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

2021-12-29杨友涛

林区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杨友涛

(西南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成都 610031)

引言

传统的思政课程只讲“思政知识”,专业课程只讲“专业知识”,两者不存在任何的交际,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我国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使高校能够将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阵地延伸”,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使两者在协同共进、共享共建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让青年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现代思政教育的思想魅力和理论哲理,进而积极地投入到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还能根据专业学科的特征及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使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更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更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

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课程思政主要指以全过程、全程、全员的育人格局为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并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提升教师的思想品质和思政素养,使专业教师通过以身作责的形式,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充分地将思政教育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为全面理解和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专业教师应明确课程思政的形式、本质、理念和结构。首先是形式,课程思政的基本形式是将思政元素具体包括理论知识、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等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里,影响并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举止及思想意识[1]。其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破解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的教育原则,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因此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本质。再次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思政的基本形式,能够发现,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是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共进及同向同行,是全过程、全程、全员教育的综合体现,思政教师必须做好带头工作,引导各科专业教师做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覆盖到整个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体系中。最后是结构,通常来讲,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是现代人才培养的主要架构和框架,而课程思政则是植根于各项教育架构,通过深化专业基础课程模式、结构、内容、目标等层面的革新,将人格养成、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及政治认同等教育导向与高校专业课程固有的技能、知识等教育内容相融合,以此实现隐性和显性教育的统一,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理念较为落后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育人观念,而形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教育氛围的影响和感染下,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身的思维取向和行为规范,使其更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诉求[2]。然而在课程思政落实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却忽视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和作用[2],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如何渗透和嵌入思政理论知识的层面,进而导致思政理论知识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严重影响到正常的专业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在思政内涵层面,部分专业教师却普遍认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维方法教育都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在思政课程上如何传授思政知识、传授哪些思政知识,则“摸不着头脑”,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问题。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本质,专业教师应重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涵,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鲜有教师能够充分地挖掘出思政教育的内涵[3]。究其原因主要是时间、精力及能力问题,其中能力问题最为突出,但相关高校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课程思政实施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如何融合思政理论知识、如何传授思政教育知识、如何使思政教育在不影响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发挥思想引领的功能和作用,这是我国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缺乏引导和帮扶的前提下,部分专业教师仅仅通过字面理解,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填鸭,在开展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挤出一定的时间来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或者将思政理论知识硬生生地结合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与阐述中,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混乱又复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没有构建出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没有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紧密地衔接起来,导致专业教师难以探寻出相应的渗透手段和教学策略。而在理论研究层面,课程思政的核心和理念是同向同行的协同教育,思政教师必须结合不同课程、专业的特征及特点,制定出相对科学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体系,然而由于思政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育人压力,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难以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即便高校构建了相对科学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但由于学科体系的不同,专业教师很少能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反馈给思政教师,思政教师也无法及时地处理和应对实际问题,致使专业教师依旧难以及时地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无法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3.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是促进课程思政得到落实、得到发展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评价课程思政实施质量、效率的标杆,是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手段[5]。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缺乏完善评估机制的院校的课程思政实施力度,要明显低于拥有完善评估机制的院校[4],而且在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组织架构及目标理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根据课程思政的结构和形式,能够发现,课程思政是通过思政教育的形式,改革并完善高校原有的课堂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的,如果高校缺乏完整的评估机制,将导致立德树人难以融入到相应的教育或管理体系中,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优化并改建高校现有的育人模式。而在微观层面,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将导致学生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出现重专业知识轻思政知识的问题,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全面渗透和健康发展。

三、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

1.强化教师的思政理念

首先,专业教师应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义务和责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有“得体”的谈吐气质和言行举止,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道德修养,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学生对专业教师产生信赖感。此外,由于课程思政的核心和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因此专业教师在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和谈吐气质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道德观念及文化素质,使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法宝。其次,要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专业教师应转变育人和教书“两张皮”的理念,要认识到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拥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3],要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后,要深入的挖掘思政教育的内涵。要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渗透方法及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思政内涵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和抓手[6]。

2.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

首先,应结合专业特征,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宽泛,通常与岗位、职业相挂靠,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课程的特征及特点,将思政知识有机地融入其中,或者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理论知识的融合与嵌入更加巧妙、更加自然。譬如在计算机、会计、物流、历史等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从职业素养的层面挖掘和提取思政元素,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在财会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则需要将不做假账、诚实守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效率和质量。而在文史类专业中,专业教师可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方面出发,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以欧洲的经济、文化及历史为依托,形成的相对完善的理论及思想体系,而要想使马克思主义更切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则需要以我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出发[5],因此在文史类专业教学中,挖掘和提取思政元素比较容易。其次,要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及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法,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授给学生,进而使思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变得容易理解、易于接受。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或体系主要以灌输和说教的方式为主,难以切合现代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育人要求,进而极大影响到现代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更喜欢切合实际、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在融入思政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从手段、方式、语言等层面出发,将思政教育变得浅显,变得生动,使传统的说教变为“沟通”,使传统的“独白”变成“对话”,进而使课程思政成为青年学生取得健康发展的媒介和基础。最后,要创新教育方法。专业教师要想将专业课程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必须从教育方法的层面出发,提升“话语传播”的时效性,从而在角色体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及讨论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专业教师,也可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挖掘思政理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使思政教育转变为思政引导,使学生对待思政教育的态度从学习思政知识变成探索思政知识,进而真正地提升和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

3.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重视程度,增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情感联系,使其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出全新的思政教育体系及方法。因此,高校应利用制度手段,以思政教师为核心,构建出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出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沟通与交流体系,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问题,及时地反馈到特定的思政教师面前,其次,在规章制度层面上,高校应将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评优评先条件与课程思政落实程度相联系,以此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激情和热情[7]。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机制,使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果成为影响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抓手[6]。最后,要构建系统科学的整体架构,高校要想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整体架构,需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其一,创新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要在课程方法、理论及视野的角度上,挖掘基础课程的优势和特色,提取其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因子,进而将其转变为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的教学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理论教学中,嵌入精神指引。其二,要根据思政教育的引领示范,凸显专业课程作为主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此为思政教育的全面落实提供方法借鉴和思想引领。其三,根据高校的办学传统、办学定位,统筹思政资源,整合思政案例,完善并丰富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

4.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导向。高校应围绕道德教育,开展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活动,形成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根本的评价机制,进而在教学评价中突出育人评价、德育评价的优势,使道德品行和思政知识成为高校专业教学评价的根本和依据。通常来讲,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核心与前提,是育人育才和传道授业的基础内容。而思政教育是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及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所以无论在思政教育还是在专业教育评价中,高校都应以道德元素为抓手,重点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行。其次,注重过程管理。高校应认真落实课堂规定,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和听课制度,应用集中听课的手段,构建出滚动式、常态化、动态化的专业教育机制,增强教学评价的过程监督和管理,构建出师生双向的评分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公正[7]。最后,要构建完整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教学评价并不仅仅是规范教师行为的手段和举措,同时也是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灵活应用评价结果,使其成为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法、落实手段的依据,进而推动并促进我国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政素养、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要求高校各专业教师在思政教师的引领下,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知识、精神索引、思想方法有机地、灵活地、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应从教师、教法、评价、体系等层面出发,探索出全新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