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语文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

2021-12-2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学科语文

◎ 于 漪

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深情厚谊,让我这样一个鲐背之年的老教师能和现在战斗在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交流自己做语文老师的一点体会,我觉得非常欣喜,也非常幸福。也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其实这本书在当前波澜壮阔的语文课程改革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卓越的见解,也没有什么教学的秘诀,只是记录了我这么一个几十年来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孜孜矻矻、永不懈怠地学做语文老师的认识和实践。这里面有对语文教学性质观的认识,对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认识、实践,有学生观、教师观、基础教育观,等等。回顾往事,留下的痕迹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失落,有伤痕,有收获,也有幸福。留下更多的是教育征途中的不足和遗憾。所以每想到教过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心有愧疚。我在教学中,一辈子追寻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真本领,我梦寐以求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求教于各位老师。

第一点,教学的困惑迫使我追寻语文学科的真谛。

我们做语文老师,可以说,批评声是不绝于耳的。因为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几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觉得最严厉的批评,莫过于吕叔湘先生,他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这篇文章一发表,引起全国轰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但是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很多人认识很不足。又强调,中小学语文的课时最多,但是多数中学毕业生语文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当时我年纪轻,读了这篇文章,浑身直冒冷汗,很震惊。但是冷静下来思考,确实我们语文老师付出的劳动很多,收效跟我们的期望值差距很大。当时我们遵循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到20世纪60年代初再加上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也就是我们后来一直讲的“双基”教学。尽管老师教学很努力,但效果确实不理想。那个时候的高中,一个班56个人,我教两个班,一周12节语文课,一学期学生写8篇作文,每一篇都是精批细改。要总批,眉批,还面批,校长要检查。教学,应该说教师是全力以赴的。当时我们杨浦中学(现在的杨浦高级中学),学生是中上水平,可除了几个尖子生能写出洋洋洒洒的作文,其他人的写作是不理想的。

我当时想,既然是教语文,那首先要弄清楚,中学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是什么性质,本质特征是什么,学生学这门学科,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一定要找准坐标,放在历史的纵轴上去找,放在国内外时代背景这根横轴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聚焦在哪里?把它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中来认识,语文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

我国那个时候刚刚开放,外国的东西刚刚进来,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中国的语文不行,于是就出现了第一次的“三年过关”的说法,意思是高中不要学了,初中语文三年过关,学国外,我们不能落后。因此在福建中语会第二次会议上有争论,我上台讲,我不知道这个“关”是“嘉峪关”还是“山海关”。初中学生还是娃娃少年,到了高二学生才真正懂点儿事。中国的语言文字和西方的屈折型文字到底区别何在?仓颉造字是“象形成文,合文成字”,几千年我们有“象形譬喻,以象表意,含情言意”的传统,中国语言文字的形是“情”与“意”密不可分,和西方的屈折型文字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美以悦目,音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 我们的语言文字是装载着民族的情结、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睿智。我们读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壮阔豪迈,这就是中国人的宏观思维,所以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曹操的诗是吞宇宙气象,我们中国人的宇宙思维真是上至天,下入海。但是我们中国的思维,又能聚义点睛,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春花烂漫,春风拂面,蜂飞蝶舞的情景展现眼前,不只诉之于视觉,而且诉之于听觉。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术语能够概括,比如西方文论里的术语叫通感。所有的文论都是许许多多的个别抽象出来的普遍性的东西。我们教语文,特殊性的内涵一定是大于普遍性的,单是一个知识术语是没有办法把它的丰富内涵全部包括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民族打不烂摧不垮的是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所讲的语言文字和外语屈折型的语言文字画等号。

这里有两点必须掌握:第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要学的,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工具。这和我们学外语的目的、要求不一样。第二,我们的语言文字,装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比如说哲学智慧、伦理道德,审美意识风俗习惯,可以说是无所不有。因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文教学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语文教学质量不理想,是因为我们往往只认识语言文字现象,忽略了文字极其丰厚的生动的内涵。因为长期只抓双基教学,抓操练,学生对语文缺情少意就不足为怪。很多学生一直到高中毕业,不知道学的是母语,包括有的教师也不知道,不知道语文是要传承文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区呢?要回到历史坐标中寻找原因,回到一百多年前语文独立建科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建新学堂称“癸卯学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语文独立建科。当时清朝积贫积弱,所建学科都是国外引进的。但是中文必须自己独立建科。语文独立建科的定位,有两句话很重要,“……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学务纲要》中又断言,“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达。”用现在的话讲叫文从字顺。很显然,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实用,怎么达到这个目的,靠不断训练。当时的定位是有纷争的,但是最后定下来,必须是“另起炉灶”,认为“继承过去的传统”,“一切皆错”。当时有争论,认为语文设科应该有精神训练,但是有人却说,精神训练是大家的事情,语文学科不能独立担负下来,直到今天,还有这样的看法。当时西方的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对我们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定位是不周全的。有两个致命伤:一是只注意了语言文字的浅表,而忽略了它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二是隔断了历史,“另起炉灶”。今天来看历史是不能隔断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今天看语文,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植入到我们学生的血脉之中,激发他们热爱母语,滋养心灵,促进精神成长。从百年学科建设来看,实用和工具理性的力量非常强大。

其实西方的语言学派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索绪尔的语法结构主义,其他的派别引进很少。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问题,其实观点很多。其中最经典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符号是因意义而存在,离开意义,符号就不成其为符号。因此,语言不仅有自然的代码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性质,不仅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其他西方语言学家,比如说,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19世纪德国的洪德堡、美国的萨丕尔,20世纪德国的维斯格贝尔、美国的沃尔夫等。他们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奥秘的钥匙。这是维柯的经典的论述。洪德堡讲语言是种文化的现象,萨丕尔讲,语言是文化建设的力量。20世纪,沃尔夫讲,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塑造的,相互渗透,相互从属。非常清楚,你要教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思考,你不能舍弃它的人文性。我们当代的学者,是怎么研究的呢?比如清华学者郑敏,在《新清华文丛》之五,《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一书中说,“20世纪人文科学一次最大的革新,就是语言科学的突破,语言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思维、意识、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人的语言和思维情感是同时发生的,相互塑造,相互渗透。她强调,“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和诗意价值。”当代郑敏教授的认识,其实又是中国古人见解的发展。《春秋谷梁传》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论语·尧曰》云:“不知言,无以为人也”。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文和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从历史纵轴、时代横轴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

再把中学语文学科,放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谱系上看,我们和其他学科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语文有它独特的个性。其他学科有专门的研究对象,比如数学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物理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唯独语文在基础教育学科里是直接指向人的,和人的思维、情感、品质、能力密切相关。你要教语文,就必须要研究与语言文字密切关联的思想情感品质能力。因此我们教语言,不是专门研究语言学、文字学,而是研究人。如何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离不开人,因为语言文字来自人生,它不是来自书斋,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的一辈子,这个工具和人是一体的。

我们研究学科本质,现在讲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在这个方面明确:第一,语文是母语教育;第二,语文要培养综合素养。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我追寻语文学科的真谛,从纵向与横向,从课程设置的谱系来看,我们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不是两个东西,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塑造,不可剥离。用黑格尔的话说,洋葱的皮和肉分不开,剥开皮就是剥肉,剥肉就是皮,相互塑造,不可割离。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研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研究他的学习经历、文化积淀。语文学科要提高质量,不能丢失了人,当你有人这个概念,教学内容就会丰厚起来。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在成都草堂的时候,还是有“断炊之危”的。我们往往注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望、同情之心,其实,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最后的主旨,真的是千钧之力。“足”,值得,满足。只要天下寒士活得好,自己屋破受冻致死也值得。“足”一字千钧。人生的艰难,最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的私欲。杜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所袒露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光照人寰。你把人放进去思考、比照,让学生受到精神养料的滋润,他们的做人境界就会不断地提升。

认识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对学科的认识有所突破,行动上就要改。

第二点,双管齐下,寻觅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质量的良策。

学生到学校求学,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生命成长质量。我在语文课上,双管齐下,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和丰厚,二是力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从浅表深入到内涵,认识到辩证统一的整体以后,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主要改变只是单一实用功能的情况,一定要有整体性,首先要在思维方式上突破。21世纪不能再用工业革命起始阶段的线性思维思考问题,一定要用爱因斯坦的多维的立体的方式思考。对语文学科,要用系统论思维方式加以思考,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多元的系统工程。语言文字是智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具体范畴的教育目标均构成语文学科这个系统的要素。任何一个要素的传授,对于系统而言,都不具有整体性,只能是整体中一个要素,整体性只存在于系统本身。只有当整体中的诸多要素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时,各要素之间才能相互作用,实现整体发展,此时,整体的质量就能提高。这个系统的思考,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课程标准里面的综合性。记得20世纪末我在哈尔滨讲述语文教学时提到,语文教学绝对不只是一个实用功能,它同时有认识功能、思维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有教育功能。听讲的一个老师提出,“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其实,话丢掉了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场合,抽象出来,恐怕就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只是例子的话,我们要背古诗词干吗?一个人胸中有没有文化积淀是你有没有做人的底气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最最根本的,要从单一功能转换成多重功能。我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意志力,还有思想情操的陶冶。我用的是“融”,不是“一加一加一”的“和”,而是融合在一起,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是“积”。这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融合的系统,多元价值的有机融合,所以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对我们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就清楚了。我们现在讲“语文核心素养”是多功能的。人做事情,说话,一定是多细胞融合起来的运用,语文学科就是这样。这是从思维方式来看。

从教育学角度讲,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教育性,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我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的语文教材最体现教育特色。什么叫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们的语文教材,大量呈现的是人类精神文明,我们的许许多多的美文佳作寓含着民族精神的结晶和爱国主义的魂魄。因此,教学讲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定离不开内涵文化的基因。关键要看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教参,但也有好处,备课非得读懂教材,否则上不了课。读教材备课要备到字不“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说话了。你触摸到写作者的用心,触摸他内心的追求、内心的情感,被感动了,或者心灵被震撼了。此时此刻你会惊喜地发现字词有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是散发光彩,有无穷魅力的。单一功能转化为多功能,是语文内部的突破。炒鸡蛋,从外部敲破,那是食物;鸡蛋孵小鸡,小鸡要出来把鸡蛋壳磕破,从内部突破,这是生命。语文学科改革必须从内部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加以改革,这样就有无穷的生命力。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植入学生心中,建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把握生命成长的轨道,创造生命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地给孩子打一点文学底色,让孩子背一些诗词佳作。我教学是有自己的读本的。一个学生如果有一二百首诗词打底子,思维的高度、境界的高度就完全不一样了。每天上课,两三分钟,背一些诗词,结合教学,新旧联系,常学常新。所教学内容的完整和丰厚,要从内部改革。

第二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都是我讲你听,个别学生问,教师解答,这是线性的往复。课堂里面有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孩子,更像是听众观众。我的改革来自学生的问题。有个学生学习很困难,他自责说:“于老师你的课很好听,但我不会”。学生学不会,这是教的问题。我不断反思,课堂谁是主人?他是学习的主体,我是教学的主体,一定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要让教作用于“所有的学”,学反作用于教,学和学要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学习磁场,把所有的学生组织到这个学习磁场里头来。你问一个主要的问题,起码三个层次:面对大多数的学生,照顾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后者要有追求的目标,要深一点。课堂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有教无类”的目标,2500年前,在孔子那里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在我们手里要实现。

要把每一个学生组织起来,是不容易的,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哪怕问一个问题,都要反复考虑。比如说,我教《七根火柴》,自己备课就否定了几次。无名战士牺牲场景是很感人的。我开始设计的问题是,“这个场景作者做了怎样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我很快就否定了,这样的术语,怎可能让学生激动?最后我改为:“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话语和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灵?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问题要直指学生的心灵,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直指心灵,学生学起来就非常专注,非常激动。最后的场景——卢进勇……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学生朗读,思考,就激动了,问:“于老师,这样一个悲壮的场景,怎么又是‘模糊’又是‘清晰’,岂不矛盾吗?”“模糊”是卢进勇泪水盈眶,为牺牲的战友唱哀歌,大地都在哭泣,远处的树,近处的草,灰蒙蒙,湿漉漉。只有手指向长征的方向是“清晰”的。最后就像是舞台上所有背景的灯都暗下去了,只是给这只手,加上了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学生阅读,理解、领悟,很感动,此时此刻,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亡留给自己的无名战士牺牲的高大形象就从茫茫草地移植到学生的心中,经久不忘。

董少校写了一本《红烛于漪》,对我的教学实录做了一个统计。说我教《春》两课时,师生、生生互动分别是97次,111次。教《唐雎不辱使命》,两课时分别互动134次,109次。教《少年中国说》两课时,各互动153次。这就说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里。语文学科是实践的学科,只有自己听说读写,体会感悟,能力才能提升。我就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春香对杜丽娘讲,外面景色好。杜丽娘自己去到花园看,才体会“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生生燕语明如翦,丽丽莺歌溜的圆”。不仅仅是看,还有听,不进去就没有这个体会。因此课堂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场所。

当然,我们的互动不是形式,没有价值就没有意义学。学生进入旁若无人,“忘我”的状态,就会超水平发挥,推动学习往纵深开掘,往广处开拓。我们学茅盾的《白杨礼赞》。几百人的听课,第一排一个小女孩,一上课就举手,说:“于老师,我看课文了,茅盾先生说白杨树怎么好怎么好,但是,白杨树是不成材的,楠木是贵重树木,他却说不好。我是初中生,人微言轻,但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也是这样说的。”她从课桌里拿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来和老师“较量”。我首先表扬她,能用课外的阅读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请她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白杨树叶子硬得像金属,枝条也不美,只有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一点美感。”她说:“看来茅盾先生是言过其实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问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讨论,理解,体会。我说,这篇课文用的是象征手法,景随情移,往后读就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一次讲《变色龙》,我设计了两条线,表现主人公变化的现象和不变的本质。突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于老师你教错了,沙皇警察已经知道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他巴结的心情就更急切了,怎能还用前面一样的波峰来表现?”学生开心啊,七嘴八舌同意、补充她的观点。于是我请学生用红粉笔改我的板书。你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来劲了。我向学生致歉,我备课时思考是单向度思维,只考虑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学生是多向度思维,现象也在变化的。教学相长,绝非空洞的概念。听课老师问,学生何以如此活跃,其实,这些课之所以能够这样,我背后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大量阅读,订了几十本杂志,把特级教师津贴拿出来全部买书。不搞题海操练。有的学生读《傅雷家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读《静静的顿河》,笔记中可以做十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每个月有阅读交流。每个周六下午都去参加实践活动,看菊展、灯展、画展,参观博物馆,组织音乐欣赏,请新四军老战士谈《接过雷锋的枪》是怎么创作的,等等,生活的丰富促进语文学习的多彩。

我梦想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境界呢?古诗词大家叶嘉莹谈她的老师顾随上课,“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那就是出神入化,左右逢源,令人神往。顾随先生自己把上课讲诗比作谈禅,“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无以言表,意味还缭绕不断。这是何等的美妙?那是因为他学识深厚,对专业有敬畏之心。这样的境界,我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是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用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熏陶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热爱母语,会学习母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得到培育与提升。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语文的核心素养都给他添姿加彩,而且一辈子都能享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所建设的精神家园的欢乐和幸福。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