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021-12-29施雅琪刘洪刚
施雅琪 刘洪刚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从而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本文立足于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论述了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政权巩固的关系,分析了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及路径。
一、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概述
葛兰西是意大利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他“结合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力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1]。面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命运,葛兰西运用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和领导权等概念剖析了欧洲无产阶级失败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葛兰西以实践哲学为指导,以市民社会为着力点,重新判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三个要素加以理解。
(一)作用场域:市民社会
传统意义上国家指的是政治国家,而葛兰西则认为国家应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即包括政党、家庭、学校、教会、工会、报刊和文化团体等部门的联合组织,独立于经济基础和政治社会。在葛兰西看来,巩固与维持国家政权需要在这两个领域同时着力。在政治社会,统治阶级要依靠暴力机器对危害国家政权的行为采取压制政策,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在市民社会,统治阶级要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获得被统治阶级的认同,提升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葛兰西尤其指出当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政治社会的强制性作用就开始弱化,而市民社会将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形态的作用就逐步凸显。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粘合剂——启蒙思想、引导舆论、巩固政权,一种维护现存社会结构与统治秩序的现实力量。
葛兰西发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难以动摇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消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资产阶级通过增加工人工资等福利政策改善无产阶级的生存与生活条件,从而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常识”,以实现对无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这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既弱化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无产阶级日益作为公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框架中”[2],失去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和动力。如若不解构资本主义的“常识”,重构无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常识,便无法动摇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首要条件就是夺取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中坚力量:有机知识分子
那么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葛兰西看来,有机知识分子是塑造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中坚力量。葛兰西指出,“并非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知识分子的职能”[3],因为知识分子是为满足社会阶级与集团的需要而能够完成一定专业性工作的人才。其中的有机知识分子是社会阶级实践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联结统治阶级和社会大众桥梁的角色。对葛兰西而言,“有机知识分子对于其所属群体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把它组织成为一个经济社团,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它提升到社会的和政治的高度”[4]。也就是说,有机知识分子能够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是促使社会大众具有组织性与认知性的关键群体,因而成为实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最关键、最重要的力量。“在葛兰西看来,资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他们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5]因此,欧洲无产阶级要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就需要拥有自身的有机知识分子建构和宣传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武装无产阶级和社会大众的头脑以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为彻底取得革命胜利准备思想条件。
(三)策略:阵地战
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呢?葛兰西指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获得需要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采取“阵地战”而非俄国的“运动战”策略。在葛兰西看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通过直接向资产阶级政权进攻的“运动战”快速地取得革命成功,其原因在于俄国市民社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皇权思想和宗法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很容易被击垮。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市民社会已经处于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成为资产阶级整个防御体系中最为稳固的部分。因此,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必须采取持久的“阵地战”策略,即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来建构与宣传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通过教育机构、宣传媒介等手段逐步削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而逐步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阵地战”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性特征。
综上,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这需要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通过持久的“阵地战”策略宣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和团结无产阶级以形成真正的革命主体。
二、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历史渊源与实践要求
意识形态领导权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前提条件,亦是提高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合法性与巩固政权的利器。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既是党执政70多年来的经验启示,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提高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深刻表明一个政权的长久存在需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保驾护航,主流意识形态往往“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7]。这意味着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掌握了获得社会大众认同的思想武器,提高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8]因此,统治阶级要巩固执政合法性,不仅需要被统治阶级经济上的融入,更需要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在葛兰西看来,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维持政权就是因为获得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无法改变,但资产阶级却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削弱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增强了对资产阶级政权的认同,形成保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屏障。
(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利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关键就在于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前进旗帜,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化为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实践,“概括总结出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9]。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并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极大地巩固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合法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积极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工作,凝聚了人民共识,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使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得到巩固。首先,加强对学生与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如在学生教育中,学校课程设置增设了革命政治教育,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党员干部培养上,中共中央规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与党性修养。其次,不定期开展全党整风运动,批判错误思想,清除不正之风,树立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巩固群众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借助舆论媒体、报纸杂志宣传党的基本理论,清除旧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充分把握时代发展和国内实践的基础上,强调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思想迷雾,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的认识,带来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开创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也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民群众逐步走向富起来。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随着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而加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苏东剧变与国内政治风波带来的巨大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随即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加强对党的拥护和支持。江泽民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0]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与人民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这“既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又是一项体现了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重大战略”[11]。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国内来看,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新问题。在政治上,部分官员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权钱交易的消极腐败的做法有悖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影响着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在经济上,人民诉求的多样性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存在着“撕裂着整个社会的思想与价值共识”[12]的可能性,影响着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文化上,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兴起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挤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扎根于逐利土壤的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往往产生出娱乐性、低俗性的文化产品以迎合大众审美和消遣需求,稀释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信息传播上,互联网时代给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新挑战。如网络的时效性和隐蔽性降低了人们传播信息的成本,也加大了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难度。少数“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存在“猎奇心理”的人通过传播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言论吸引大众眼球,侵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
从国际层面看,“错误社会思潮主要通过消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来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13]。如西方国家将资本主义文明鼓吹为普世价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贴上“国家资本主义”的标签,企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以否定中国道路的优越性;“西方多党制”思潮强调只有多党轮流执政才是真正的民主,意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新自由主义思潮宣扬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主张全盘私有化与自由放任市场,反对宏观调控和国家计划,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解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为应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思想意识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弱化、曲解与消解,我们可以从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中获得启示,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把握发展领导权,构建和谐社会
在葛兰西看来,当国家稳定政权之后市民社会就成为治理的主体,构成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基地。这启示我们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重视理想信念形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民世俗化需求的满足,构建文明有序的和谐社会,奠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物质场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让人民拥有美好生活,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坚实基础。因此,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短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成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把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有机联系起来,把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同提高精神素养有效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把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
(二)培养有机知识分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葛兰西认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要依靠有机知识分子建构属于本阶级的世界观,肩负起宣传和传播思想价值体系的责任。基于当前我国实际,建设具有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发挥作为我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全面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开展党性教育,从“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再到党史学习教育,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党员的先进性,增强人民对党的认同。其次,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党员干部要主动践行群众路线,在深入群众中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与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观,增进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占领舆论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葛兰西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建构意识形态领导权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采取正确的策略。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首先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适合新时代人民需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讲清楚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14]。其次,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易于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所接受。这些先进文化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增强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再次,我们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平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与世俗化,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受众的限制,以快速、低成本实现信息的宣传与普及,正逐渐成为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场所。我们应树立网络平台的阵地意识,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一是官方媒体转变以往被动角色,主动出击,引导社会舆论;二是积极建构和扩大党的理论工作平台。如构建网络期刊宣传阵地,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三是在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舆论平台实施有效监控以及时阻止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传播,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总之,我们应充分占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和载体,积极发掘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所由衷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