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性审视

2021-12-28郝良华

理论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场域话语权舆情

郝良华,许 晓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跃迁式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平等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机会,开辟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模式、新场景,彻底打破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格局。但与此同时,网络场域也成为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舆论的聚集区,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公信力、传播力、解释力以及吸引力流失的话语困境,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因此,维护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提升话语主体权威性、增强话语传播效能性、强化话语解释精准性以及永葆话语表达鲜活性四个方面耦合发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最大增量”,已成为切实维护和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维度

话语和意识形态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导向性和科学性。网络场域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蔓延渗透,淫秽色情、封建迷信、欺诈行骗等有害信息的肆意传播,网络怨恨、网络炒作、网络谩骂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各行其是,给网络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侵蚀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石和道义力量。这就亟需强化和深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而治理的关键要素是建构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全面审视网络信息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耦合性关系,系统把握在网络场域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原则、价值、动力和目标,对于荡涤错误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原则之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遵循,积极建构符合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先后经历了初创与探索、确立与强化、调适与转型、成熟与创新四个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改变,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要前提。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场域已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聚集地、社会舆情的集散地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虽然网络以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的独特优势,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并使传统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格局得到逐步革新,但是网络场域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叙事碎片化、话语风格娱乐化和话语环境虚拟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各种思想与观点竞相发声、交融交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阵地战、争夺战,严重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公信力与引导力。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反马”思潮,已成为消解异质话语、维护网络秩序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和真理性的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其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把正能量、主旋律源源不断地输向网络空间,解答时代发展问题、廓清网民思想迷雾,为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思想引领。同时,也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保持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灵敏政治嗅觉,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前瞻性、实效性,实现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因此,我们应当砥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性话语资源,守护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与魂。

(二)价值之维:契合网民的利益诉求

只有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与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紧密契合,才能做好、做实、做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深扎根群众,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和难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和情感上的广泛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4)《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场域已日渐成为群众表达自身观点、诉说利益诉求的主阵地和最前沿。广大网民的话语权在隐匿、自由的网络平台得以释放,对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话语参与意识。例如面对贫富差距、劳资冲突、土地问题、环境污染、教育医疗、道德伦理等与自身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时,网民的参与和表达欲望空前高涨。在与议题设置者的话语互动中反映问题、传达心声,有利于最大限度弥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缝隙”。同时,网民对政府与司法部门的职能规范进行积极监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网民已经不满足于信息的获取与传递,更倾向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因而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表面层次,认知和言论呈现出感性化、情绪化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基、血脉与力量都在人民,只有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正义性,赢得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中的主导权。因此,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以站稳人民立场、赢得民心民意为中心任务,以契合网民的正当利益诉求为价值旨归,自觉建构体民心、察民情、了民愿、顺民意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致力于打通网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真正解决网民的利益诉求,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敏锐的嗅觉,做到快速发现、研判与处理,以科学引领舆论导向,有效抵制异质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另一方面,精准把握网民差异化的精神需要,创作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鼓舞人心的网络文化精品,“推动网络空间领域公平正义、尊重有序、创新共享”(5)郭良婧:《重建“信念伦理”与坚守“网络底线”——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网络伦理价值体系的重构》,《齐鲁学刊》2019年第3期。,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动力之维:引领网络舆情风向标

网络舆情是广大网民依托网络载体,对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焦点事件所持的情感、态度、意见和观点的集合。网络舆情事件催生相关议题的产生,在大量网民的关注、议论与转载中迅速发酵成网络热点舆论,甚至演变为社会舆论风潮。不良社会舆论风潮势必会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不利于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具体分为潜伏、形成、爆发、消退与回流五个阶段。能否掌控网络舆情的演变态势,引领网络舆情的走向趋势,直接决定着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3页。网络空间相较于现实空间,在话语传播范式上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特点。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偏差性、隐蔽性等特征,一经恶意发酵、裂变传播,就很容易演变为严重的意识形态事件,从而使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加尖锐复杂。话语即权力,网络舆论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因此,引领网络舆情风向标已成为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内生动力。

第一,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需要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及时回应。网络舆情发展瞬息万变,错过最佳回应节点,便会呈现指数级裂变传播,在网络场域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增加更大的风险与负重。然而,若政府部门在回应时只追求在时间上占据主动优势,而未能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盲目下结论,就很可能将自己陷入“万人声讨”“口诛笔伐”的被动局面。因此,当爆发突发性舆情时,政府部门不仅要在回应时间上抢占先机,还要占据信息制高点,履行还原事件真相、控制谣言滋生的责任。

第二,网络舆情的偏差性需要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引领。由于“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它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戴光年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因此,网络舆情走向呈现出随意多变的特点。广大网民对舆论热点的态度与观点常常带有情绪化、主观化色彩,有违自身认知与行为的理性原则,从而极易被错误思潮和观点诱导、利用。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别有用心之人往往会借助争议性历史事件大做文章,捏造事实、恶意炒作,将矛头直指党的领袖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网民中引发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同时,他们丝毫不放过对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上纲上线的机会,经过一番蓄意煽动,诱使不明真相的网民对党和政府部门无端发出大量的质疑、指责和谩骂,使得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话题内容政治化”的倾向。

第三,网络舆情的隐蔽性需要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网络舆情热点扑朔迷离,发言者身份的自由性与匿名性,大大增加了对下一个网络舆情爆发点合理预期与科学估算的难度,过去控制、打压的“老办法”已经难以有效应对当前网络舆情的“新问题”。因此,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促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其影响力和引导力,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掌控舆论方向,获得广大民众的有力支持,凝聚社会共识。

(四)目标之维: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稳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转型期,各种矛盾与问题叠加交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现实社会的利益矛盾日渐向网络场域集聚,“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这迫切要求我们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9)《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18页。牢牢掌握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关键,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课题。为此,必须加强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做到凝聚思想共识、廓清认知迷雾、理顺社会情绪、弘扬优秀文化,在思想引领、舆论导向、精神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科学引领。可以说,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必然要求和目标导向。因此,建构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辩护批判、整合凝聚和引领提升功能,以有效防范化解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强化其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第一,提升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净化网络生态的语境保障力。通过对网络空间中的错误舆论和有害信息进行及时“过滤”与“对冲”,着力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引导网民实现思考的深层化和表达的理性化,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打造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使网络场域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二,提升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消解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话语反制力。通过利用网络新技术全方位地掌握和研判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轨迹和规律,认清“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引导网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批判和反制不良的异质多元社会思潮。

二、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流失困境

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网络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影响,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话语主体缺位失语、话语传播样式单一、话语回应迟滞低效以及话语表达囿于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陷入公信力、传播力、解释力以及吸引力流失的话语困境。

(一)话语主体缺位失语、忽视民意,损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

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主导着话语信息的产生、传播与维护,其话语表达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话语权建设的质量。“话语是人的行为,话语不可能自己生成自己,它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基于话语主体的变化。”(10)韩震:《论话语的内涵、实质及功能》,《哲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在建构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时,要高度重视对话语主体的培育,不断强化其责任担当。当前,部分话语主体在应对诸多网络舆论风波中,存在着一些缺位失语、忽视民意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与信任,损害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一,话语主体缺位失语,责任意识有待提升。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担负着对网络公共突发事件的及时回应与正确引导的重要职能。面对网络热点舆论话题,广大网民盼望话语主体及时发布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的信息,以了解舆论真相、消除心中疑惑。然而,有些主管部门或责任人怕担责任不敢作为,对群众关切的舆情焦点采取回避、不发声或者说一些简单的官话套话,以固化僵硬的方式来处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的时候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误读已经传播甚广,但有关部门的回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千呼万唤不出来,不是半遮面而是全遮面。”(1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7页。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与网民之间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加剧网民心理的愤怒、质疑与失望情绪,致使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扩大化、严重化。

第二,话语主体忽视民意,工作作风有待改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页。话语受众的客观评判是检验话语主体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而要求话语主体应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红线,切实把准确了解与及时回应群众所思所愿作为工作导向。然而,部分话语主体仍然采用直白说教、硬性灌输的粗犷式工作作风,与耐心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自觉维护群众利益严重脱节,使群众的“新”“老”问题都得不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因而动摇了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群众根基。

第三,话语主体权威弱化,公正叙事有待加强。话语公正是树立话语权威的基础,话语权威是实现话语公正的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建立与维护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对于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至关重要。当前,由于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网络议题设置缺失、话语叙事“碎片化”、西方敌对势力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实中逐渐出现了网络话语圈层化传播趋势,并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而这进一步淡化并割裂了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间的相互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话语主体的权威性。

(二)话语传播样式单一、缺乏交互,降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

话语传播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影响要素,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共同作用的社会互动性活动。在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中,需要借助有效的话语传播方式,来实现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内化与实践外化,进而在政治、理论、价值、情感等方面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高度认同。然而,当前话语传播还存在着样式单一、缺乏交互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现实价值“严重缩水”。

第一,话语传播样式单一,受众关注度不高。随着媒体技术的飞跃发展,全媒体传播生态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在新的传播语境中,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转型升级还未完成,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现实需要以及人民期盼。一些传播主体还没有从传统话语传播的既有惯性与模式中完全走出来,对话语受众的差异性与个性化重视不够,传播形式不够灵活多变,没有满足话语受众的“内在感受”和“情感带入”,致使网络受众对主流话语产生陌生感与隔阂感,严重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能。

第二,话语传播交互不足,受众接受度不高。在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有效交互,能够使话语理性逻辑与受众感性思维在对撞中实现融通,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能。然而,部分传播主体对交互传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习惯于模式化地发布相关新闻信息、推送社会热点、进行意见征集等常规服务,不注重设计网络互动程序、打造网络互动渠道和营造网络互动生态,致使网民在参与互动体验感不强的情况下,逐步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与认同,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的状况。

第三,话语传播平台不强,受众参与度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9页。建设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是话语表达与建构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对于畅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扩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范围。但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的建设,还存在着优质内容不多、结构设置不合理、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致使话语传播平台受众的参与度不够高,使话语传播平台的引领作用与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阵地建设。

(三)话语回应迟滞低效、脱离现实,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

话语回应是指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现实热点、理论难点和思想疑点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科学解决方案。提升话语解释力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有效引领舆论方向的内核,能够帮助人们拓宽理论视野、认知社会热点、驱散思想迷雾、坚定发展信心,自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引领实践、推动实践。然而,当前网络话语回应还存在着迟滞低效、脱离现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第一,话语回应迟滞低效,未能及时化解群众思想疑虑。网络舆情具备瞬时爆发、传播迅速等特征,需要对其做到回应及时、回应有力和回应可信。当下,部分地方政府与干部存在着“宁肯慢,也不要犯错”的保守思维,缺乏担当精神,不愿不想不善于在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上下功夫。因此,在回应网络舆情时习惯于推三阻四、迟滞低效,不仅做不到实时互动回应,还呈现出话语失范、方式粗暴等问题,使主客体话语关系步入了后知后觉、被动应付的困境,极易引发公众的不满,进而衍生出更大的舆情危机,导致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难度加大。

第二,话语回应脱离现实,未能精准解决群众真正关切。能否契合广大网民的利益诉求是衡量话语回应效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与干部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不能清晰把握舆情事件中广大公众的舆论诉求、关注焦点与态度倾向,对社会公众关切的现实难点问题无法作出精准的解释,也无法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忽略了言与实相统一的逻辑,从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和感召力。

第三,话语回应职责不明,未能科学划定责任边界。回答好网络舆情这一时代课题,是获得公众认可与支持、树立政府权威形象的关键之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存着着责任主体、涉事部门和回应主体的职责定位不清的问题,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推诿扯皮、推卸责任、互相甩锅,“负责人不说话、说话人不负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能科学划定责任边界,必然会使“多龙治水”与“无人过问”的现象并存,从而影响话语回应效果,大大削弱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四)话语表达囿于传统、创新不足,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吸引力

话语表达是指把主流意识形态呈现给话语受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表达是否准确、生动与亲切,直接关涉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认同度与依附度。现实中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存在着囿于传统、创新不足、“不接地气”的问题,与网民的思维习惯、接受心理和情感需求产生了比较大的张力,久而久之,网民难免会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现出排斥、抵触的情绪,必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和认同度。

第一,话语表达侧重理论性,忽略生活性。当前,不少网络场域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习惯于照本宣科、抽象论道,没有选择贴近生活实践与现实的话语表达风格,缺乏生动的故事和流行的词汇,难以实现宏大理论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给网民留下了千篇一律、刻板乏味的印象。“网络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融合体验,尤其是微时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娱乐性和流变性等特征越发凸显,使得新鲜活泼、形象生动和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图像、视频等成为人们信息接收的首选。”(14)陈娜:《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6期。因此,面对晦涩难懂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部分网民采取了漠视、反感的态度,反而对那些“碎片化”“泛娱乐化”等“异质”话语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漂浮”现象,这可能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危机。

第二,话语表达偏重政治性,轻视通俗性。现实中以官方说教、语言生硬为特点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带来了一定的“偏差效应”,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无法真正走进网民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陷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境地,呈现出话语功能虚化、话语效力悬置的状态。只有少一些官话空话套话,多一些通俗化、情感化的话语,才更能让网民想听、愿听、听懂,调动网民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话语表达倚重灌输性,缺乏灵活性。“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1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当前,一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过多地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的表达,跟不上网络话语潮流,过多或简单地使用理论话语、文本话语、官方话语,创新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网民本身的个体性和自主性特点,把网民当成被动的受众者,呈现出“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格局。如果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拘泥于传统话语方式,做不到与时俱进,就很难实现话语的亲切有号召力、简洁有凝聚力、形象有说服力,不仅难以唤起网民内心的认同与共鸣,还很可能挫伤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共融共生的满腔热忱。

三、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困境的破解之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维护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防止网络沦为带有鲜明政治指向的错误思潮和观点的集散地,迫切需要从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出发,遵循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般规律,从提升话语主体权威性、增强话语传递效能性、强化话语回应精准性和永葆话语表达鲜活性四个方面耦合发力,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公信力、传播力、解释力和吸引力,减少各种“杂音”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干扰。

(一)提升话语主体权威性,构建公正叙事体系,打造公众认可的话语主体队伍

话语主体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由谁说”“说什么”“对谁说”的核心要素。网络场域中社会思潮云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会难以避免遭受冲击,为此,必须加强话语主体队伍建设,高度关注话语主体权威性的提升,实现话语生产主体、话语传播主体和话语引导主体等多重话语主体的综合性、协同化发力,从而树立公平正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在网络场域博弈战中不缺位、不失语,做到真正教育大众、说服大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坚定维护者。

第一,加强理论培训,建设一支立场坚定的网路话语生产主体队伍。“今天,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面对其他社会思潮,我们既要引领整合,也要亮出底线。”(17)赵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网络话语生产主体应自觉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政治立场与深度思考,善于从理论上检视、批判网络舆论场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并积极推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故事话语”的转变,以深刻独到的见解和有趣可亲的说理释放主流观点,避免在是非论断问题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从而切实提升议题设置能力、语言叙事能力和理论宣传能力。

第二,强化法律规范,培育一支尊法守法的网络话语传播主体队伍。“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页。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完善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漏洞,增强法律权威,使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网络话语传播主体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绝不散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悖的,具有煽动性、欺骗性与反动性的视听内容,并敢于对网络话语出格行为“发声亮剑”,在慎独慎微中推动形成良性网络秩序。

第三,把握网络舆情,打造一支善引舆势的网络话语引导主体队伍。网络话语引导主体应主动培养自身敏锐感知力与洞察力,在全面了解、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快速搜集、深度挖掘有效的舆情信息,第一时间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发布热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的真实情况,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尤其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能量,借助其人格魅力与社会声望加速舆情真相的传播效率,有力回击那些企图通过造谣生事抹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

(二)增强话语传播效能性,突破“信息茧房”边界,实现融合顺畅的话语传播渠道

话语传播效能是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命线,影响着话语格局的有效建构和话语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伴随网络大数据的兴起,迎合受众的大量去中心化、娱乐化信息充斥着网络场域,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与传播空间,导致受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己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里”(19)[美]凯斯·桑世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若要突破“信息茧房”边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散、软、弱”的现象,就应当在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主动适应网络传播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策略和新方式,从而让“信息茧房”中的受众走出“茧房”,获取更多优质正能量的信息。

第一,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有效提升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质量与效益,切实增强网民“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应当积极嫁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认识到“以需求牵引供给,则供给永远滞后于需求;以供给牵引需求,则供给一定走在需求前面”(20)邱方明:《文化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线》2016年第2期。,从而全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供给策略、供给手段,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最大限度阻断各类错误意识形态“见缝插针”的机会。

第二,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话语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6页。为此,要树立多维沟通思维,坚定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权威性优势与新兴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相结合,形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更具立体性、纵深化,切实提升传播效果,以此实现新时代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飞跃。

第三,加强国际网络传播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22)《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对此,我们应当重点打造权威性的国际传播平台,推进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到既要坚决批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虚假报道,主动回应污名化中国的卑劣行径,解决长期以来中国被动“挨骂”的问题,又要在契合国外受众话语习惯的基础上,客观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成就,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以事实彰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

(三)强化话语解释精准性,聚焦舆情本质关切,建构动态灵活的话语回应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23)《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网络场域的开放性、自由性等,为大量的民意民愿和热点舆情汇聚于此提供了可能,迫切需要完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应对机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有效回应人们的现实问题,积极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做到及时发声以正视听,将不利舆论转为有利舆论,从而保持舆情的井然有序,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氛围。

第一,建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甄别,实时掌握网络热点敏感问题,从中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进而遵循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生成、传播和演化规律,认清其所处的演化阶段,及时作出预警,做到行动快、措施准,把舆情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二,建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回应互动机制。充分运用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多种网络互动沟通渠道,加强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尊重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积极回应舆情关切的问题,澄清事实、消除疑虑、增进认同,从而把控舆情导向、释放舆情压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与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页。。

第三,建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回应问责机制。应围绕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回应的速度、态度和效度等方面,建立客观、动态的考核问责机制,根据群众的参与评价和反馈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及主要负责人的“不”回应、“慢”回应和“乱”回应的责任,从而增强相关责任主体的网络舆情回应责任意识,提升网络舆情回应话语水平,确保权威解释与事件真相不缺位、不滞后,避免网络不满情绪发酵及错误言论滋生。

(四)永葆话语表达鲜活性,彰显内容形式魅力,建设喜闻乐见的话语吸引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25)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因此,新时代维护和提升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贯彻人民立场,与时俱进地进行“接地气”表达,做到多使用形象话语,少运用抽象话语,话中有情、情理交融,从而提升话语魅力,增进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鸣、共振与共情。

第一,善于将理论话语表达向感性话语表达转变,实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活化。要从日常生活的向度入手,贴合网民的心理和情感诉求,用“生活小故事”“身边平常事”阐述抽象深奥的理论,做到“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页。,从而弥合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缝隙,使原本晦涩呆板的概念、原理生动起来,避免理论叙事“曲高和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第二,善于将官方话语表达向民间话语表达转变,实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俗化。官方话语要尽可能汲取民间话语元素和符号,用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精准清晰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力戒缺少生动性、趣味性的“说教”方式,少做一些冗长刻板、不接地气的官样文章,从而真正做到关注网民的主观感受,坚持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增强广大网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感,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第三,善于将传统话语表达向时代话语表达转变,突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亲和力。要关注时代语境与社会风向,改变传统语言习惯,灵活借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漫画、网络表情包、网络音频等新型话语表达方式,对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艺术加工,使广大网民形成视、听、触等多重感官刺激,从而有效缩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和网民个性发展“现实需求”的张力差距,实现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真懂真信、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权舆情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