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研究

2021-12-29梁玉梅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

梁玉梅,李 健

(1.中共容县县委学校,广西 容县 537500;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5)

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研究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时间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并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各方面的仁人志士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但他们的共性是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唯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中国共产党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树立了群众观点,并坚持践行群众路线,进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信赖,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将人民群众观的践行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直坚持运用人民群众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党的力量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党要紧密联系群众,设身处地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一切事情都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国家发展的关键期,步履维艰,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前行。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中国已迈入了新时代,但群众观点却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人民群众是促进中国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奋斗。实践屡次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团结人民群众,自觉地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伟大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亦不能仅依靠一些党员干部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共产党唯有继续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永葆活力。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的形成来源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对其自身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实践和锻炼经验的不断总结。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批判了英雄史观,提出了群众观。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享有者。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人民群众高度的评价,赋予他们崇高的地位。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无产阶级政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其永葆先进性的必然前提,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十分注重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还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论。邓小平同志也一直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他认为群众是我党力量的来源,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则是我党的传家宝。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常用“是否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江泽民则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力量,指出了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强调党的领导和群众教育的统一性,强调通过基层民主和健全法制加强群众监督。他认为,是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胡锦涛强调发展必须依靠群众,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党群关系是衡量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他认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统一,必须加强群众监督以克服“四大危险”。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群众观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人民群众观在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最新成果,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国情发展需要的科学观点。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不难看出,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离不开对“民为邦本、政顺民心”与“为政以德、修身治吏”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表达其爱民、亲民、重民的思想。由此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习近平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就以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及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等诗句言明了其“为生民立命”的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为官一任,要造福百姓”的信念,他坚持认为“百姓事,无小事”。因为正是群众的一桩桩 “小事”才构成了祖国和民族的“大事”。唯有“小事”得到很好地处理, “大事”才能顺利地解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全党上下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可以找到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些传统民本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群众工作,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人民群众观。

(三)习近平丰富的从政经历

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实践,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借鉴了其在各级机关单位工作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习近平自参加工作以来,足迹遍布村、县、市、省、中央各级部门,但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后来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党长期坚持的原则,他认为市委书记一定要跑完所有的乡镇,省委书记则一定要跑完所有县市区。因此,他每到一地履职,首先要做的就是实地调研,了解百姓的生活困难与需求,从而民主、科学地施政。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担任何种职务,都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同劳动,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给予人民群众最热切的关怀,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不改变,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决心也从未动摇。丰富的个人经历与工作经验正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重要性,他要求全党必须牢记:“解决群众的问题,对于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以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牢记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

(一)完善就业制度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就业问题牵涉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只有协调好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领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合理调整就业结构、鼓励创业拉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因此,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面对人生转折点,每逢毕业季,很多大学生都会为找工作的事焦虑不安,部分人眼高手低、太过挑剔,结果处于失业状态。就业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重大问题。国家应该深刻认识到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并在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放更多就业渠道,出台科学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方式,妥善处理好社会就业问题,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现在的中国与几十年前的中国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国家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然有许多“顽瘴痼疾”有待治理,例如,贫富差距悬殊,财富两极分化严重;部分病人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延误病情;部分人因为缺乏购房资金而被迫居住危房。许多人面对低收入的残酷现实,产生了巨大生活压力,无力也无心去承担起家庭责任,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针对就业安全问题,政府、企业有义务为劳动者购买相关保险,完善失业、工伤等各种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看病困难、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国家应该对医疗卫生投入更多的资金,鼓励人民自觉购买医疗保险,对重大或者特殊疾病应该开放更多绿色通道,降低老百姓常用药品的价格;针对生活保障问题,政府和市场应该合理控制物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老人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生活补贴;针对住房困难问题,政府应该合理控制房价,坚决打击违法炒房行为,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政府还必须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投入,在城市多建廉租房,让更多出门在外的打工族有房可住,让全体人民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由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有一部分地区是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贫困人口不容忽视。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做出了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末,东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总计744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4069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916万人,相比2012年末减少了4170万人。党中央在开展经济扶贫的同时还进行“扶志”教育,杜绝“保姆式”扶贫,使扶贫成效稳定,经过党和人民群众的长期努力,贫困群众生活水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打击历史遗留已久的贪污腐败问题,严抓四风,严厉整顿违反党纪党规的恶劣行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宗旨,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牢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使命,深刻认识到一个领导干部身上的责任。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实现者,一支组织纪律强、觉悟高、素质高的领导队伍才能承担起为人民谋福利的重任,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切实实做一名人民公仆。但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很多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远远背离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面对严峻的形势,习近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严整党纪党风问题,肃清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败的决心必须坚定,面对贪污腐败现象,必须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习近平指出,对待腐败问题我们必须持“零容忍”态度,坚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反腐败活动,不论是何人,不论其职位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受到了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仅仅在2019这一年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审查调查栏目总计通报执纪审查中管干部20人、省管干部408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规模的整顿,从中央到地方,很多贪污腐败分子纷纷落马,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作为一名人民公仆,就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严格遵守各项党纪党规、严格要求自己,用好手中的权,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坚持与群众走到一块,做到心中牵挂群众,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选择和群众在一起。”

四、结语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在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是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要求。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协调,习近平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对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党风廉洁建设、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作用,指导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时局图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扎实推进人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