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及反思

2024-07-07李芸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汉字学新课标

李芸

摘  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文章试图将“汉字学”知识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展开研究。学界对“汉字学”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基于此,文章重在回顾、总结、反思汉字学知识的课堂应用,以探讨汉字学知识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汉字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前情况调查

这节课的主题:汉字与文言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汉字学应用。课前,教师选择了高一年级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 学习文言文的最大困难是?A. 读不懂:不知词义,不擅翻译(58%);B. 背诵文本(42%)。

2. 通常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A. 查阅工具书并记忆字词义项(21%);B. 积累并记忆教师强调的重点文言知识(76%);C. 多读古文,培养语感(3%)。

3. 你认为文言文有必要作为学习的重点吗?A. 有必要(78%);B. 没有必要(22%)。

4. 对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有适当了解吗?A. 了解一些(40%);B. 不了解(60%)。

5. 对中国汉字学知识有适当的了解吗?如汉字文化、汉字构造等。A. 了解一些(47%);B. 不了解(53%)。

6. 汉字学知识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字词,你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吗?A. 愿意尝试,丰富学习方法(89%);B. 不想尝试,就按老路子(11%)。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汉字学知识缺乏了解,甚至不了解,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采用新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学习,不再停留于被动地“积累并记忆教师强调的重点文言知识”,进而减少了文言文读不懂的困难。这一主动意愿和内驱力显示出将汉字学知识应用于高中教学中的前期可能性。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一)第一环节:学习任务群

笔者带领学生明确新课标“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相关要求,即“有意识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

课堂上,笔者首先给学生分析了这段文字的信息:“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发现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寻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解决问题)。“汉字汉语理论规律”是学生的知识盲区,因此学生想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然无从着手。传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即“被灌输”: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查阅工具书并记忆字词义项的学生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21%,积累并记忆教师强调的重点文言知识的高达76%。也就是说,新课标强调的需要在高中阶段落实的汉字汉语理论和实际应用,其实长久处于脱节状态,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理论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新课标是教师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二)第二环节:汉字

在最初阶段,教师给学生普及的最基础的汉字理论就是“造字之由”,即首先必须了解汉字是怎么来的。由此明白“形”与“义”的关联,为文言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义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形,造字之本也”;王筠《说文释例》:“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汉字是因义构形,以形示义,区别于表音文字,如英语。基于这一理论,笔者首先让学生就“春”字,画一画其最初的字形,同时根据字音,拼读写一写英文“春”。学生兴致勃勃,从写汉字到画汉字,很感兴趣;当然,从活动设计的目的来看,笔者其实是想让学生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感知表意和表音的区别,从而强化汉字的造字之由,即因义构形,以形示义,明确汉字形与义的关联。

随后,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春”字实际的甲骨文字形,如图1所示。学生发现,根据自己对“春”义的理解而画出的“春”形,和甲骨文“春”字有相似性,也有构造的不同,于是积极地对比异同点,仔细辨析甲骨文“春”字的构造;同时让学生根据图1中甲骨文的实际字形和自己所画的做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春”字的形体。这能够促使学生辨析异同,观察相同的构造,了解古人的造字之由。学生发现:虽然甲骨文“春”字有不同的形体,但相同点都有艸和日,以形示义,即从日可以判断,春天万木生长,是会意字。

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最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主观造字意图,称作构意,也称造意。笔者在课堂给学生列举的“春”字,作为可分析的客体对象,即造字理据。造字理据越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所以人们所见到的早期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字形,一般都是直绘字形,也就是教师让学生感知的画“形”。而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会发现古人画字,不是完全依葫芦画瓢式的绘画,是较为抽象的线条,所以自己画的“春”和实际的甲骨文字形有所区别,这就是汉字的符号性原理。

要说明的是,学生还要厘清一些概念:笔者借助已知的如“春”这样的汉字去分析汉字构造意图,这其实是构意分析,是典型的文字学概念。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反其道而行,也就是要推断未知的词义,将汉字构形意图反过来去推导词的某一个义项,这是文献词义学概念,即训诂学。学生应该明确,无论是分析构意还是推导实义,都是以汉字构造理论为媒介的。所以,厘清概念范畴,也再次证明了汉字构造原理的重要意义。

(三)第三环节:汉字与文言文

这一环节是在上述基础上,将文字学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学习的文言文中。以熟悉的文言文为例,笔者将其中错误率较高的字词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字形、追溯字源、联结形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学知识对解读文言字词的作用。

例文: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旧唐书·窦威传》

以上的文言片段中,对“忝”“坐”“秩”的词义,学生理解有误;学生单纯结合语境也无法正确推断,因此错误率很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推断文言词义一般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其中字形分析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推断作用。这里所说的字形分析,就是借助构意理论去推导实义。但往往在实词推断的实际教学中,这一理论是被淡化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以上述为例:

1. “忝”

心,人心也。在身中,象形。忝,辱也。从心,天声,形声——《说文解字》。

2. “坐”

《说文解字》古文作象形字,像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像二人对坐土形。——林义光《文源》

坐而迁之。——《礼记·曲记》

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罪也。——《仓颉篇》

3. “秩”

秩,积也。——《说文》

秩米(官吏的俸食);秩俸(俸禄);千石,一石,容量单位。秦汉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从二千石递减至百石为止。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此“千石”指高官。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指官吏职位。

这一环节中,笔者就“忝”“坐”“秩”三个词的词义做了相关考证,追溯古字形,根据早期的构意来推测词义,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相关展示。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基于字形去推导词义和第二环节中基于已知词义去分析构意,是有难度的。一是现有的简化汉字几乎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虽说汉字的表意性还在,但学生没有拆分构形的意识和经验。比如“忝”,上面是“天”,表音,下面是“”,稍加分析,可知“”是“心”的变异,这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如果学生具备拆分构形的意识,那么推导“忝”与“心”有关的义项,再结合语境,就不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理解。二是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字学知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引导学生根据汉字构形推导词义时,教师不能陷入误区,不能教条,因为汉字追溯到越早的字形,是越能帮助推导本义的,但是有些汉字其实无法判断是否已追溯到最早的字形。

目前,可见的最早字形是甲骨文,有些汉字甚至连甲骨文字形也无法获取。许慎《说文解字》所见到的最早汉字是小篆字体,这也是《说文》中会存在误解的重要原因;此外,汉字演变的同时,词义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假借、引申等现象,“形”与“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上述的“坐”字,据考证,甲骨文字形和战国楚简的字形都极为相似,是人跪坐在一坐具之上,至于这一坐具是什么,有不同的说法。而从词义考证上而言,表示“坐”的这一动作姿势无疑,这就是理据,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坐姿罢了。这个字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多解释为“罪”,也就是与“连坐”义有关,这显然是词义发生了变化。从“坐”到“连坐”,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什么,说法不一,这就是常见的引申义,有内在关联。

三、课后数据对比

课后,笔者做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1. 通过学习,你对“汉字学”的认知是?A. 学习汉字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文言文的学习;B. 学习汉字学丰富了我们未知的知识,学无止境;C. 学习汉字学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汉字文化,很有意义。

2. 通过学习,你的学习期待是?A. 比较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汉字学理论知识;B. 不太感兴趣,有难度,太费事;C. 不太明确,但也不排斥了解汉字学。

3.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可以结合选项具体写自己的感受)?A. 汉字构形;B. 汉字构意;C. 词义推导。

4. 通过学习,你的困惑是(可以结合选项具体写自己的感受)?A. 汉字构形;B. 汉字构意C. 词义推导。

5. 进一步学习汉字学知识,你想获得哪些帮助?获得哪些资源?A. 相关参考书籍;B. 老师课堂讲授;C. 学校系列课程。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结合调查数据可知,学生对汉字学知识有一定的期待,但没有学习基础,因此有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最大的是汉字的构形和构意,也就是追溯古字形和对现有字形的分析,这一点是需要长期学习的;学生想去读相关读物以答疑解惑、拓展知识。

四、结语

李运富先生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普及字理及其文化,这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古文字教学,更不能视作古文字研究。本研究旨在让现在的学生去了解汉字学知识,学习汉字构形的基本理论,积极阅读汉字学普及读物,强化相关知识,具备相关意识,并能加以运用。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意识地去参阅汉字读物,运用理论分析构意、推导词义、探讨问题,为解决汉字汉语问题助上一臂之力,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能涵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永胜. 语文活动:内化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人梁捷老师讲座的延伸思考[J]. 安徽教育科研,2019(22):16-18+81.

[2]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运富. 汉字构形原理与中小学汉字教学[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汉字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关于“宗”字的汉字学阐释
运用汉字学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
《汉字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
汉字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传扬汉字精神,展现汉语魅力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