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对抢抓碳达峰窗口期的引领效应研究
2021-12-28常庆欣邬欣欣
常庆欣,邬欣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全国两会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这一判断表明,我国的碳排放达峰行动进入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时期,进入了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降污减碳挑战的时期。在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制定切实可行的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保证我国在碳达峰过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思维引导破除有关碳达峰、碳中和认知误区
自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对这一目标作出部署。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这一目标列为下一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这一目标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将这一目标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导向。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一个跨越生态领域,广泛嵌入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涉及到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变革与调整,会遇到不少阻力。这些阻力紧系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新挑战,容易造成人们对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的认知不清。作为彰显着当代中国先进理念的崭新社会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能够有效破除人们在碳达峰、碳中和上的认识误区。
(一)碳达峰不是冲高峰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但是,就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标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各项化石能源排放具体指标而言,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远远不够的。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必须以碳达峰为基础前提,为了实现碳中和,必须尽快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然而,有人认为2030年前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窗口期”,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这显然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3)扈永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碳达峰“十四五”怎么做》,《瞭望》2021年第13期。。碳中和的愿景左右着碳达峰的时间预测和路径选择。党中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中,就是明确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碳达峰并非冲高峰,而是要努力争取在较低的峰位达峰,为达成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因此,习近平强调,“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这就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定下了基调,凸显了碳达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必须建立在避免高位达峰的基础上。
(二)碳达峰、碳中和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攀登碳排放“新高峰”的想法实际上表露出对碳达峰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疑虑。从发展阶段看,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已基本进入稳定下降通道,相比之下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能源需求持续上升。如此一来,碳排放就仍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较强的制约作用,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在碳达峰的实现过程中,如果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的设备在达到服役年限前就提前关停淘汰,将会造成投资浪费,影响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就会产生经济增长能否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的理论困惑点。辨析这样的理论困惑点,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5)习近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碳达峰行动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能够有效推进高科技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形成的经济布局与产业结构,能够推动我国形成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局面,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的有效衔接,不断拓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并在2012年至2019年期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10页。。总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碳达峰行动,能够旗帜鲜明地回应关于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理论的争论,明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们参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引擎。发达国家基本都公布了碳中和目标,其背后核心是技术和经济的竞争(7)陈迎、巢清尘等:《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版,第150—151页。。如果一个国家在零碳技术研发方面走在前列,那么它将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三)碳达峰、碳中和达成期限没有超出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历了相当长的过渡期,目前已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顶峰。与这些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规划时间期限短。由于任务繁重、期限紧迫,有人认为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期限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追求目标。这样的认识会动摇人们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信心和预期,甚至还会成为他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口。这就是为什么党中央多次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种深思熟虑性体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谋划是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重大战略。只有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和政治要求,才能明白碳达峰、碳中和的期限设定符合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它彰显了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的迫切政治追求。这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使命是相匹配的。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前瞻性思考,便能够洞察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期限设定既兼顾了世界各国减排的当前承诺,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着眼点。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期限能够持续倒逼重点行业领域的减污降碳行动,真正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中,在国内市场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从生产领域到生活领域全领域、各方面的绿色低碳转变。总之,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所强调的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法律、财政投入、工作安排,便能够透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强化降污减碳路线图、施工图的系统集成效果。总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要筑牢“双碳”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
(四)碳达峰不只是减少碳排放
有人把碳达峰、碳中和简单地理解为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研究认为,仅靠可再生能源,我们并不能实现零排放的目标。风不会一直吹拂,太阳不会一直照耀,而我们也没有可负担得起的、可长时间存储大量能源(比如足够一个城市使用的能源)的电池。再者,发电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即便我们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仍需要减掉另外的73%(8)[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陈召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前言第9页。。并且,从能源转型史来看,能源转型过程不像电子计算机行业,具有快速更新迭代的特征,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在世界能源供应的占比中,煤从1840—1900年历经60年才从5%提升到近50%;石油从1910—1970年历经60年才从2%提升到近40%;天然气从1930—1990年历经60年才从1%提升到20%(9)Vaclav Smil,Energy Transitions:History,Requirements,Prospects,2010,California:Praeger,p9.。这表明,完全依赖风电光伏、化石能源减排并非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风险最低且经济上最优的转型路径。要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不能把视野局限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上。新发展理念的系统观念指引我们要关注能源结构变革的传导、叠加效应,并以此为出发点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比如,电力行业紧系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电力行业的能源转型也受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制约。因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明,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的重点工作必须涵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在谋划空间格局方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这也是党中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意蕴所在。在升级产业结构方面,透过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带动绿色低碳产业群。在提升生产方式方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在优化生活方式方面,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1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在总体规划涉及的各个领域中,哪一方面贯彻落实不到位,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就会减缓。
概而言之,上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误区是我们在抢占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过程中必须应对的主观认识方面的挑战。这些认识误区左右着全党全社会实践碳达峰行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会削弱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权。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基础,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直抵这些认识误区的要害,为抢占碳达峰窗口期凝聚共识,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科学研判碳达峰的客观挑战上来。
二、新发展理念的问题意识推动对碳达峰突出挑战的准确识别
习近平指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1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蕴含着党和人民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研判智慧。这样一种具有鲜明问题导向和强烈忧患意识的理论,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准确把握碳达峰窗口期中突出的风险挑战,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涉及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碳达峰行动面临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领域的五重挑战。
(一)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领域复杂多样
当前科技发展趋势表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靠单打独斗很难有大的作为(1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9—60页。。碳达峰行动不仅着眼于资源和环境领域,还牵引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建筑业、金融业甚至公共机构事业等各领域多环节的整体性技术变革,如果思路得当、落实到位,将释放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潜力。一方面,技术创新需求多样化且多层次。工业节能技术,细分为工业锅(窑)炉、电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节能技术和用原料优化、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和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具体分为新型保温材料、反射涂料、高效节能门窗和玻璃、绿色照明、智能家电等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囊括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转换、智能光伏发电站、风光水互补发电等技术;先进核能技术,涉及开发事故容错核燃料技术、先进核燃料循环后处理技术及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另一方面,各种技术之间环环相扣、相互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呈现了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的发展趋势,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新能源汽车需要攻关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同时,这一攻关需要借助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的配合,加之交通网络的纵深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需要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来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可见,碳达峰行动涵盖的科技创新领域交叉融合,需要协同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形成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而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需要一定时间,这将继续倒逼着我国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别国、“卡脖子”技术问题较多的科技发展结构进行变革,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催生出新的发展动力。
(二)新能源供需空间错配
《中国统计年鉴2020》显示,东部地区的电力消费量较西部的多。国家电网就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这一方面也指出,虽然新能源的成本下降,但发电量的高速攀升会带来系统成本支出的持续增加,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新能源资源供给与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空间错配,加上能源生成的成本和用能成本之间的不匹配,给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例如,有学者指出,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将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西部能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当地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煤和电,势必降低了能源效率,增加了成本(14)刘晓龙、崔磊磊、葛琴、姜玲玲、江媛、李彬、杜祥琬:《中国中东部能源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6期。。针对东部地区的达峰策略制定,有学者研究得出,在东部各省市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辽宁这7个省市可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其中,北京、上海将最早出现碳排放峰值,达峰时间均为2022年,而河北、福建、山东、海南4个省份碳排放较难在2030年前达峰。因此,东部各省市的未来碳排放趋势存在较大差异(15)潘栋、李楠、李锋、冯奎双、彭璐璐、王震:《基于能源碳排放预测的中国东部地区达峰策略制定》,《环境科学学报》2021年第3期。。这显露出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域经济发展基数差异,会造成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挑战,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目标带来困难。新能源的供需空间错配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在城乡差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2021年1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城市更新、城镇新区、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供暖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供暖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衔接课题,如何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满足乡村取暖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的课题(16)《国家能源局关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http://zfxxgk.nea.gov.cn/2021-01/27/c_139728132.htm。,为城乡基于各地具体情况发展新能源提供了策略选择。
(三)气候变化制约碳减排进程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2369万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朝着清洁低碳方向加快转变。但是,新能源的安全持续供应受限于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具有极强敏感性的禀赋特征。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寒潮来袭后,可再生能源发电遭到重创,导致大范围供电中断。科学研究也表明,受物理极限、技术水平和能源资源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水力发电以外,其他能源的技术效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化石能源的技术效率普遍高于可再生能源(18)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04、229页。。生物质发电的作物材料生长期、光伏发电功率均受气温、雨量、台风等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东南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使其拥有雄厚的风力资源,但多发的雷暴日会给风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和运行人员的安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当清洁低碳能源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如何使其供应稳定度提质增效是亟待探究的课题。《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指出,1961—2019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呈升高趋势,且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增高;2019年,全国综合气候风险指数为9.6,属强等级,其中,高温、台风和干旱风险高(19)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这是我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关难题。
(四)各国减污降碳行动的利益博弈加剧
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2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新能源在开放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风险挑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但全球治理体系仍然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当前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无疑会潜在增加能源贸易争端的风险。其二,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维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有学者指出,《欧洲绿色协议》中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美国两党提出的利伯曼碳边界税调整法案(Border Tax Adjustments,BTA)等,都可能导致新一轮围绕碳而展开的贸易战。而拜登政府或将推动国会讨论碳边界调节机制议题。上述趋势和事件,会深度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地区的碳监管问题,并因环境标准的变化而增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负担(21)于宏源、张潇然、汪万发:《拜登政府的全球气候变化领导政策与中国应对》,《国际展望》2021年第2期。,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其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这会加速全球能源的技术替代周期,影响其他新能源生产国的技术投入回报效益,加大技术进步的压力,导致我国对外开放的壁垒障碍叠加。有研究指出,中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在全球位居首位,且主要用于出口,近年来,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一直是他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主要打压对象(2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04、229页。,这同样不利于全球碳中和之路的顺利实现。其四,几内亚卡雷塔水电项目、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项目、黑山莫茹拉风电项目等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在深入开展中,但是我国在涉外能源法、碳排放咨询、低碳经济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这对于形成开放透明、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格局或可造成一定的阻碍。
(五)产业上下游亟需合理共享绿色转型红利
碳达峰的实现囊括前端的能源研发环节、中端的能源替代环节、后端的低碳产品应用环节,需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只有解决好产业上下游共享绿色转型红利的收益机制问题,才能打通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实现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从新能源研发的角度看,碳达峰将会加大能源技术行业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三大方面:其一,降污减碳技术复杂多样,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其二,降污减碳的科技成果若不受下游企业的青睐,应用到经济主战场,便会产生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科研设施和仪器闲置将引起资金沉淀的风险。其三,随着碳达峰行动的推进,降污减碳的技术替代周期加快,反垄断法、商业秘密保护法、公司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直接影响着各企业的收益。从能源替代的角度看,焦炭对钢铁生产来说是刚需,难以借助其他工艺完成规模化替代。并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我国大力推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仍需要大量使用钢铁。但是,碳达峰将给焦炭行业带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使其存量减少、增量受限,发展下行压力较大。不仅如此,还会进一步影响从业人员的就业及收入。从低碳产品应用的角度看,新能源发展或许会造成相关设备抢装的现象,并且囿于缺乏积极稳妥的盈利模式,行业秩序有产生紊乱的风险,从而左右部分企业的盈利空间与发展态势。
三、新发展理念的系统观念指引抢抓碳达峰主动权的路径
在“十四五”时期,“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抢占碳达峰窗口期、关键期是一项需要综合应对复杂多样的主客观挑战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观念。新发展理念的各方面内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富含如何推动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动共享的规律性认识。这样的深湛视野有助于我们瞄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抓手,推动关于碳达峰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前瞻性探究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应对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领域复杂多样的挑战,需要前瞻性探究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使创新成为实现碳达峰的第一动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列为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针对碳达峰,这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主要包含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煤矿智能化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就宏观来看,电力行业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也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国家层面进行减排就要从存量化石能源电源清洁替代入手。而实现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率先创新突破,既能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用电需求。就微观来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共性技术发展的细化方向,从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各类开发生产工具设备以及各种关键材料的产业化等多角度入手,就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性领域细化了具体操作的提升方向与细节指导。要实现高质量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扶持创新龙头企业、构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切实实行“揭榜挂帅”等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的分类改革,实行一院一策、一所一策,有些要公益为主、市场为辅,形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有些要进一步市场化,实现混合所有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有些要考虑回归公益,改组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任务”(24)《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页。。这样,才能更好面向碳达峰目标,形成由汽车行业、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各领域共同参与和合作的融合创新平台,以供给体系的合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二)全局性谋划低碳发展的大循环格局
应对新能源供需空间错配的挑战,需要全局性谋划低碳发展的大循环格局,使协调性成为实现碳达峰的内生特点。《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指导文件,为建立健全协调互济的低碳发展格局指明了科学的探索方向。就国内循环而言,对于地方之间的能源发展关系,要探索出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依托区域(省)级电力辅助服务、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等体系建设,公平无歧视引入电源侧、负荷侧、独立电储能等市场主体;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对于城乡之间的能源发展关系,要实施能源扶贫工程,推动多种形式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支持脱贫地区实施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做好巩固拓展光伏发电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南北方之间的能源发展关系,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推进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三)协同性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制约碳减排进程的挑战,需要协同性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使绿色发展成为实现碳达峰的普遍形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表明,我们党既精准认识到降碳是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又深刻认识到高水平保护的生态环境是保护低碳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自然资本,能够减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社会成本,夯实好高质量发展基础。在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方法论,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的总体格局,支撑碳排放达峰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1月,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增效的实现路径。一方面,开拓治理的思路,重视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统筹山水湖田林草沙冰系统治理,协同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另一方面,遵循保护的思路,积极推进陆地生态系统、水资源、海洋及海岸带等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协调推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以及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地区的气候韧性。这样,才能在利用资源、生态保护与碳排放控制等方面协同增效,推动碳达峰行动,更好保障新能源供应安全,稳步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四)整体性把握和扩大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集
应对各国减污降碳行动利益博弈加剧的挑战,需要整体性统筹我国新能源合作战略利益与其他资源国国计民生需求,使开放成为实现碳达峰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所强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25)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日。新能源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基础是利益共同体,以共同利益为根本纽带。如何把握和扩大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集、充分照顾合作国现实利益成为了我国把握新能源发展主动权的基点。把握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集的思路在于,牢固树立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型综合安全观,研究降污减碳与经济发展、产业接续、稳岗就业、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点。按照这一思路,扩大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利益交集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新能源的可及性。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内落实,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融合多种融资渠道为无电地区开发各种电力项目、推进电力建设,解决通电问题,从而为提高合作国能源普及水平、惠及当地民生作出先行示范。基于此开展新能源国际合作,适应合作国需求开展相关新能源项目,帮助合作国实现能源优势转化,聚合全球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种绿色能源开发与消除能源贫困相融合的新模式,能够为协同巩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加速经济绿色复苏增长提供突破口,助力加强跨国、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标准合作,完善国际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将大大减少新能源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不断提升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稳定度。
(五)实效性建立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
应对产业上下游亟需合理共享绿色转型红利的挑战,需要实效性建立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使共享成为实现碳达峰的根本目的。2021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施行。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其中,该条例提出的碳普惠的政策思路,就是面向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公众主体,通过对其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予以多元化的正向引导机制,力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降碳减排行动的局面。依照共享发展理念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理论内涵,建立健全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就碳普惠的覆盖面而言,碳普惠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供应链全过程,全方位体现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全领域。其二,就碳普惠的内容而言,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是两大着力方向。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优化、推广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绿色信贷品种,降低绿色信贷资金成本,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另一方面,保险业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发挥着满足绿色发展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作用。其三,就碳普惠的实现途径而言,引导消费者购买各类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合理用能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碳普惠局面。其四,就碳普惠的推进进程而言,碳达峰的推进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坚持持续性、及时性、全方位、谨慎性、真实性原则,思考设计碳普惠政策,处理好短期环境效益、中期环境效益与长期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政策落实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