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探究

2021-12-29张旭军张亚真段习贤

林区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培育核心

张旭军,张亚真,段习贤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中职语文课程是培育学生人文底蕴、锤炼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应用文字,增强语文实践,培育语文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形成综合职业本领,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目前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因效仿了普高语文的教学实践模式,存在着知识与素质、技术与能力“两张皮”的现象,其后果是中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普遍较低。因此,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加快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举措。通过对课程观、教学方式、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角度进行变革,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有效应对职场变化、保持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石。

一、内涵分析: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从1997年OECD(经合组织)开展“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以来,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教育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1]。国际上学者将“合作、沟通、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定义为核心素养的中心框架,我国也在充分挖掘本土的教育问题和现象,探寻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工作要点中已明确要求:“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照教育部的相关意见要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布,这是由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国内近百位学者组成核心素养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构建了“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种素养”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架构,“一个核心”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概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种素养[2]。根据这一架构意蕴,在中国学生发展的不同教育阶段,应探寻符合该阶段学生自身特点和时代任务要求的核心素养,它应包括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主要表现及相关条件。通过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现,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针对中职学生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上的研究还少之又少,但在“立德树人”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发展目标也终会从知识能力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的培育。目前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已经摆脱学科知识的桎梏,以岗位能力、专业任务为抓手进行教学实践,但这也会固化岗位专业和知识、窄化学生思维创造力,重化学科的工具性,弱化学科的人文性,成为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樊篱。因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扭转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工具性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双向契合的关键一步,是满足学生个人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最主要、最关键”的价值向标。

(二)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目前,随着相关学者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推进,对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原因在于,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学生的显性知识和能力以及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这种提升必然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才能实现。概言之,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以学科素养的培育为基础,以学科素养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为条件,为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提供支持。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就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征求各专家学者的意见,自此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研究就踏入了中职语文的视域,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革新也开拓出了新方向。从双基、三维到目前的核心素养,完成了学科教育从“学科本位”到“人本本位”的转变[3]。中职语文是具有言语素养、审美素养、逻辑素养等多种素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母语课程。中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中职语文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转变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抓住中职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益于中职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职业担当等关键品格。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缺乏足够重视,对中职语文所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未得出一致结果。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应该贯彻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人文底蕴、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等意识的陶冶。从学科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来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人际能力、语文思想、语文情感价值观的综合,是语文品质的共同体现。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标准”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精炼出语言素养,即语言理解与应用,可以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囊括了读、写、听、说等主要本领;思维素养,即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与能力,这些思维与语文学习紧密相关;审美素养,即审美发现与鉴赏,包含发现美、体悟美、欣赏美、评价美、阐发表现美及创造美等审美能力及品质;文化素养,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吸收、传承、发展等能力及相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态度。学科语文包含的四种素养,其中言语素养是其他素养培育的基础。语言文字既为思维素养的发展和锻炼提供交流和表达工具,同时文化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也需要以言语文字为介质;语言文字作品为审美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对象,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品质的重要路径就是基于语言文字作品的感悟、评析与鉴赏[3]。这些素养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集中反映,也是中职学生了解和理解社会知识、品质、精神并融入到社会中,展现、发挥、创造自己价值的重要基础。

二、应有特性: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一)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性特征

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应具有全面性特征,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构建的核心素养架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求中职学生在教学中应获取学科知识和技能等陈述性的知识,也要求中职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形成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全面而综合的隐性品格,益于教学以人为本,学生全面进步。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性特征体现在:一是阅读积累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积淀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底蕴”的有效途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升学生文化和审美素养;二是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进行“社会参与”的基本要求,所以必须积极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言语思维素养;三是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自主发展”的必要能力,将语文课当成训练课,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多方面培育学生的文字运用、审美创造、自觉自信能力并为专业知识学习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职业,积极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四是在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中,不仅纳入语文学科的显性知识、显性技能和显性学习策略,也融入语文学科的隐性思想情感、隐性价值观和语文品格等课程元素,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迁移性特征

当代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更多地需要高素质与强能力并存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简单重复化、标准化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消失,如果仅仅具有某一种工作岗位技能,必将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岗位需求,因而迁移适应性特点应在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中体现。它指的是能跨越特定职业情景而具备灵活适应性。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应改变以往仅把中职语文当作其他专业学习工具的现象,而是更加强调课程教学中应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效果,更加倾向于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而去跳脱不确定岗位任务困境的品格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育。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迁移适应性主要要求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中能对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灵活地进行迁移,适应不断革新的技术和理念,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说“真理来源于实践”。知识、技术显性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性素养必然通过实践才能获取。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必然要有实践运用性,其主要体现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课堂环境中,不是学生单纯地静听默看,而是将所学的知识放诸虚拟或现实的情境中,转化为真实多变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探索性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中获取的语文知识放诸社会,参与性地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特征更多的是要求语文素养在尝试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时得到锻炼,思想通过课堂角色扮演还原文学经典得到提升。这种特性是反思性的运用,要求学生在不确切的语文教学和社会情境中将个人所获取的知识体验与后继发展的问题尝试建立联系,不断反思性地修正已有的认知,并对后继问题的解决也进行调整,使学生素养得到螺旋式的提升。随着学生语文个人情境和活动知识的不断累积,语文学科的关键品格和核心能力也将逐步产生。

三、实现路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探究

(一)塑造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观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普遍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的重任。课程观是保证及提升培育质量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介质,并在课程中发挥着主宰作用。以知识、学科和结构为主是以往的课程观,且将课程与知识、学科、知识结构画上等号,正是这种固化的思维造成教育过程过分关注“知识人”的培育而忽视“文化人”养成的具体表现[4]。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也都是以知识、技法和工具的教授为主,使语文学科沦为专业学科学习的附庸,忽视了学科语文的育人功能。基于此,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重塑中职语文课程观是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塑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在课程目的上,学生学习的言语、人文、逻辑和审美等知识和能力应强调为未来生活打基础。以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际交流、写作表达和思维精神以及身边的工匠楷模行为和精神为素材,在语文课程中一以贯之,使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场景中迁移应用。二是在课程内容上,要着重合力发挥言语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等整体价值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几方面素养的整体培育,从而为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基础。三是在知识理解上,语文课程不仅要加强学科内各门知识的联系,而且还要冲破学科限度,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知识。概言之,塑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观是基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是培育学生从知识能力本位转向人本本位的重要举措。

(二)更新教与学课程实施理念

教师与学生是整个课程实施的关键二元主体,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是中职语文提升学生品格和能力最有效的一环。在教师的课堂管理方面,“教师自身的公共实践与公民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公民教科书。”[5]教师只有以身示范、严慈相济,才能教出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专断型”或“放任型”的管理风格,对学生学习控制过多或过少,使学生无机会展示自我,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不关注学生的想法,也不给予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放任自流,这些课堂管理风格难以促进学生言语、思想、责任感等品格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做学生学习的“民主型”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奖励,让学生逐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主动给予学生帮扶。在教学实践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大多都以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事实上,教师的良好素质也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与实践而获得的,决不是与生俱来的[5]。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转变以往的学习理念,积极探索并获取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提高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建设“1+X证书制度”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队伍,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必然也依赖于学生的主观努力。中职学生仍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懒惰但又渴望进步,缺少积极的引导力量和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人文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需要用理想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言语、人文、思想、审美的知识来唤醒学习动机,这是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灵魂。因此,改变教与学的教学实施理念,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最重要环节。

(三)革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生学的活动[6]。因此,只有教师改变教授方法,同时学生也改变学习方式,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以说、读、做为引领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往往使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以说、读、做为引领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是课堂中设计执行的辅助者,课堂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使每一节语文课堂成为一场动态、活泼、有序的视听盛宴。具体地,在说的方面,教学中应在教师启发提问下以学生自己说为主,但在中职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说不出来的困境,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对学生进行巧妙启发。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7]教师的巧妙提示是学生说的重要条件,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学生摆脱说不出口的“疑难杂症”,让学生有信心、有思考、有感情地深入问题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逐步激发学生说出来的积极性,提高其表达、思维等能力。在读的方面,中职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上课抬头率低的问题,与喜欢思考的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更喜欢在“耳醉于音”的朗读中体悟语文词句的美妙。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监督学生,让学生读人文情节,读化繁为简、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课件,读结构化、完整化的随堂板书和笔记,从而在整个课堂中呈现出人人动嘴动脑的朗朗读书画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做的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相关的学习场景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培养出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场景中迁移适应。中职语文中蕴含着较多的人文、思想、创造素养,通过读、写、做的教授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也有益于将语文思想、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对话交流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是中职学生提升品格、能力,自觉主动上进、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对言语、思维、人际沟通进行积极体验与合作,才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精神的缩影,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大胆表达、情感价值观流露的天地,能够容纳上述教与学要求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语文、学生与自己之间的积极对话、体验、感悟、敏思。具体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课文作者心声时,应积极提问、倾听学生对该思想的心声,同学之间积极交流,帮助他人进步,解决他人的学习困惑,使成就感和自信心得以提升。中职生应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积极对话,真情演绎当时的故事情节,在情景中体验,获得灵魂的洗涤,促进中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还需要与自己经常切磋,把自己的现在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照,获得自我评价,以便改进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经历了与老师、同学、生活、自己和语文的充分交互对话后,使语文学科素养在交往、体悟、共鸣中得到提高,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3]。通过多方面的对话、交流、学习,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未来生活、工作中所需的核心素养。

(四)开拓多主体、多方面、全过程的课程评价路径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评价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8]。建立多主体、全过程、多方面的课程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课程评价应是多个主体参与的评价,应具备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中职语文的多元评价主体包括:首先,语文课程专家和管理者为语文课程提供评价思路、结构框架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其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为语文课程评价提供实践基础,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再次,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学习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应是以学生为最主要的评价,从而发挥评价的反馈和发展功能;最后,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最有发言权,可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中职语文多方面评价的内容中应该兼顾对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培育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是全过程的,改变以往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应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学习准备状况、学习态度进行考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并加以量化记录;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作业、反馈的问题、测评的结果等综合考量,由此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发展全过程的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使命。因此,通过开拓多元主体、多方面、全过程的课程评价路径,能够从智力到品德、情感,从单一主体评价到多元主体参与,从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前到习得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后科学有效地诊断学习结果,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评价证据。

四、结语

教育既能促进个人自主自觉、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又能促进个人观念、智力、能力的社会性发展,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中职语文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教学理念从知识、工具的教授向以能力、素养的培育转变,教学方法从教师主导单方向传授向学生自主参与、多重对话变革,课程评价从单一向多元主体、全过程的评价转变。核心素养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需要全员的努力,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提升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培育核心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