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智障学生用餐行为习惯矫正
2021-12-29徐倩
徐 倩
(重庆市荣昌区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 402460)
很庆幸,这学期,当学校热火朝天地开展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时,瑞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了,有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收拾餐桌呢!
瑞是个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残疾孩子,刚入学时,他顶着一头鸡窝似的乱发,发上粘着草屑、泥土,身上的衣服脏得已经看不出它本身的颜色,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股子尿骚味,而最让我头疼的是这孩子的吃饭问题。
每次吃饭,瑞非要去抓同学碗里的饭菜吃。抓不到就尖叫,有时还张大嘴巴咬人,而且一咬到底,绝不松口。我的手臂上都曾留下过他乌红乌红的深深的牙印。其他孩子被抓怕了、咬怕了,不愿与他同桌,他就追着同学去抓,追上一两圈还追不上,急躁的他就会尖叫,叫声高亢,经久不绝。直到把他碗里装得堆成了一座小山,他的尖叫声才会平息下来,但一不留神,“夺食大战”又会上演。
开学一个月以来,说教、惩罚、小红花、积分……十八般武艺我都耍了不止一遍,可这孩子还是改不了。真是愁死人了!
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同事聊起家里孩子断奶的事情,我突发灵感:改正这种多年来的怪癖不也是“断奶”吗?我何不结合“断奶”的经验试试?于是,在食堂管理员的帮助下,结合女同事传授的经验,我开始实施对小强的“断奶”计划。
首先,分散注意力。孩子一吃饭就瞄准别人碗里的饭菜下手,有无可能让餐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呢?我特意去商场买了一个小白兔造型的红黄条纹的漂亮的小碗。
“瑞,今天中午老师和你一起吃饭,我把这只‘小白兔’送给你,喜欢不?”我比划着手势,把这个颜色艳丽的小碗递到强的面前。
“嗷!嗷……”瑞看到他喜欢的“小白兔”,一把抢过去抱在手里,嘴里含混不清地回答着“好”,幸福地学起了小白兔蹦蹦跳跳的样子。
有了道具,我的计划就可以鸣锣敲鼓地上场了!既然没法随时随地防止瑞的“突袭”,就先隔离“袭击对象”吧!每天,我让生活老师看守其他孩子用餐,我则陪瑞单独在教室用餐。失去了被袭击对象,瑞开始几次会下意识地往我碗里伸手,但都被我眼疾手快在半道上给截住了。
“哎呀!瑞,小白兔的耳朵呢?”我并没有对瑞进行说教,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瑞疑惑地看看我,茫然四顾一阵后,开始摆弄起“小白兔”的耳朵。我暗暗松了一口气,要不是转移得及时,我碗里的饭菜早就成了他的“猎物”了!
“瑞,你看,你小白兔碗里装了好多土豆,还有牛肉。咱把它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好吗?”我开始把他的注意力引到他碗里的饭菜上。
……
在我的步步“引诱”下,瑞低下头开始吃起饭来,安静的时间持续了两分钟。
瑞安静就餐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我得知道孩子的“病根”在哪里。
月末家访,我走进了瑞的家。尽管前一晚和瑞的父亲预约了时间,但我还是等了足足半小时,瑞的父亲才在邻居的三催四请下匆匆跑回来。原来,瑞的妈妈早年离家出走,父亲从此破罐子破摔,每天沉溺于赌博,常常彻夜不归。孩子长期一人在家,过的是吃百家饭的生活。由于重度智障,孩子一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饿了就捡潲水桶里的剩饭剩菜吃;累了,随地倒下便睡。难怪开学一个月以来,每天晚上老师和保育员都要在操场上“围追堵截”,想尽办法才能让他进寝室睡觉。否则,他会像他父亲说得“他喜欢睡外面地上”而露宿操场。也正是孩子长期有上顿无下顿的饿怕了,采见着吃的就抓,逐渐形成了这一怪癖。
针对瑞的特殊情况,我决定先从家庭入手。我引导瑞的父亲回顾这两年党的扶贫政策,反复给他强调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瑞有一丁点儿的进步。我就立马拍照、录视频,待瑞的父亲周末接孩子时给他看,这个沮丧的男人终于答应我“周末绝不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慢慢地,瑞穿得干净些了,脸上也渐渐有了一些笑容。
为了进一步增加瑞的安全感,每次打饭菜,我都会牵着瑞的小手,让他到打饭窗口看看里面一溜儿的饭菜,告诉他饭菜很多,足够大家尤其是他吃的。看着瑞一天天放松下来,我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心里有了安全感,瑞也就没有那么焦虑急躁了。一个学期过去了,瑞回到了食堂自己的就餐位置,他已经能够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安静的就餐了。有时,他还会学着我的样子,把碗里的饭菜拨拉给我或者身边的同学。有时,他也会帮助班上的同学收拾收拾餐桌,虽然在旁人眼里他的帮助近乎捣乱,但我却倍感欣慰。对于瑞的进步,我总是用击掌、伸大拇指、画笑脸娃娃等方法及时给予肯定,而他最感兴趣最开心的是我时不时地会从口袋里变出饼干、糖果、小玩具等。
好好吃饭,如此简单的技能,我却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才教会这个十岁的孩子。我深知:这一学期来,我用心良苦、绞尽脑汁,而瑞又何尝不是在煎熬中蜕变、在努力中缓慢前行呢?因自身和家庭原因,残疾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掌握速度极慢,这需要老师像带孩子甚至像带婴幼儿一样付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在欣赏中静候,在陪伴中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看到他们成长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