条件异常困难。为有力改变这种状况,党和红军非常重视解决苏区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将为苏区群众谋取实际利益,改善苏区群众的生活作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实践中深刻回答了党和红军“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一)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137强调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要主动关心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等问题,把这些生活上的问题纳入到党和红军的议事日程上来,时常进行研究,出台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应进行事后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效果。毛泽东不仅倡导和要求红军指战员要主动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作出示范。了解到瑞金沙洲坝的群众缺乏干净的水源而存在吃水问题,他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红井”;在瑞金叶坪村,为解决绵江河过桥问题,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他主持重修了“红军桥”……在毛泽东的号召和影响下,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良好风气。
(二)领导群众开展土地运动
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苏区时期,毛泽东通过在兴国、寻乌、长汀等地的调查发现,农民与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比重相差较大,农民因无地、缺地、少地受到地主剥削的程度更深,生活条件更加艰苦。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窘境,在深入调研阶级关系和土地情况的基础上,毛泽东领导苏区干部群众开展了土地运动。1933年6月,毛泽东签署颁布了《中央政府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要求“把一切冒称‘中农’‘贫农’的地主富农完全清查出来,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没收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耕牛农具房屋,分配给过去分不够的及尚未分到田的工人贫农中农”[4]448。他还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文章中,系统阐述了查田运动的策略。随着苏区土地运动的深入发展,苏区农民实现了拥有土地的愿望,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状况,也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大力开展苏区经济建设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苏区各项建设也别是苏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并强调要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以牵引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发展,更加凸显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深刻认识到,开展经济建设也是动员苏区群众支持革命的重要前提。他在1933年8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强调,“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1]120-121他严肃批评了当时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认为革命战争环境下无法进行经济建设,要等战争胜利后再进行经济建设,另一种是将经济建设当作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实际情况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他要求各级政府集中力量开展经济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同时服务革命战争。
三、保障人民权益 尊重群众意愿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非常注重巩固新生的工农民主专政,不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法规制度,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并在苏区各项工作中善于倾听、尊重并遵循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意愿,充分彰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稳群众立场,永葆群众情怀的精神品质。
(一)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保障苏区群众权益
1931年,毛泽东签署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从立法角度对选举工作进行规定。他还在成分比例、候选单位、候选名单制度、乡市两级工作报告制度等方面对民主选举工作作了改进和完善,使苏区群众能够更好地行使应有的民主选举权。1934年1月,二苏大对工人代表比例进行改革,增加了工人代表的比例,使工人与农民的联盟更加巩固并且进一步凸显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苏区群众的文化教育权和劳动权也是毛泽东重要关注点之一。他强调:“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4]329在他的积极领导下,中央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同时,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了苏区群众的劳动权。此外,以国家名义于1931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以往婚姻家庭中的不良习俗,确定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则做法,充分保障了苏区群众的婚姻家庭权益,得到了苏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二)“一切问题的讨论解决根据于民意”
毛泽东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充分尊重民意,并强调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中开展调查、了解实情、倾听民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他带头深入江西寻乌、兴国和福建上杭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掌握各地的情况,了解百姓的生活。在二苏大的报告中,他明确提出:“一切问题的讨论解决根据于民意”[4]309。涉及党和红军的方针战略、苏维埃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苏区群众的实际问题,都不能违背广大群众的真实意愿和集体意志而去解决,必须以群众的实际诉求和心声为前提基础。在他看来,能否充分尊重并满足群众意愿,关系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展,影响着革命形势的变化。
四、注意工作方法 联系服务群众
在苏区局部执政过程中,特别是内外部环境都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党面临着革命战争、经济建设、群众生活、土地运动等多样化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职责使命日益繁重,这对苏维埃政府和党员干部在工作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群众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注意工作方法,联系服务群众,以便更好完成各项中心任务。
(一)突出强调注意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139“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140工作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基础,缺少工作方法或工作方法不正确,任务将无法完成。同时,他认为不同的工作任务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如扩大红军的方法、经济工作的方法等都是相异的。他还突出强调了注意工作方法对党执政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干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切实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指明了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苏区时期探索并倡导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方法,如调查研究、典型示范等方法。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方式方法》一文中,以生动的身边事例阐明了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毛泽东群众工作方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他认为,调查研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取一手资料、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他号召各级干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当中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因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3]8。苏区时期,他还亲自开展过多个系统的调查,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并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些调查报告为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战略,保证革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典型示范也是毛泽东倡导的重要的工作方法。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兴国县的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四字,以表彰兴国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并号召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全苏区干部向兴国县学习。
五、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党群关系
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军民情谊,事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关乎党的事业成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时期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高度重视,将端正党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一)端正党员干部作风
毛泽东多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注意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当时,一些党的干部在作风问题上存在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的现象。毛泽东强调苏区党员干部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他认为,官僚主义本质上“脱离群众,破坏苏维埃与群众的关系,对于苏维埃胜利和发展,有莫大危害”[5]。他揭示了官僚主义的主要原因、表现及其危害,强调必须“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1]124。毛泽东还领导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认为纠治官僚主义作风必须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准则,只有这样方能进一步改进苏维埃的良好工作作风。对于苏区干部中出现的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倾向,毛泽东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命令主义是不能成功的”[1]125,认为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1]110。他强调,只有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联系群众,了解实际,才能实现争取苏区群众以战胜敌人的目标。
(二)严惩贪污腐败现象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中少数干部出现了贪腐现象,给党和苏维埃政府带来了不利影响,损害了苏区群众的利益。毛泽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坚强的决心,将严惩贪腐人员、制止腐败问题作为纠治不正作风、净化党员干部队伍的有力武器,推动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他指出,如果党员、干部中出现了贪污腐化分子,“民众可以立即揭发这些人员的错误,而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绝不姑息”[6]。1933年12月,毛泽东签署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第二十六号训令》,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反腐法令,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了重要的震慑作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毛泽东领导开展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反贪污运动,先后查处了包括胜利县书记钟圣谅、主席钟铁青贪污腐败案在内的四起大案要案。在他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设立廉政机构,健全廉政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抵制和惩处腐败行为的有效机制。毛泽东对贪腐问题高度重视,对贪腐人员绝不姑息,坚决惩处,充分彰显了反对贪污腐败现象的决心,赢得苏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