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的思路选择

2021-12-29冉洁

南方论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群体

冉洁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00)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追求和庄严承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设想了未来社会人类生活的状态,蕴含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恩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2020年,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的庄严承诺。这一新的庄严承诺正如习近平指出,“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1]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将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课题。因此,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的思路选择和实现路径,将对新征程、新阶段开好局、起好步、明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发点:共同富裕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的根本支撑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与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恩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想为根本追求。“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新的庄严承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共同富裕这一根本追求的阶段性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恩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坚持以马恩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马恩共同富裕思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批判基础之上,依据唯物史观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劳动人民期盼。马恩共同富裕思想论证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实现机制和基本特征等。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劳动者所创造的成果归其所有的现象。此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的无限运动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662-663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奥秘,并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设想了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这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全部生产资料都不能为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所占有,而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全部生产资料的使用必须由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联合起来才能使用。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了一部分人剥削、奴役其他社会成员的可能性,也消除了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共同富裕需要借助一定的分配机制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共同富裕分别采取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来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劳动者联合起来使用公共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在作出必要扣除外,按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保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保证了共同富裕的持续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了充分涌流,劳动已不再作为人的谋生手段,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将按需要来分配生活资料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全体人民实现事实上的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状态是不同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生活资料采取按劳分配,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并且“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364。不同能力的劳动者按照其劳动量获取相应的生活资料在形式上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内容上却是不平等的,从实质上来说仍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总产品将采取按需分配,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与人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超越了第一阶段的局限性。总之,共同富裕的实现状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分配方式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化发展程度不一致。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理想为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等同于共同富裕的同步实现,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其共同富裕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奋斗始终是以实现共同富裕理想为最终目标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1953年,中共中央在面对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苗头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一词。毛泽东指出,“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437然而,中国共产党由于缺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体现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上,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导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深化了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原则与理想目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另一方面,邓小平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一个过程,提出了“两步走”战略。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4]155总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将“先富”与“后富”有机衔接起来,在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推进共同富裕逐步实现提上了重要议程。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一以贯之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五次提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的实现融入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实践的不断推进。

二、关键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的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5]29-30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将在这一历史性时间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庄严承诺如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庄严承诺奠定物质基础并为其提出提供成熟契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承诺奠定物质基础

一是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可能。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标志。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6]1。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度重视脱贫任务,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5]29。八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中国贫困人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摆脱了绝对贫困。中国人民在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会提出新的生活期望与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在解决了人民绝对贫困难题之后,更有底气与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人民期盼作出回应,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上议程。

二是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增强了经济实力,为解决相对贫困奠定基础。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党坚持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经历了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演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问题,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定要全面把握新的发展要求。2021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过去五年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经过五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目标如期实现,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迈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承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承诺提供成熟契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很多从前不突出的问题将在这一阶段成为中心问题,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庄严承诺。

其一,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求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庄严承诺。库兹涅茨在1963年提出“倒U字型”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贫富差距情况不是单一的正向或反向关系,而是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在早期经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加恶化;贫富差距在经济发展中期将达到最高值,之后又会随着后期经济的发展而改善。这一理论表明,贫富差距最恶化的阶段不是经济发展的贫困时期与富裕时期,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中间阶段。“倒U字型”假说与“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相契合。“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收入3000美元左右)后,出现经济停滞不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等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有100多个中等收入国家,只有36个国家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部分国家深陷其中,甚至又退回低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我国人均GDP即将达到455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贫富差距比较大也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8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41,2000年突破0.40,2008年升至0.491,之后开始逐渐下降,但依然在0.40国际警戒线之上。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等收入陷阱”,说明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贫富差距比较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如何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中国把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脱贫攻坚上,着力于解决绝对贫困的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缩小贫富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现实需求将会成为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这些现实需求要求中国共产党朝着全体人民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其二,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定位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庄严承诺提供成熟契机。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阶段作出新判断。习近平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前进的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追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因此,新发展阶段的定位与目标,为中国共产党作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承诺提供了成熟契机,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适宜时机。

三、着力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的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新的庄严承诺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才能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重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从生产力发展、分配制度、经营环境以及劳动主体方面着手。

(一)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7]695这说明,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大的蛋糕”,就不可能“分好蛋糕”,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也强调:“没有经济发展,分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不断扩大,否则中等收入群体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有可能缩小。”[8]41当前,我国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0万亿元,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新征程我们必须以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创新驱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保证。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总是得依靠一定的分配方式才能实现。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阶段将实行按劳分配。然而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能完全实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制度。我国从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国情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着较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坚持完善、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既要保证按劳分配得到实现,也要确保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在按劳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不断完善工资制度。在按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保证各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收入的机制,探索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习近平强调:“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明显提升,分配要体现这个变化趋势。”[8]42总之,必须妥善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参与贡献分配的方式,使二者协调统一,达到不断激励广大劳动者,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

(三)保障民营经济发展

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习近平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9]7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此外,民营企业家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还在其所组织的生产中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企业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与研发人员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因此,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予以重视。

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不断建立健全与完善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经营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保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充分发挥活力与创造力。

(四)培育高技能劳动人才

培育高技能劳动人才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减少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之所以收入不高,除了部分人因为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自然条件限制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能力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完全得到市场认可。目前,我国技能型劳动人才较少,高技能人才匮乏。其中,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占就业者总量21.3%,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9%。劳动者素质不高、高技能劳动人才匮乏,不仅造成劳动者收入低,而且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然还是谋生手段,也是居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因此,现阶段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培育劳动人才依旧十分重要与必要。

培育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既要重视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也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只有高技能劳动人才越来越多,中等收入群体才会越来越庞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四、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将以共同富裕理想为出发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关键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着力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接续奋斗,兑现其对人民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群体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