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探究
2021-12-29曹红艳
曹红艳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STEM教学理念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侧重于打造综合性学科人才,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关键,这是学生的启蒙思维,也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基础性思维。如何在小学科学中结合STEM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教育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什么是STEM教学理念
近年来,STEM教育理念被提出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接受,它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教育理念方式呢?STE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技术)和Mathematics(数学)的首字母缩写组合[1]。其中首先提出者将它与传统教学理念区分开来,传统教学理念注重于书本知识,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侧重于让学生看着课本和黑板“跟着老师走”。而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学习,以面向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为重点,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STEM教学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通过接触到的、观察到的、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运用整合、建立联系。STEM教育最为常用的场合是学科整合、教材整合等。通过STEM教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理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想象力、记忆力等重要思想和能力,并不断给予学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中都能发展个人能力。
二、科学思维的教育意义
科学思维有多种定义,综合来说,科学思维是指人在自然界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及追求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和方式。科学思维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在教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效果,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不仅可以运用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思维可以说是启蒙性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能够给学生带来十分高的价值,其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善思维漏洞。科学思维影响着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惯和科学素养,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其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定势快速解决问题,不被负面作用影响,加强思维的强度,促进自身思维体系的完善。
第二,科学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运用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材料的一种理论思维体系。科学思维对事实与理论是否符合的判断,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在各种情况下,解决不断冒出的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掌握。
第三,科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世界的认知也能有一定的概念。科学思维要求从实际出发,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育中,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中的构建策略
(一)融合STEM理念,打造综合学科
STEM理念不像传统教学,把各科划分得清清楚楚,而是结合了几大学科的优势,提出一种更加全面的教学模式。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过少,理解能力也需要提高,在STEM理念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的目的、对科学价值观、学习观的建设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给动物建个‘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生活化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学习内容,在给小动物建个家的过程中,比如给小鸟建一个窝,需要用到哪些材料,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等,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丰富生活化实验的开发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陌生感,使其能够享受课堂思考的乐趣,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一层,能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思考。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对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等理性思维来说,科学思维是一项学生需掌握的基础性思维。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训练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2]。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月季花的一生引导出“植物的一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纪录片中植物的一生的变化,让学生能够看到植物在生活中的样子,从而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碎片,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会科学的魅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动物的一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人的一生这个概念。思维的发散性能够有效活跃大脑,开发智力,培养延伸性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形式,培养模型建构思想
模型建构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针对现象或结论进行探究论证时,建模思想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顺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课堂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3]。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实验模型建构,比比看哪一组的实验最完整,方法最合理,模型最准确。通过融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多方面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如协作交流能力、生活化角度思考能力等。
(四)促进实践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促进学生动手探究的实践课,基于STEM理念,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等。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实验课,虚拟实验室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能帮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后自主设计一个“小开关”,满足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如果环境条件不足以让学生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和信息设备模拟制作自己的小开关,可以是灯泡开关、水龙头开关或者其他的一些开关。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不仅能锻炼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有效提高科学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是教师应当重视的关键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会贯通STEM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将模型建构与生活情境结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通过丰富的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