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探微

2021-12-2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益州萧何刘备

申 雷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文化交流部,四川 成都 610000)

关于诸葛亮益州早期从政情况的相关研究积累丰厚,学者亦多精彩见解。如田余庆先生认为:“刘备死前,诸葛亮未得处于主动状态,作为不大;刘备死后,诸葛亮得其托孤之言,始获特殊地位。”[1]171马植杰先生指出:“刘备在时,常外出征讨,诸葛亮镇守成都,代行政事。”[2]121而何兹全先生则以为“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是政治方面的主要参谋;军事方面,则全由刘备决策,诸葛亮很少参与意见,更很少在决策方面起主要作用。”[3]158这些论断敏锐而深刻,富于启发性,但对于该阶段诸葛亮在刘备集团角色、地位、贡献及刘葛交谊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仍存在一定分歧,故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梳理相关史料,试图将“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的语境置于汉末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中予以综合考察,以期更加深刻理解诸葛益州早期从政情况。

一、相关背景与“萧何之任”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于诸葛此间的事迹仅有以下概括性的记载:214年,“成都平,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4]1811221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4]1811,诸葛亮亲自劝谏后,刘备方同意称帝。随即,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并录尚书事。张飞遇害后,诸葛亮又领司隶校尉。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宫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属以后事……”[4]1813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言《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4]3009。但裴氏只是在诸葛亮任丞相后,罗列了可疑性较大的“郭冲五事”中的“二事”补漏、备异。陈寿将诸葛此间主要事迹概括为“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清代著名学者何焯在此评曰:“当先主时,但寄以萧何之任”[5]462。何氏之论是否准确?有必要对相应史实探析梳理,求得对“萧何之任”更深入的了解。

秦末,群雄逐鹿。刘邦起兵之初,萧何“为丞督事(常监督庶事也)”[6]2014。此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以萧何为丞相,萧何向刘邦举荐了名将韩信,随后刘邦迅速占据关中。“(萧)何以丞相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萧)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6]2015此即为萧何辅助刘邦立国的主要事迹,萧何在刘邦平天下的过程中始终镇守后方,“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7]85刘邦论功行封,以“功人”喻萧何,以“功狗”喻诸将,基于萧何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6]2014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其“功最盛”。

随后排列功臣次位之时,群臣皆认为有“攻城略地”之功,且“身被七十创”的曹参劳苦功高,理当排第一。但关内侯鄂君却认为:“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6]2016鄂氏认为萧何之“万世之功”主要包括“保全关中”和“动员关中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两个方面,远非曹参、韩信等名将的“攻城略地”的“一时之功”可及。至此,刘邦力排众议,把功业和位次两项第一都给予了远离前线的萧何。“就对于汉朝建国的贡献来说,萧何经营关中,利用关中优越的地利形势和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在前线作战的刘邦,并且可进可退,万不得已可以退守关中、重演战国时秦与东方六国对峙之局面。”[7]159

东汉光武帝刘秀命寇询镇守河内时也借鉴了萧何辅助刘邦的事例,勉励其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他兵,勿令北度而已。”[8]621随后,寇询深固河内,为东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汉末三国之际,“萧何辅助刘邦”“鄂氏论位次”“寇询辅助刘秀”等故事已广泛传播,普遍为知晓《史记》《汉书》等典籍的割据诸侯们所了解和接受。“萧何镇抚关中,刘邦率众定天下”的历史事实,对东汉末年割据地方的诸侯提供了认识依据;富有政治经验的割据诸侯容易认识到“萧何守关中;寇询守河内;皆以为王业根本”[9]1007。故而,汉末三国之际,割据诸侯君臣经常用萧何辅助刘邦的故事互相勉励和实践,期待复制其成功经验。

曹魏方面,225年,曹丕亲征孙权,“命帝(司马懿)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10]4曹丕以司马懿比作萧何,赋予其“萧何之任”,命其镇守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4]151。而曹魏创业初期,194年,曹操征陶谦,任荀彧留事,“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东阿、范不动”[4]802;曹操几乎完全丢失兖州。荀彧等保全鄄城、东阿、范三县,方令曹操未失根本,进而战胜吕布,复取兖州。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后,“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曹)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荀)彧筹焉,(荀)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8]2284-2285可见,尽管曹操初遇荀彧以“吾之子房”[4]580喻之,但具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在曹魏集团却实际承担了镇守后方,处理政务,举荐人才的任务。事实上,《三国志》称曹操为“汉丞相(曹)参之后”[4]1,故而曹氏当对“萧何、曹参争位次”等故事非常熟悉,对于“萧何之任”亦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孙吴方面,孙策初定江东,对江东名士虞翻言:“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4]2649可见,时人也会将“萧何之任”简单理解为“镇抚后方,处理后方庶务”。此外,甘宁归降孙吴后,提议孙权亲征黄祖,但张昭以“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4]2582劝阻。甘宁便以“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扰乱,奚以稀慕古人乎”[4]2583反驳张昭。而张昭在辅助孙权之初,便经常在孙权外出征讨之际承担“镇守,领幕府事”的职责[4]2428,也就是负责维护后方稳定,代替孙权行使政治权力。此外,孙吴集团的张纮、吕范等重臣等均在孙权创业立国期间担任过类似的镇守之任。

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在创业立国阶段均借鉴了“萧何辅助刘邦”的成功故事。可见,汉末扰攘之际,时人已认识到“萧何”对于稳固政权的重要地位。创业诸侯君臣经常以萧何与刘邦的故事互相勉励,而“萧何之任”也可理解为“乱世丞相之任”。即基于君臣信任关系,创业君主率众外出征讨,丞相居守后方,总理政务,足食足兵。而担任此职之人一般为深受君主信赖而兼具理政之能的股肱之臣。

反观刘备集团,刘备结合个人创业的早期经历,对于“萧何”的渴求当更加迫切。刘备创业多年,始据徐州。196年,刘备亲率军队与袁术作战,命张飞据守下邳。张飞未能协调好内部关系,下邳国国相曹豹叛迎吕布。刘备及将士家眷被吕布虏获,进退无据,迅速失去一州,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事实上,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受沉重打击,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攻城略地,但一直缺乏类似荀彧、张昭这样的人才镇抚后方,专任方面,协调内部关系的人才,以至于长时间无法取得立足之地。故而刘备寓居荆州期间,便极力寻找这类“萧何之才”。刘备听从徐庶和司马徽建议,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的辅助。而刘备之所以会“三顾茅庐”及将与诸葛亮的关系解释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1807除了诸葛氏自身的卓越才能外,其对“萧何之才”的迫切需求亦为相当重要的原因。而诸葛亮初见刘备,便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4]1807的西汉立国经验,而其中自然会涉及到萧何如何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历史事实。可见,身为“帝室之胄”的刘备在此后的创业历程中应当会重视和借鉴当年“萧何辅佐刘邦”的成功经验。

二、诸葛亮在214—223年的主要事迹

尽管《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诸葛亮此间事迹的记载相对简略,但通过稽考相关史料仍可大致勾勒出诸葛亮此阶段的主要事迹。

(一)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镇守方面,214年入益州后,诸葛亮在刘备外出之际,常担任镇守成都的职责。诸葛亮初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即总录军府事”[9]2452;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张飞死后,又领司隶校尉。从此阶段诸葛亮历任官职和权力来看,诸葛亮在成都始终具有全面处理后方政务的权力。诸葛亮镇守期间,成都一带多平安无事,体现其优秀的镇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前往白帝城看望刘备之时,汉嘉太守黄元趁“成都单虚”[4]2005,进军临邛,逼近成都。黄元选择诸葛亮离开成都之时起兵,也侧面反映了诸葛亮镇抚后方的能力。

此外,《魏略》载:“(刘)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4]1773;尽管裴松之以为《诸葛亮集》等材料并未记载诸葛亮曾担任太子太傅的经历,但刘备临终前曾诏敇刘禅:“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求闻达。”[4]1751-1752而“《六韬》述兵权略记,《管子》贵轻重权衡,《申子》核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施之后主(刘禅),正中其病矣。”[9]2387可见,诸葛亮镇守成都,处理政务之外,还特意针对刘禅的性格特点,亲自为其抄写典籍,故而可推断其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导刘禅的工作。

赤壁之战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4]1810诸葛亮积累了丰富的“足食足兵”的经验。故而刘备外出征讨之际,诸葛亮能够承担军粮供应和兵力补充的职责。刘备此间主要有3次大规模对外作战。第一次为215年南下与孙权争荆州,“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4]1735。刘备得知曹操战胜张鲁进入汉中后,迅速与孙权讲和,重新与其划分荆州,返回江州。第二次为汉中之战。217年,刘备一方面命张飞、马超等率偏师攻武都等地,另一方面亲率主力与夏侯渊等争汉中。刘备进军不利,与敌方对峙长达一年。随后,刘备“急书发兵”,诸葛亮征调充足兵士和军资支援汉中。刘备以优势兵力渡汉水,进占定军山,击杀夏侯渊,并成功迫使曹操放弃汉中。第三次是221年,刘备举倾国之力对孙吴发动“夷陵之战”,此战持续一年有余;刘备全军覆没,败退白帝城。

总之,此阶段诸葛亮镇守成都,侍奉刘禅,征调益州人力、物资资源,足食足兵,至少三次为刘备大规模对外战役提供了支持。

(二)黜陟人才和协调内部关系

初定成都,刘备旧部和荆州人才纷纷拥入益州,而刘璋旧部亦对其延颈相望。诸葛亮居于益州新旧集团之中,黜陟人才,协调内部关系。

拔擢人才方面,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前往汉中,诸葛亮推举犍为武阳人杨洪担任蜀郡太守,杨洪“众事皆办,遂使即真。”[4]2005蜀郡太守可谓益州最为重要的官位之一,诸葛亮可直接上表“洪领蜀郡太守”,这不仅体现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还间接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外出之时拥有专任方面的权力。此外,诸葛亮还提拔“有才策功干”的门下书佐何袛为广汉太守。

调和内部关系方面,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知(关)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4]1855-1856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提醒刘备注意安抚关羽情绪。可见,诸葛亮和重臣关羽关系颇为融洽,而性格孤傲的关羽也对其言语相当重视。法正为蜀郡太守,日益骄横,“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4]1888虽然此时诸葛亮未担任司隶校尉,但可推断,基于刘备的信任,诸葛亮此时应当拥有监察蜀郡太守这样重要官员的权力,体现其凌驾于群臣之上的独特地位。诸葛亮顾全大局,考虑到法正的才能及其对取益州的重大功绩,以权宜之计纵容了谋主法正。刘巴与武人张飞不和,诸葛亮一方面劝解刘巴“宜少降意”[4]1943;一方面在刘备面前盛赞刘巴之才(“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4]1810),尽力调和群臣矛盾,以任人之才。

人才建议方面,广汉彭羕居功自傲,诸葛亮提醒刘备:“(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4]1968刘备“既敬信”诸葛亮,于是开始疏远彭羕。刘备养子刘封不救关羽,又欺负孟达,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刘)封死,使自裁。”[4]1964刘备巡查,遇广都长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4]2110,欲依法严办。诸葛亮劝谏,刘备“雅敬亮,乃不加罪,苍猝但免官而已。”[4]2110诸葛亮死后,“社稷之器”蒋琬果然代其掌握国事。

上述事例不仅展现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雅信”和“雅敬”,还体现出诸葛亮对于人才的敏锐判断。刘备始终信任、敬重诸葛亮,故而才会授予诸葛亮相当的权力。而诸葛亮一方面积极拔擢人才,另一方面居中调和荆州、益州等新旧人才关系,迅速形成了以有才之士“皆处于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4]1734的良好氛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4]2005。

(三)励精治蜀

陈寿评价“(诸葛)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4]1829而关于诸葛亮治蜀,有人认为是其223年开府之后的主要政治行为。事实上,诸葛亮开府的时间(223—234年)不足12年,除去南征(225年)1年、北伐(228—234年)7年的时间之后,其在成都开府主政的时间大概只有4年,稽考相关史料发现,诸葛亮治蜀诸多措施当发生于这一阶段。相关事迹简要如下:

严苛治蜀。诸葛亮审时度势,针对刘焉、刘璋以来“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凌替”[4]1813的统治状态,与法正、李严等人共同制定《蜀科》。由于法正死于220年,因此诸葛亮等完成《蜀科》制定的时间当在220年以前。法正曾建议诸葛亮“缓刑弛禁”[4]1813,裴松之质疑法正劝谏诸葛亮说法的真实性,以为“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于己。”[4]1813而清人李安溪认为“先主外出,既常镇守成都,则不嫌于专制矣。此难未确。”[9]2454李氏指出诸葛亮在刘备外出之时拥有专制方面的权力,颇有见地。可推断诸葛亮初入成都,便充分利用刘备赋予的专制方面之权力,审时度势在蜀地厉行法治,有效稳定了当地的稳定。

发展织锦业。蜀地织锦业发达,蜀锦为益州特色产品,自汉代以来便远近闻名。诸葛亮认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12]33而夷陵之战期间,刘备便“以金锦爵赏诱诸夷”[4]2704。可推断,诸葛亮应该很早便意识到蜀锦对于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当在此阶段便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供应刘备招降、赏赐等军事开支使用。此外,诸葛亮“家有桑八百株”[4]1823,亦为其提倡植桑,发展织锦业的佐证。

发展农业。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休戚相关。《水经注》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都江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11]733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又在刘备集团长期专任“足食足兵”之职,故而可推断其对于都江堰当有相当的重视。因此,虽不能断定诸葛亮此阶段便在都江堰创立了堰官管理制度,但可推断其当应非常重视对于天府之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维护和利用。

总之,诸葛亮此阶段虽未获得开府的权力,但其在刘备外出之际,有专任方面的权力,故而能够充分发挥其卓越的理政才能。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咸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4]2125可见,诸葛亮治蜀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件无法否定的事实,而诸葛亮正是在此阶段初步构建了蜀地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三、诸葛亮与“萧何之任”

通过对“萧何之任”和诸葛亮益州早期从政情况的梳理与比较(详见表1),可知二人均在君主亲征之际,承担了镇守后方、足食足兵、侍太子、拔擢人才等重要任务。萧何在关中得以“便宜行事”,而诸葛亮在“镇守成都,足食足兵”“黜陟人才和协调内部关系”“励精治蜀”等方面的相关史实也间接表明其在成都拥有专任方面的权力。因此诸葛亮与当年萧何的角色是类似的;何焯对刘备在此阶段寄诸葛亮以萧何之任的判断是符合史实的。

表1 诸葛亮与萧何早期主要从政情况对比

既然诸葛亮与萧何的此阶段的角色类似,那么陈寿将诸葛亮此阶段的主要事迹概括为“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是否妥当呢?镇守之职一般为股肱之臣或宗室亲信所承担,并常具有专任方面的权力,其重要性无需赘言。而“足食足兵”源于儒家经典《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3]127此处的“问政”一般解释成为政者如何治理好国家。而朱熹注解为“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13]128可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儒家所推崇的治国理政之道。因此,不宜将“足食足兵”狭隘理解成为作战部队供应足够的军资和人员保障,宜解释为对内治理国政,对外为战争供应足够的兵士和军资。而距陈寿年代较近的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便将萧何的事迹记述为:“及(项籍弑义帝)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14]16可见,陈寿以“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来叙述诸葛亮此阶段的主要事迹是妥当的,为意味深长的概括。此外,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4]2111蒋琬出色完成“足食足兵”的重要任务,受到诸葛亮高度赞扬,并被推荐为自己的接班人。由此可知,“足食足兵”的重要性在战火频仍的时代绝非“攻城略地”的“一时之事”所及。

“刘备夺取益州时优先任命庞统随行、诸葛亮留守后方。争夺汉中时,则是听从法正之谋略;诸葛亮本人亦‘每奇正智术’,说明刘备的选择经得起考验。诸葛亮最适宜治理内政、留守后方,攻城略地则需要仰赖庞统、法正这两位谋士。那么诸葛亮的擅长之处何在,已经不言而喻。”[15]76可见,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刘备赋予诸葛亮“萧何之任”,是基于其早期创业经验和二人之间“鱼水之情”以及诸葛亮理政才能所作出的合理安排。而诸葛亮在此阶段镇抚后方,足食足兵,励精治蜀,拔擢人才,调和内部关系,就像当年萧何之于刘邦一样。

四、余论

本文未提出新问题,只是在理清相关背景的情况下对于诸葛亮在214—223年间之相关史料作一梳理,证明相关事实而已,或许能够提供些许参考。

学界历来对于诸葛亮早期从政情况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论者多看重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指导意义,而易忽略其在荆州,尤其是在益州“镇抚后方”“内修政理”“足食足兵”,承担“萧何之任”的重要贡献。囿于史料分散,此间发微阐幽较为困难。笔者尝试将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的语境置于汉末群雄割据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史料中予以综合考察和解读。

“在纷乱形势下,具有远见的雄杰往往要先夺取一块较为富庶的经济区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以便提供兵源粮饷,然后借以实现宏图伟业。”[16]125诸葛亮初遇刘备便建议其夺取荆、益二州,伺机兴复汉室。而刘备取得益州后,“诸葛亮此阶段地位一直比较特殊,他没有众多的幕僚,但却在后方统筹众务,依靠的不是他的职位赋予的权力,而是(基于刘备信任)在代替行使刘备的权力。”[17]105可见,虽然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未获“开府治事”之名,但其在成都却有“开府治事”之实。刘备外出征讨,未将“理民之干,优于将略”[4]1829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帐的贴身位置,而是委任法正等人以奇谋画策之责;委任关羽、张飞、马超等人攻城略地之责。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并非处于“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1]171的被动状态,而是其职为“股肱”,不必干预“谋主”参赞戎机大事;诸葛亮一直在后方专注“镇守后方,内修政理、足食足兵,选拔人才、翕和众力”等类似萧何当年在关中所做的事情。诚如清人赵冀所言:“(诸葛)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18]135,其不可及处在于理政、治国之能。何况诸葛亮在刘备规取益州之重大事项上,前有《隆中对》的战略谋划,后又身处戎阵,分定郡县,亲自参与了益州的略取。方诗铭先生认为刘备能够成为一国之主,“更重要的一点,即是刘备从荆州开始与诸葛亮的合作,因为,不是刘备开创了,而是此后诸葛亮开创了蜀国的历史。”[19]288而笔者认为诸葛亮在“开创蜀国历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便是在益州出色完成了“内修政理”“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的“萧何之任”。此外,可能由于何焯评语“但寄以萧何之任”中的“但”字,隐隐蕴含了刘备并未尽诸葛亮之才的感叹,故而也会引发一定的争议和误解,但当我们理解“萧何之任”之内涵后,应当不会再误解刘备的安排。

总而言之,214—223年间,正值干戈扰攘之际,刘备全据益州,失荆州,败夷陵。基于君主信任,诸葛亮得以在刘备外出之际,在成都专任方面,领袖群才,内修政理,外“足食足兵”,深固根本,故虽有“关羽毁败”和“秭归蹉跌”而不致于倾覆,仍可在仅据一州的情况下与强大的曹魏和孙吴成三足鼎立之局。因此,诚如萧何一样,诸葛亮对于政权的创立和延续贡献了“万世之功”,本文主旨并非赞誉诸葛亮,仅就相关历史事实加以阐释而已,意在请教,非敢有所损益于前贤时彦。

猜你喜欢

益州萧何刘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读懂刘备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成都市中心发现堙没千年的著名古寺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
相面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