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2021-12-28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蒋兴建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蒋兴建 王 辉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用人单位对体育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环境的改变,学校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不系统和不完善,尤其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及其自身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矛盾已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分析其原因,为提高体育毕业生就业率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就业环境下要求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要有全新的理念和综合的认识。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否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这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关系到一个学校乃至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让学校、家庭、学生自己时刻关心,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家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出政策“组合拳”,搭建平台、扩大岗位、拓宽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广大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来带动就业。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有新认识、新观念、新举措,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发展思维,要用改革和发展思维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以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对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市场对体育人才的要求,探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借鉴。
1 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体育观影响,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就业环境因素影响。
(1)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因新冠疫情的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大学生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市场受疫情影响招聘需求也不断下降,一些中小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减少招聘,今年休闲体育、烹饪、会展管理、旅游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专业,因此体育专业受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会更加复杂严峻。
(2)社会体育观影响。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近年来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发展,但是轻视体育现象仍然存在,目前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对体育教师地位歧视和鄙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上还会经常有人调侃体育教师说“数学(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学校对体育设施、体育竞赛的资金投入少,体育教学训练条件差,学校领导也没有把学校体育发展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体育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还有一定的差异,甚至课程系数都远远低于文化课,体育教师劳动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深入人心思想依旧任重道远。
(3)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最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运动,甚至把体育纳入中考和高考科目,这对体育来说是一大好事,体育课相对获得了一些重视,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大多数人思维里,评价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好坏取决于升学率和文化成绩,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注重升学成绩,把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其它课程都列为副课,一切只向升学率看齐,体育这门课当然也受到文化课的冲击,设置很多体育课时间被文化课挤占。中考体育和高考体育会考中,体育成绩所占分值不高,而且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后体育分数就可以接近或者达到满分,自然而然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还达不到文化课的程度。
(4)就业环境因素影响。首先,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不断涌现,加剧了就业竞争;毕业生从以往的分配就业转向自主就业模式,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要强,综合能力也要强。其次,社会上各种大型人才招聘会看起来规模很大,学生应聘人数较多,但实际上成功签约的毕业生人数并不多。再次,很多企事业用人单位要求较高,很多新增岗位需要高学历人才,唯博士硕士学历不考虑,“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就相对更加困难。
1.2 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教育因素包括高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异,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1)高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异。目前高校教育和社会实际的需求已经渐渐有了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需要的是技能和实践型人才,而高校往往培养理论型人才较多,体育专业的培养也应存在同样的问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是体育师资、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指导,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等。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需求量趋于饱和,体育教师行业形成一种供大于求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上诸如青少年体育培训教练,幼儿体适能教练,体育健身房教练,体育有氧舞蹈教练,私人或者集体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与教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教练等。这些行业成为体育就业的新兴行业,社会需求量增加,而高校体育专业培养不能够及时做出培养方向的转变和扩展,那么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讲,就业难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2)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我国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运动技能培养不够专业,学生在学校虽然能够掌握一项运动专项技能和其它基本技能,但是学校对于专项技能培养不够系统和扎实,也不能让学生掌握二项甚至更多专项技能,对学生就业面就会限制。另一方面,很多文化类课程被忽略和不够重视,例如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学生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体育专业的学生,面试官可能更在意语言的交流,在众多求职者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话语随意都很难获得求职成功。另外,逻辑和思维能力是否出众,加强数学的学习就显着尤为重要,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甚至不开设数学课程,对学生思维和判断能力就会有所制约。
(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起步比较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系统性还不够,就业指导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为帮助学生找工作,联系就业企业和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程化,就业工作的重点仅放在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没能对大学期间四个年级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再次,就业指导形式内容比较单一,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市场信息,传授就业技巧,调整就业心理,做好就业准备等方面,过分的强调就业实用性和实效性,仅仅是帮助毕业生如何找工作,没有做好在工作岗位上去适应工作和激烈的工作中如何生存下去。对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未形成一盘棋,对体育专业报考运动裁判等级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等能力资格认证方面的服务中表现不完善。
1.3 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收入期待较高,就业的理念没有改变,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进行正确判断和了解。大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希望从事学校体育教师等事业单位工作,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而社会上青少年培训教练和健身房教练等工作却很少有人问津。
(2)体育专业学生的择业领域和自身口径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综合素质一般不高,专业知识拓展不够,运动专项又不是非常突出,甚至专项技术水平不及很多学校普通学生校队水平。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学校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不光看个人的专项技术水平,还着重关注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如何,同时体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不高,在用人单位考核录用和使用过程中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3)体育专业个别学生品性受到质疑,由于体育学生生性好动,平时不注意语言用语,文明养成不高,面试过程中不注重细节等。同时,面试简历中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也还会掺杂些水分,签约后也会存在毁约和跳槽等。造成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影响体育专业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2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 社会方面
国家及政府应该不断重视和发展体育,提高体育教师和其它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应该不断优化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构建稳定真实的就业平台,不断完善对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2 学校方面
高校要加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和训练方案,提高学生1~2项专项技能,加强学生自身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提供学生实习的平台,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与学生及时沟通的平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实习工作的现状,了解社会不同行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从而反馈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
2.3 学生自身方面
改变传统就业思维,更新自己的择业观念,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在校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项运动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把自己塑造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不断了解社会职业需求,调整自己择业方向,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