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意蕴、价值及基本路径探析

2021-12-29吕阿丽高树仁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吕阿丽,高树仁

(1.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自2014 年上海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课程思政改革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很多研究者围绕课程思政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探索与论述,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有关问题,笔者聚焦2019 年以来课程思政研究状况,从重大意义、内涵蕴意、优化路径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探究。

一、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2017年12月,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1]2020 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研究者对课程思政意义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思政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式

“三全育人”是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着眼未来发展趋势,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而做出的人才培育战略部署,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陈磊[3]等(202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路径整合、教学内容延展、显性与隐性融合等角度提出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走向,是实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一体化“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途径。王学俭[4]等(2021)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强调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课程思政打破传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壁垒,重在建立思政理论课为核心圈,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协同发挥效应的“同心圆式”课程育人体系,构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模式,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课程思政是帮助青年学生读懂中国的有效途径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呈现出免费、快速、多样、复杂的特点,极易出现价值的迷失与错乱。如何遴选信息、梳理事实、理性分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关注的焦点。王学俭[5]等(2021)认为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而且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课程思政突破传统思政范畴,在专业课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隐形功能,凝聚当下年轻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专业技能知识点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元素,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激发青年学生学习内驱力,留给青年学生可思考愿实践的空间,促进青年学生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之间的互动,填补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切实站在学科视角帮助青年学生读懂中国。

(三)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谓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司马光也曾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是关于培养人才辩证的精准表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重在以教育教学为基础,拓展外延,内生活力,传授青年学生自然之理,内化青年学生品格塑造。例如,赵海月[6](2021)从管理学门类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出发,分析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文化建设以及构建大思政实现路径的价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有效解决青年学生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的现实困境,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

价值塑造是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第一要务[7]。近年研究显示,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内涵解读主要着眼于育人理念与价值输出两个角度。

(一)从育人理念角度出发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汪磊[8]等(2021)基于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谈到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或是一项活动,属于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与价值的培育和输出,强调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行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小军[9](2021)从课程思政模式、理念与内容上对其基本内涵做出解读,提出在模式上将思政教育“主渠道”从思政理论课延展为全部课程,在理念和实施方式方法上将思政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内容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等。综合而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青年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实际应用能力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综合素质的坚固城墙。

(二)从价值输出角度出发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他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政治性是课程思政的灵魂,是为青年学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核心。课程思政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的坚持。王新华[11]等(2021)认为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追求及原动力,并提出实现课程思政改革价值引领的“八个相统一”基本方略。袁杰[12](2021)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力实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中。总之,课程思政建设以价值输出为基点,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等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培育与传道解惑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的专业特色与学生个人成长交织一起,促进青年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在共情中产生共鸣,切实明晰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以价值引领为着力点,增加课程思政的情感“温度”

1.植根于爱国主义土壤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3]上海高校2014 年以来相继推出“中国系列”课程,曾有学生留言“它令我对大国、对世界有一个宏观认识,并将这种大局观延伸至我的人生。”这就提示各学科教师要注重从不同维度,将大国方略、中国道路等纳入教育教学中,紧扣时代脉搏,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去回应青年学生关注关切的问题,使青年学生以满满中国心、浓浓爱国情、拳拳强国志、步步报国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2.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要注重传授青年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青年学生明辨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对与错的方式与途径;注重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纳入教学体系,促进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激励青年学生怀揣科学家的开拓创新精神茁壮成长,推动青年学生汲取拼搏进取的珍贵营养、寻找开拓视野的思想阶梯,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找准“化学反应”结合点,健全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是上海课程思政创新的有益探索。无独有偶,程宇[14](2021)在“5443”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中提到,要形成“思政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专业实践课”四类课程,分别作为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前哨站、主旋律和延伸课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注重洞察学生专业实践和学科发展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与意义,将课程思政渗透到课堂教学、互动研讨、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充分揭示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真正筑起“承重墙”、建好“专业柱”,打造育人效能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健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修订、教学管理等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将课程育人的内涵拓展到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等的改革和建设中,有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和课程集群等。

(三)走“师资攻坚”道路,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5]。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参加专业化培训,接受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以过硬的知识素养讲好教育故事;其次要有强烈的政治认同,要做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与支持者,做先进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最后教师须以德立身,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做好学生前进的指路人、灵魂塑造的工程师。例如,韩宪洲[16]结合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实践提出,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举措,牢牢把握住“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难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这个关键点,推动教师具备立德树人“三项基本功”。胡靖[17](2020)等论述道:“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考核,实施学科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遴选一批典型示范。例如,举办课程思政讲课大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主题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课等,评选和推广优秀课程思政课程,同步表彰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提炼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推动教师在比赛与交流中强素质、提能力、升水平。

(四)拓展课堂教学外延,保持课程思政的“热力”和“活力”

1.保持课程思政的“热力”

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线阵地,关注学科发展,着眼社会焦点,把最鲜最新的案例与知识带入课堂,跟上时代,贴合学生。孔翔[18]等(2021)从人文地理学科的教学经验切入混合式教学改革助力课程思政理念建设,横纵交叉教学,减少课程的简单重复,探讨社会热点,优化教学内容。王晶晶[19]等在论述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时,提出要结合社会热点,呈现社会新闻,以他人事件为借鉴,以时政新闻为导向,用辩证与理性的方式看待问题,使课程思政更具亲和力与针对性。

2.保持课程思政的“活力”

“活”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把课程上到学生心坎里,学生心思才能“活起来”,才能提升课堂育人实效。郑燕林[20]等(2021)在《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问题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步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用时事热点,由课堂再到课下,验证出其策略与举措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创新课堂形式,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延伸第二课堂,打造系列讲座,发挥“名人效应”,让课程思政“大课堂”真正“活起来”。

总之,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和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应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作用,有效协同好每门课程育人作用,切实在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注入思政养分,努力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