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1-12-29吴柏逸

林区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利知识产权

孙 晶,吴柏逸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1)

一、国家关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命题,大会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指导方针,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1]。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了“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2]。

由此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在不断加强,期待在不断深化,这是一个一脉相承、渐次递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是我国知识人才最密集、科研实力最雄厚、产出成果最丰富的机构之一,更应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二、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已成为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高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力量,也是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主力军[3]。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中强调,到2020年在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4]。2019年6月,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2019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其中对2019年我国知识产权的推进情况进行了部署,明确指出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要深度改革,出台保护知识产权的管理规定,深化“放、管、服”体制改革[5]。

高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就是要发挥其身兼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特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反哺高校。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显得尤为重要[6]。

三、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高校是国家技术创新中的重要节点,高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从立法层面逐渐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基础,从而通过科技创新谋求经济社会发展[7]。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本属于知识领域的技术创新,已经开始向商业化进行转变,进入并占领市场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应用知识产权实现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就成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财富,依据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其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其经济效益,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

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万件,2017年增长至138万件[8]。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逐渐提高,参与应用类科技成果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正逐步夯实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护城河”的战略基础,带动一批高技术产业和领域的发展,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但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核心专利少、品牌价值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偏低等。因此,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及管理能力的提高来解决技术转移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探索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核心问题。

四、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高校教师致力于科研创新活动,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例如,在科技创新中必然伴随着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就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进行保护。有些教师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成形的物品、器械等才是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方案等无形资产不是发明。因为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这就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发明创造,很快被其他科技工作者所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些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没有充分地立项查新,造成一些关键技术的重复研究,损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有些教师在不经意间把发明创造的细节公布出来,从而丧失了新颖性,失去了申请专利的时机。

2.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中显示,我国只有17.6%的高校建立了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38.3%的高校建立兼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剩余44%尚未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9],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知识产权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还不够周全、不够严密,尤其在知识产权的归属、专利的申请与维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直接导致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无章可循,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地保护[10]。

3.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知识产权管理领域较广,涉及面较宽,专业性及法律性较强,因此,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就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人才。但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完善,且针对性不强,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10]。同时,我国高校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且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熟悉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检索、咨询和保护等实务工作的人才,以及精通技术、懂得法律、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得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跟不上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4.知识产权专用经费短缺

专利的申请、授权、维持均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专利申请的数量及维持时间很难得到保障,专利保护也很难实施。目前,很多高校允许课题组从项目经费中列支专利相关费用,但专利的保护期远比项目的执行期长,因此,出现项目一旦结题,专利维持和成果保护缺少经费保障的情况[11]。

五、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高校应把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首先,通过学校校园网络、简报、展板、宣传手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对知识产权相关概念有所了解,再通过现场咨询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师生积极参与,身临其境体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0];其次,针对科技工作者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开设知识产权论坛,用专利知识武装科技工作者的头脑,使其能够真正地从专利保护实施的视角,对科学研究实验工作中的问题及成果进行剖析、筛选、提炼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点,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同时,高校给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给研究生开设必修课,为学生系统地讲解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既增强了全校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高校应将知识产权宣讲作为常态化工作,将知识产权纳入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内容,创新方法、知识产权保护实务、专利撰写技能提升、技术转移转化实务、政策解读等内容应逐渐成为高校每年培训工作的常规内容。

2.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在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奇缺的情况下,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与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培养造就知识产权人才中的能动作用,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高校不仅要鼓励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自我进修,还应为其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着重培养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运用与保护能力。

3.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研发平台的建设等工作。能够面向全校科研人员开展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尤其在专利申报服务、专利进度跟进、费用减缓及缴纳、专利纠纷调处、学校商标维护、专利法普及宣传、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以及学校专利情况动态监测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而形成校院统一、协调配合、联合互动、运转有效的管理工作体系。为了让有创新成就的科技人员得到回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各高校应依据国家出台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科学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对知识产权管理范畴、职务与非职务行为的界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明确成果转化定价机制和收益的奖励方式;简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程序;将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业绩津贴的考核指标;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团队在知识产权收益、处置、使用方面的话语权;制定专利权的奖励政策,这不仅能进一步增加对发明人的奖励力度,还有效增加了发明人主动参与成果转化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开放专利申请渠道,最大限度地将专利申请的自主权释放给研发团队,学校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引导工作,提供更加专业和具体的保障服务,从而实现行政工作的“放、管、服”。

4.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费用”。根据此项规定,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其来源可包括政府财政预算、学校专项资金投入、社会资助及专利实施收益等,用于支付专利的申请、维持、保护和商标注册等相关费用,以缓解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单一,专利因资金短缺而放弃维持造成失效的问题,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

5.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避免重复创新、无效创新,使科研投入和产出能切实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数据资源,高校应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学校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服务[12]。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科技查新、学科服务和专利信息检索为切入点,逐渐增加服务项目,从科研支持、决策支持、学科建设等方向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并且探索开展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深层次服务,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科研成果,支撑高校协同创新,推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各高校之间应构建知识产权信息互通管理平台,并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依托知识产权信息互通管理平台引导和促进校校互动、校企合作,“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精准连接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和落地转化的关键环节与技术团队,促进“链条式”转化模式向分工更加明确、功能更加专业的“多中心”转化模式转变。

6.以专利工作为基础,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联动

在“创新链”打造方面,高校应根据“人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三个关键环节,分工明确,教务处坚持人才培养;科研处负责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统计、高质量成果评奖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对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需求大的科技成果开展转移转化,横向联动,实现教、产、研相互促进。同时,要大力促进产业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搭建转化的桥梁。

在“产业链”打造方面,高校应坚持需求导向引导研发团队开展产业化研发,并着力搭建具有特色的市场转化平台。高校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筑牢“校企防火墙”的同时,明确资产公司代表学校持有科技成果做价入股(教师利用科技成果创业)所得股权,使得资产公司成为教师参与成果转化面向市场的“快速通道”,“源头创新—高新技术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字塔式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9年12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强调,知识产权工作应贯穿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以及转化全过程,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13]。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校应牢牢把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优先,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始终把高质量贯穿高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全过程[14]。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彻底改变“重专利数量,轻专利质量”的现象和做法,通过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将专利申请事前评审、高价值专利培育、法务支持作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常态化工作,逐步夯实专利成果基础,形成“链条式”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利知识产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