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工专业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12-28刘英为何晓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通文科体系

刘英为,何晓红,徐 苛

(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新文科建设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秉承新文科建设理念,培养跨越学科和专业界限,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责任担当、有创新精神的新文科人才。与传统文科的界域清晰相比,新文科建设更重视各领域间的创新融合。这与社会工作发展在专业知识领域构建、复合型人才打造、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契合性。

具体说来,首先,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构建上看,其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本质所决定的。融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实务工作,是社会工作在学科构建上的必然,更是与新文科建设的不谋而合;其次,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其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与新文科建设强调融通专业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建设目标不约而同;最后,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树立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和创新学术研究体系的必然要求[1],这与社会工作理论亟待本土化构建的现实呼唤和具体要求相契合,前者为后者提供的实施具体和目标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者则是对这一任务要求的具体实践。

另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对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融通式”的人才培养路径,更有利于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国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跨院校、学科的融通,融合多学科理论与知识,构建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可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及发展。

故此,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尝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过“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的主要方式,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面向新文科建设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1 “五位一体”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特殊困难群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增强基层民政力量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有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仍然面临需求层次与应用层次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与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人员实务能力不足,与社会服务和管理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从当前社会工作人员的紧缺与专业性不足两个维度深入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源应聚焦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上。”[1]

首先,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突出专业前沿与专业优势。[2]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舶来品。在专业知识接收、演化、适应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仍处在探索阶段。既无法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演化路径,又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因为中、西方制度情境的根本差异,使得社会工作理论的适用性、方法的可行性亟待在本土化的演化、适应过程中创新发展,这就难以避免“边做、边学、边改”的情况,一段时间内也有可能会出现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突出专业前沿和专业优势的情况。

其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跨院系协作不高。[3]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伴随党的十九大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社会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据2019年民政部统计,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348所。[4]截至2021年8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院校达156所。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是关键。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多为非科班出身,且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的现象在各高校均较为普遍。

再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元协同。社会工作专业应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但就目前看,即便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硕化倾向。此外,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对实习基地缺少监督反馈机制,“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部分社工机构偏向经济利益的获取,在承接政府项目从事社会服务活动时,时有出现与社会工作价值观背离的情形。导致作为衔接课堂教学和毕业工作之间的实习实践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极有可能歪曲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挫伤学生对专业累积的情感。以上问题,将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专业自信、职业自信不强,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故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倡议下,本文期望通过“融合、协同与共享”的理念,以培养人才质量和数量双向提升为目标,思考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发展,以人才培养为起点,通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的融通式构建,探索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这一新课题。

二、专业主干+高校特色+职业能力拓展+信息技术四维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社会工作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特定的服务领域和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5]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之基,专业主干课程则是专业之基。新文科建设并不是要我们丢掉专业之本,而是需要高校关注新形势、新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具创新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而且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本身就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有融通性。那么,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和融通还可以从哪些课程模块进行呢?本文试从高校特色方向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拓展模块、顺应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现代技术融通模块及专业金课课程群打造模块进行探索,如图2。

图2 四维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文+文、理+文”的融通式高校特色方向课程模块构建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社会弱势群体拓展为有需要的人。人的需要是复杂而多样的,如何更好地开展助人活动这一现实问题,就对社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就更加需要关注需求和产出之间的契合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顺应变化规律。融通式的高校特色方向课程模块构建,可将高校办学特色和社会工作特质有效结合,以此实现打破专业壁垒的课程设置。比如,“文+文”可以通过管理学与社会工作融合,设置企业社会工作课程;可以通过经济学与社会工作融合,设置金融社会工作课程;可以通过法学与社会工作融合,设置司法社会工作课程等。“理+文”可以通过医学与社会工作融合,设置医学社会工作课程等。以此,通过“社会工作+”,实现跨专业知识的融通,从而提升实务实践能力。[6]除此之外,在社会工作的特色领域还可以通过线上优质平台选修相关课程。比如,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可以选修食品营养学及护理心理学等。

(二)“公务员+社会工作师+社区规划师”三维融通式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在突出高校特色方向课程设置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差异。可以探索基于“公务员+社会工作师+社区规划师”能力需求有机衔接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建设。比如,可以开设申论、民政工作、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法规、社会工作实务及社区规划与发展等相关课程。此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集中授课、讲座、线上课程自修等形式开展。课程师资和课程资源可以自建,也可以跨校、跨院系整合,打破不同高校和不同院系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原有的壁垒,增进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与融通。通过融通式职业能力拓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增进学生的职业自信。

(三)顺应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现代技术融通课程模块构建

科技和产业发展造就了现代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引领了新时代的风潮。新文科建设也不能忽视现代技术与社会工作实务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速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通过沉浸式学习提升学生实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优化升级,提升学生应对新科技、新技术、新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和分析软件应用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让学生掌握大数据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并能够在社区实务工作中得到应用。[7]从而实现社会工作+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大数据挖掘技术等的与现代技术融通的课程模块建设。

(四)一流“线上”“线上+线下”“线下”社会工作专业金课课程群打造

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和改进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夯实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质量是建立专业自信、获得职业自信的本源所在。[8]所以,在新文科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各高校还应重视中观层面的一流“线上”“线上+线下”“线下”社会工作专业金课课程群打造,乃至微观层面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方向课程“社区规划与发展”,采用融通式的课程建设方式就可以将“公共管理+社区工作”“建筑艺术+社区工作”“文化艺术+社区工作”“商业运营+社区工作”等模式相结合,开阔学生的专业视域,适应现代社区发展的需要。[9]

三、融通式实践教学+师资体系+考评体系+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政、校、社”三元融通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与政府(民政部门、公检法部门等)、同行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的联系,寻找合作机会,配备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打造“政、校、社”三元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实验型”“导师型”“项目型”“朋辈型”四维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比如,依托专业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开展课题型实践教学模式;依托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组建校内专业朋辈群体组织,开展“传、帮、带”的协作型实践教学模式,等。以此,激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活力,增进专业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双向维度的考量,杜绝单纯为数量而忽略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工作教师成立社会工作机构,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工作实践。

图3 “政、校、社”三元融通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二)学业导师+双师导师+实务督导三师融通式师资体系构建

社会工作教学质量的提升要靠一批素质过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来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多元师资的融通成为高校专业发展工作的要务。一方面,除跨专业整合校内多元师资成立学业导师制之外,还要加强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研修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考试获取社会工作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项目,逐步提升理论和实务指导水平,从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融通政策职能部门、一线社工督导、社区工作人员等,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在评聘期间,要严格把控师德、师风建设,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及评价考核机制。

(三)“专业理论+职业能力”融通式评价考核体系构建

由于高校育人主体逐步多元化,相伴而来的评价体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方式单一,已然不适用于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新形势下,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建设成为各高校面对的又一课题。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测评的“专业理论+职业能力”融通式评价考核体系。[5]根据育人主体的育人形式差异,设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尤其是实习机构导师、机构督导、服务对象等多元融通式的职业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10]以此,保证多元协同育人的培养质量,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

(四)新文科建设多元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构建

新文科建设宏伟目标如何落地,各大高校都在热烈探讨和积极回应。尤其在跨院校、跨专业交叉融合上,如何打破“壁垒”,又如何走出“高墙”,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而不仅仅是一阵风。那么,新文科建设多元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各高校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作为试点工程,在资源调配上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文科专业积极探索及实施新文科建设。以一带多,在整个校园形成融通式人才培养的文化,并让这种文化氛围影响每一位教师,最终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亟待政府通过专业岗位设立、完善薪酬机制,留住社会工作人才,为专业发展提升底气。

综上所述,“五位一体”的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秉承新文科建设理念,通过专业融通、人才融通、技术融通、就业融通等模块进行实施的。就具体措施而言,以湖北文理学院社会工作先进经验为例,可以归纳为“抓特色、建基地,请进来、走出去”两大策略。第一,“抓特色、建基地”的跨专业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湖北文理学院社会工作隶属于政法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通过法学大类进行招生,将“法学+社会工作”进行融合形成的司法社会工作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研究方向及实践领域。历年来,建立了以学院所在襄阳市检察院为主体、辐射地方县市区的联合培养基地,研究成果颇丰,备受学生、服务对象、检察院三方好评,基地也于2021年9月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实践基地。第二,“请进来、走出去”的跨专业融通师资体系构建策略。在进行师资模块建设时,湖北文理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奉行了“开门”办专业的理念,聘请跨高校、跨院系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拓宽眼界,提升培养质量。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作为最具融合性的专业之一,尤其欢迎校内跨专业教师的加盟,为专业注入新鲜血液,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和活力。“请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自从2018年湖北文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以来,学院要求全部跨专业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研修,鼓励教师积极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截至目前,学院资助社会学系全体教师赴武汉、北京、上海、广东等知名高校、机构进行培训、调研、访学,跨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均达到120学时以上。此外,社会学系教师全员参与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目前系里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一名,社会工作师(中级)四名。与此同时,学院MSW中心也鼓励及资助大批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工作相关学术年会交流,研究生参会论文获得各高校专家好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通过融通式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师资和评价体系构建及保障体系构建,探索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尝试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数少、流失率高、实务能力与社会服务和管理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猜你喜欢

融通文科体系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在二元对立中实现多元融通——论张曼君的导演思维及其实践意义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