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创新 科学系统
——读《汉字汉语论稿续编》

2021-12-29

关键词:词素复合词汉字

王 虎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汉字汉语论稿续编》(下简称《续编》)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学术史研究、汉字研究、词汇语义训诂研究、语法修辞研究、综合及其他五个部分,共90余万字[1]。拜读三过,在感受到作者对汉字汉语理论的扎实功底和独到见解的同时,认为该书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一、研究原则:求真求实

李运富教授在《汉语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做到“求真求实”。所谓“求真”,指研究学术史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前人研究。“古今字”原本是训诂学概念,指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而分别使用的不同字符。但后人偷换概念,将“古今字”等同于“分化字”。李运富教授《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将从古至今不同学者对“古今字”的观念差异和表述用语进行归纳梳理;《异时用字的变化与“古今字”的研究》明确了古代学者的“古今字”观念,指出在现代研究中存在关于性质、材料和学史评价方面的问题,强调对“古今字”的研究要回归历史背景和古人原意;《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图》和《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术语的误解》两篇总结出“分别文”和“累增字”原是王筠研究《说文》“重文”时发现的一种有规律的汉字滋生现象。通过二者的提出和研究,指出新字的“递增”方式虽有相似,但动因却有所不同,有“正义被夺,加旁别义”和“加旁分化本义”两类,同时明确了“分别文”和“累增字”是从造字角度阐释,而“古今字”则是从用字角度说明,并就这三个概念的混用做出辨析、探源与订正。

“求真”贵在求得古人真意,避免以今律古。李运富教授多角度论证指出“六书”不是汉字结构类型,推翻了公认的“四体二用”说。《〈说文解字〉“含形字”分析》指出“含形字”的结构类型包括形声(音)、形+意、形+意+声、形+意兼声(声兼意)四种,“含形字”的“形”包括字符之形和事物之形两种含义,可使用构件功能分析法、同形部件类比法和强拆字形归部法解析字样中含有的“形”。《〈说文解字〉“从某字”分析》将“从某字”根据结构类型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从某”的“某”有作为表意构件、象形构件、标志构件、示音构件、代号构件和变异的原字形六种功能。《“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六书”的本义谈起,对其教学价值进行探究,将“六书”分为如下四个部分:“象形”“指事”体现汉字形体来源,“会意”“形声”体现汉字构合方法,“转注”表示汉字的类聚群分,“假借”体现汉字的记录职能。后人对“六书”的理解和应用发生学术型偏离。

正是在“学史求真,学理求通”的学术原则指导下,《续编》中所收录的内容均能够有效地描写现象、阐释规律,从文本原意、原举实例和学术背景出发,做到“真有、真意、真评”。

二、研究理论:创新精进

该文编所录理论成果颇丰,在文字学领域和词汇语义学领域都有所建树。《续编》中延续了李运富教授提出的“汉字语用学”理论[2],从汉字学本体研究的角度着重探究汉字记录汉语的职能以及如何实现汉字的这一职能,其中包括对汉字职用的整体考察与描写,还有汉字职用演变的研究及其系统分类,结构演变的研究等。在词汇语义学领域,他提出“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框架”“复合词的来源、词素义分析方法和词汇意义生成方式”等系列词汇理论。

在文字学领域,李运富教授提出“汉字研究三平面理论”“汉字职用学理论”等。《“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是对“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全面翔实的论述,通过对传统“形、音、义”三要素理论的起源和缺陷的分析指出:旧有体系是通过字形解读文献语言,混淆了文字和语言的概念;并且现代的“文字学”概念已经独立出来,可以不包括“音”和“义”的因素,而三要素中的“形”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固定所指。传统“三要素理论”存在这些不足之处,但现有“汉字学”并没有一个符合学理的独立完整的体系,对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职能这一本体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把“汉字形体学”“汉字构形学”和“汉字语用学”三个汉字的本体研究相结合,共同构建出汉字学的“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以“汉字职用学”为重点的“汉字三平面理论”是对汉字学体系的极大丰富和完善,为汉字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破解了不同文字之间差异比较的难关,为文字学自身体系建设和比较文字学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汉字职用学”理论作为汉字“三平面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疑难字词考释、古籍整理、字典的编撰修订和汉字教学等实际应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延续了《汉字学新论》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为学界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持。基于对汉字本体“三平面”理论的探究,《续编》中收录的汉字研究理论多从“字用”角度对汉字的职用功能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描写,如《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以全面考察汉字的“职能”演变和汉字的“使用”现象为基础,从汉字职用的考察材料、描写用语、考察角度与基本内容三个方面来对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论述。

在词汇语义学领域,李运富教授提出的“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框架”和“复合词”相关理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首先界定复合词为具有两个以上语素而只有一个语义单位和语法单位,并且符合语感韵律的最小运用单位。然后分析短语词汇化中的词义生成方式,指出短语语素义生成复合词词义的具体方式可以归纳出十种,概括、虚化、模糊化、泛化、抽象化、特指(具体化)、代指、喻指、变序和典故化。《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一文先辨析词素义与语素义的异同,明确词素义的确定是综合的、全面的,既要从复合词的本义出发,联系复合词的理据进行确认,也要考虑到文化事理和假借等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确认。文章还指出词典中对复合词词素义的解释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解释词素义致使复合词的意义来源不明、词素义和词义关系隔远时不加沟通致使复合词义理据不明、望文释义致使由错误的词素义推出不准确的词义、只解释词素义不解释词义和将词素义和词义混淆。这五个问题应当引起编撰者和读者的重视。

李运富教授在理论研究方面勇于涤故更新,除了不断丰富和完善“汉字职用学”理论体系[4]、分析和探究词汇语义学理论外,还提出“跨文化汉字研究”“复合词的来源、词素义分析方法和词汇意义生成方式”等理论,重新探索“典故词”“佛缘词”“成语”“熟语”的概念和源流问题。

三、研究方法:科学合理

理论是骨架,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文字和文献材料的描写和考证是血肉,二者结合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术体系。《续编》中也收录了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具体文献材料所做的实践探究。

李运富教授能够融通古文字学与汉字理论,如用构形系统理论来研究楚国简帛文字。《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和《楚国简帛文字研究概观》重点介绍了现出土的楚国简帛文字材料本身的时代、内容、出土整理及其刊布情况等具体情况,整理了对楚国简帛文字所做的文字释读与考证、字表的整理与编制、语言与文字通论等七个方面的学界研究成果。楚国文字作为南方江淮文化内涵的重要代表,其形体构造和书写法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风貌,它所反映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现象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资料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5]。《楚国简帛文字丛考》指出在古文字的考释实践中仍存在就字论字、迷信字书、忽略字样本身构形理据以及死守现成古音音系等问题,所以在探究楚国简帛文字时,李运富教授在系统论指导下运用构形系统分析考字法考释楚国简帛文字,通过外部比较和历史比较,解决了单字孤证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构形系统分析法考字能以特定的汉字构形系统为背景,考察疑难字时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进行,能借助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获取已知条件,也便于质疑和考证,得出正确结论。

李运富教授对词汇意义系统的研究是建立于概念场、语义场理论的基础之上。如《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分析与描写》介绍了汉语词义系统的本质以及对语义场理论所做的系列研究成果,指出由于词义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词义变化的经常性,无法展示整体系统的全貌,所以对词汇的研究应当将传统训诂学蕴含的理论方法和国外流行的词汇语义学理论方法相结合,从对词汇意义系统的局部描写入手,在概念场之上建立词汇场,并对词汇场中词项进行分析比较。其为我们进行某一词类的词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李运富教授主张用理论统率材料,用理论解释现象。《续编》所录文章对材料研习深刻翔实,正是对相应指导理论的有力支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研究结果:推进教学

在致力于深刻研习学术理论的同时,李运富教授仍心系教育教学工作。将汉字研究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提炼,与汉字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补充,在“跨文化汉字研究理论”和“汉字教学理论”方面成果丰硕[6]。

汉字教学理论是李运富教授关注的重要方向,在《汉字教学的理与法》一文中指出无论是从语文本身的书面性质还是从中国语文的教育传统来讲,汉字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掌握汉字构造有两个阶段:原生构字和孳生构字。构字共有象形描摹、规定标志、成字加非字、成字加成字和成字变异五种。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汉字教学可分为三种:即构形理据分析法、同形比辨分析法以及无理无同记号法。《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认为汉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窗口,是语文教育的基石。李运富教授指出目前汉字教育存在过度规范和胡乱拆解字形的问题,只有突破汉字工具的局限,真正把汉字当作符号来应用,当作文化来传承才是汉字教学的真正出路。李运富教授不仅放眼国内语文汉字教学,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其在《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明确了汉字特点的比较对象和比较角度,总结其特点并从形体、理据和功用三方面抓住教学重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质量,让我们的汉字文化走出国门。

《续编》是李运富教授近十年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延续其对汉字学本体研究和汉字学科体系的独特思考,进一步完善了“汉字语用学”的学科理论,并能够运用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相关问题。该文编不仅理论系统科学严谨,在理论指导下的文字材料的描写与考证同样细腻翔实,研究对象所涉范围广泛,从楚国简帛到宋代墓志再到《马氏文通》和《辞源》等,研究方法科学,成果丰硕。《续编》不拘泥于旧有理论,包罗多门学科,以李运富教授“学理求通,学史求真”的研究原则为指导,科学严谨,推陈出新,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猜你喜欢

词素复合词汉字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基于词素解构的高中英语词汇扩充方法分析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语义透明度和构词频率对汉语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