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选择的当代大学生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研究

2021-12-29李嘉欣

林区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价值观

李嘉欣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以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方位进步为中心是任何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作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与深刻[1]。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回归学生本源对高等教育需求差异进行解析尤为重要,张意忠教授等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经济资本,如家庭收支、家庭文化水平等方面解释了影响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外在客观显性存在的因素[2]。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阐释了学生个体情感态度以及动机激励等方面的内在因素与个体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联系。组织行为学指出,价值观是了解他人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自我觉解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特殊的层级性构成了价值系统,从总体上影响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其理论视角与研究学生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得以适配,从这一角度获取学生内在本质的需求取向,解析当代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问题。

一、价值选择的理论溯源

价值系统是价值观按其强度的分层分级构成体现,而价值观则在特定情境中被划分为不同类别,促成不同的追求导向,从而导致了个人或群体不同的价值选择。因此,理解价值选择的前提是明晰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分类,即理解价值系统的关键地位。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将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与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两种类型,终极价值观是指个体愿用一生去实现的目标,而工具价值观是指个体更为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3]。二者的平衡十分重要,既注重目标的实现,也重视使目标得以实现而运用的手段,由于个体存在的内在或外在的区别,以及现实生活中个体双重态度系统的作用,致使个人的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也存在诸多独特的差异。人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整体,其需求同样伴随着价值系统的动态生成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体需求选择的价值观便展露其作用,催生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方向,从而涌现出个人的动态价值追求。个人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从个人的选择、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逐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虚无现实主义的存在表现,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个人产生正向或者反向的推动作用,影响个人的需求选择与发展。

个人的价值系统对于个体的价值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个人的价值选择在不同价值追求的引导下发生,个人的价值追求目标的动态演进逐步敦促其各项工具价值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价值追求等感性哲学方向对其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价值追求在个人价值系统与最终价值选择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价值观、价值系统、价值追求三者对个人的选择与未来的发展共同施效,互相作用。

二、分期解读高等教育需求的价值选择现状

高等教育人才输出对接社会人才战略需求,在当今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处在学校教育的高阶思维和创新型创造性发展的阶段,也是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优质人才输出源头。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模糊化、价值追求不清晰、价值定位飘忽不定等因素,造成大量无法有效回收的时间成本以及资源成本,严重影响和滞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对接。高等教育应回归教育需求差异问题的本源主体——学生,从这一最便捷接收,最全面社会资讯与教育资源等不断发生吐故纳新的受教育主体出发,研析其价值导向与本真追求,对理解需求差异、输出缺口等相关问题大有效用,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模式的改革提供支持,促进人才全面及可持续发展。

个体的价值系统是价值观轻重缓急的分配结果,是个人在进行选择和实践时的因循。高等教育的需求选择是个人价值选择的体现,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追求的引导下发生。当代高校学生群体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同样也受到来自家庭经济资本、社会分层以及城乡二元制等客观存在的显性外在因素的作用,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过程中或产生中立的保守追求,或表现出高价值取向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抑或是以生存为理由盲目轻视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浑噩追求状态。这些价值选择的分化,促使整个学生群体以及社会整体形成了多元的价值选择态度及价值取向结果,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主体的学习追求和未来发展。从价值系统来理解当下高等教育需求差异主要从以下三个关键节点出发。

1.生源引进期

高等教育的人才引进是通过应试教育的考试来选拔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选择高校时部分目标清晰、部分盲目、部分茫然失措,这一时期的学生群体最易受到直觉判断和心理方面的影响。知识的分门别类,学科的多样化分支,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未来学习方向的同时,也让学生面临困难的选择。当个体价值追求明确时,很快便能找准学科定位,在未来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更容易厘清学术追求和发展的方向。然而,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模糊选择的状态,当出现选择时,更多的学生会从就业难度、学科难度等工具价值追求方向来进行专业选择考虑,完全出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情感价值导向追求的学生占据少数。由于个人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作用,以情感价值为追求的群体往往能够理智谨慎地进行学科选择,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利于提升学科培养质量与学术人才输出。而诸多以未来就业发展等物质现实价值追求为目标的群体,则会在结合自身能力和家庭经济资本以及地区资源优势等过程中,进行受益程度最大化的价值选择,这部分学生在未来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则会更多注重未来职业需求动向,特别是家庭经济资本欠缺的群体,由于学科偏见,则更倾向利于就业和效益回收的理工类学科选择,就业便成为其未来求学的价值追求导向。

2.知识授受期

由于生源引进期的初期价值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层和分类。以就业为终极追求和以学术研究的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的群体,以及部分出现验证性偏差的因维护初期价值选择、躲避现实而在就业与升学两难抉择之间的群体逐渐显现出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认知的不断完善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加之与初期价值选择矛盾冲突的出现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产生了学习懈怠的现象,出现学生逃避和抗拒学习课程知识和学习要求,对未来的需求选择愈加不清晰,挫伤学习信念,产生自我设障结果,产生消极的自我证实(自我实现)预言[4],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人才培育输出期

人才培育的最终结果就是向社会进行人才输出,有效补位社会需求。在这一阶段,学生群体的需求最为明确也最容易出现迷失状态,除现存的资源限制、地区差异等因素外,个人的价值选择对其需求选择影响最深。初期价值选择明确、知识学习充实与未来价值追求清晰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在就业或者升学进修中取得成功且占据优势地位,而价值导向混乱、目标摇摆不定的学生则比较容易失利。人才培育对接输出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任务所在,因此,在改善外在条件的同时,应从学生群体的价值系统方面进行考虑,致力于价值实现和需求差异的量化与缩短,并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有效施策,促进价值实现

由于个体价值系统的差异,所以学生个体的价值选择也存在区别。有效适应多元价值观的出现,理解学生本真追求对人才培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内在的情感价值追求、外在的工具价值追求等价值系统的选择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应在学生进入高校之前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做好正确的价值引导工作,避免价值选择误区。

1.加强认知宣传,避免选择误区

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不应只注重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还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教育。尤其是在生源引进阶段,学生的学习阶段即将转变,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也会产生较大的不同。因此,中等教育阶段的认知选择引导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期,需要加大对新生群体的认知教育,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选择知识,促进学生在最大程度上作出客观的学科选择,避免选择误区,为后期步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目标,提高教育效率,实现个体价值选择的成功。

2.树立学业信念,提高学业信心

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信念是提高其学业信心的重要基础。就学生个体而言,应培养自身较好的学业态度,将自身的目标追求融入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平衡好对于学科知识的情感和理性认知,从而更好地树立学科学习自信心;就教育者而言,学科知识的教学热情、亲密友好的师生互动、主动细心的观察以及理性正确的价值引导,都是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向好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其学业信心养成的重要辅助。

3.实施职业引导,促进价值实现

除学业知识的正确引导及学业信念的培育外,教育结果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为就业而选择、因选择而迷茫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因此,在知识授受阶段需要配合学生群体的多重价值追求进行教学定位,依据就业导向合理推进职业定向的教育方式,加强校企合作、职业引导,如联合开展职业发展规划讲座、建立职业引导教研室等,帮助学生厘清自身定位,更好地加强其就业信心。因此,正视学生的价值选择差异,积极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才能使需求差异转变成为多元效益的推力。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