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2021-12-29郑川鄂
郑川鄂
(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 重庆 401520)
创新能力指个体通过创新活动取得成果的能力,这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能充分激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吸引高中生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并对该学科产生兴趣。
鉴于此,我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些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能够达到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营造创新性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重要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创新意识。如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细胞生物,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类细胞生物,让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并掌握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再如,学习“种群的特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有关某种动物的一个片段,让学生了解种群对动物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对种群数量、结构等知识的学习[1]。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要使他们对生物学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好奇心。高中生物教师应有效利用高中生对生物的学习好奇心,直接将高中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进而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如讲解“植物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老师可在课前设计出一个“树叶照片”的实验,老师帮助学生将相片底片直接固定于叶子上,但要确保植物可接受阳光照射,就可进行相应的光合作用。几天后,将底片剪去,摘下叶子,并将叶子放到煮沸酒精中,待叶子颜色完全退去后取出,将褪色叶子放在培养皿内,加入适量的碘液,这时照片会出现在叶子上,即“树叶照片”。学生亲自做完实验后,生物老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该种现象。通过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可得出结论,主要因底片上面的黑白浓度不一致,所接受到的光线也不相同,因此,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不同量的淀粉,使得滴入碘液后染色度也不同,进而形成“人像”。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亲自操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中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高中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高中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并思考,鼓励其自主设计实验,使他们乐于实验,可以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进行“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观察不同的细胞,自己总结细胞的特点,然后教师给予纠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实验的乐趣,从而乐于实验,提升实验效果。再如,在进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调查实验的基本思路,让学生自主开展调查,完成调查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为学生讲解调查中所使用的调查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原理、功能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2]。
四、营造和谐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传统的私塾式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用来培养人才,手执教鞭、表情严厉、高高在上的教师,只能让学生害怕,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力,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将无从谈起。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激情感召,广大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束缚,更多地站在生命的视角,真正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信任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激励的话语、和蔼的态度、耐心的引导,为高中生积极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应给自己在课堂上重新定位,不可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势,要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中,与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高中生带着轻松的心态,尽情地表现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创新的思维参与课堂,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想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要先激发高中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