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内在逻辑

2021-12-28孙熙国陈绍辉

理论探讨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政治

◎孙熙国,陈绍辉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独特优势的深刻根源,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与逻辑主线。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

作为新时代政治文明的内在价值意蕴和政治建设的应然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铸就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鲜亮底色,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政治品格。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

中国语境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是形塑现实政治生活的巨大力量,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而且彰显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价值追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是中国国家治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我国具有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内容,它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体现,具有深刻的现实向度。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3]5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智慧的民主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充分发挥了“集体之善”,又保障了“个人权利”;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既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因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正在践行着“国家政权真正的民主性质”[4],相比较于西方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个人权利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的“自由民主”或“选举民主”制度,更加巧妙地平衡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民主与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既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避免群龙无首、党派纷争、相互倾轧、掣肘内耗、一盘散沙等现象的产生,有效解决利益分化、达成多元共识,又能够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形成了民主的形式和民主的实质的内在统一,有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适合本国国情的、有力的、高效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仍然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安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全方位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自我完善,深化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奋斗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确保政治运作和公共决策中的公平性、有效性、稳定性与延续性,推动政府“治理”走向“善治”,有效协调国家机构的运转,有效地维护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魅力。面对全球治理乱局和政府失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昭示着国家治理的新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坚实根基。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的重要支柱和坚实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决定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因素[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阶级对立、贫富分化、金钱至上等与以人民为中心立场背道而驰的现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政治权力具有经济基础的坚实保障,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关系,它既鼓励劳动、鼓励创造,又注重防止两极分化,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再者,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平等关系,破除经济利益藩篱,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以人民为中心旨趣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遵循权利优先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合理补偿和调剂原则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改善民生,因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之路。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使公共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规范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有效协调各种利益纷争,扭转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现象,使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为了人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灵魂是保障人民利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非但不会出现“国进民退”“国强民弱”的局面,而且是经济正义的表现,经济正义是社会正义最坚实和可靠的根基。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动力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基本途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的、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落实当代中国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基本途径。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了前半程。在后半程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国家制度,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7]。首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有制度自信,有主张有定力,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制度自信不是自我满足,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政治体制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增强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水平,形成一种稳定、高效、民主、法治和文明的政治制度,以此实现政治稳定性、结构专业化、政治法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政治目标。其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具有深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总体价值结构,朝着多元、开放、竞争、理性、自信和独立等政治品格的方向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引导“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6]。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树立现代政治理念,以更加包容、自信的政治态度处理问题,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全球正义新局面。最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现象,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现象仍然存在,腐败问题依然严重,只有不断革除体制积弊,才能使政治的血脉更加纯洁,国家更加昌明。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价值引领和逻辑红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是衡量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衡量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全面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出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正在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并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性的目标和愿景。中国在解决自身问题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中国的发展在惠及自身的同时也在惠及世界。中国将在全球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越来越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发展进步不断作出更大贡献,必将深刻地影响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对于保持政治稳定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然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维护人民群众中心地位,就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国民,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有表达利益诉求的合法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既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也提供了衡量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标准。

2.“两个一百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两个一百年”是引领当代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具有相通之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期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两个一百年”铸就着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伟大愿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两个新台阶,它将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现铺平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进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保障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此基础上,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使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等。总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反映了实现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目标,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两个一百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当代中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和社会和谐注入崭新内涵。伟大目标业已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寄托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我们要汇聚磅礴之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缩小同伟大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渐次递进的发展目标。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更好发挥治理效能的关键

阔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语境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表现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并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风采。新时代国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治抱负、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深邃宏阔的战略格局、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之体现,将引领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走向新高度。

(一)直面问题的政治觉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处理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实事求是、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现实发展面临着双重语境。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前景广阔,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历史性突破、国际地位大幅跃升等,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发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另一方面,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金融、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等全球治理问题突出,治理能力逐渐超越国界,寻求全球正义成为亟待拓展的议程;中西政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西方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幻象”遮蔽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之本真意义,当代中国社会凸显着自由、民主、人权等的科学诠释与践行问题;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漏洞和空隙使政治风险加大,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备受关注。不同程度存在的社会阶层撕裂、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趋势明显,少数人价值德性退化,情感扁平化,自诩为后现代主义解构政治权威,调侃和践踏价值底线。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存在的诸价值失和现象,迫切要求将人民为中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之源,以发挥统摄整合和价值理性的功能。有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六次强调人民群众关切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9]11,“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9]23,“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9]39,“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9]45,“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9]58,“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9]59。这些对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多维度强调,顺应了国内与国外发展潮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执政理念,是解决种种体制弊端,完善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搭建改革四梁八柱的“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对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要求的殷切期盼,彰显中国的世界担当和世界的中国期待的大国风范具有重要意义。

(二)旗帜鲜明的政治自觉: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政治肌体健康纯洁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只有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以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坚定追求的政党,才能有如此决心和毅力开展全党的彻底的自我革命。

1.党的自我革命开创了守正创新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工作作风、浩然正气的革命精神,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筑牢“压舱石”,拧紧“总开关”。勇于自我革命、守正创新,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必须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强魂健魄,固本培元,不断锤炼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铸就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担当有为的精神力量,烛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党的自我革命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停留于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状态,而是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创新既要完善顶层设计,也要做好政策分层对接,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耦合性;既要有胆有识,坚决遏制既得利益和复杂关系羁绊,也要讲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急功近利;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不竭的动力。

3.党的自我革命开创了权力监督的新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并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同一切破坏党心民意的行为作斗争,刀刃向内、革除积弊、不躲不藏、不遮不掩。“打虎”“拍蝇”“猎狐”三箭齐发,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形成经常抓、长期抓的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的自我革命正以空前的历史高度和实践深度,为更好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

(三)国家治理的行动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在“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中。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过程中的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诉求表现在多方面:从理论上,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方向。共享发展追求的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追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都为共享发展的价值诉求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逻辑主导统治所产生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从现实上,共享发展追求的是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实施,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的内容、程度和效果有着更高的诉求与期待,而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必然以共享的质量、层次、程度等为根本标准[10]。共享发展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性指引,其基本要求是保证人民真正享有平等权利和民主自由,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为此,加快完善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构筑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巩固社会秩序,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具体指向与要求。

共享发展以促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价值诉求,把推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植入共享的基因,使发展的过程本身成为共享的过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共享发展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点不只是放在分配上,更重要的是放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上[11]。共享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观照性,它既是从发展经验、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对社会主义自身发展客观逻辑的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对我国政治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共享发展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原则,贯穿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价值是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12]。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每位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尊严感。因此,共享发展既是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人主体自我实现的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价值诉求的重要实现路径。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高度的统合性和思辨性特点,它是对公共生活本质的永恒探究,是规范政治生活的最高价值标准,既折射着人们对政治社会的理想追求,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奠定理论基础。

(一)价值主体:“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新时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点扎根于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属性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主体属性、依靠力量和发展归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只有依靠人民、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才不会是说辞;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情民意才是判断政治是否合理、是否正义的晴雨表,习近平“民心政治”思想成为政治发展新常态和价值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属性,就必须坚持“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用”。在人民地位层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并且将是否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判断共产党员党性的试金石。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才能真正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执政的基础,将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深入。在人民权利层面,现代社会政治发展无疑仍然需要政治权威,但在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政治权威将逐渐向社会权威转变,管理逐渐走向治理[13]。治国理政必须坚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始终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切实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现象,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在人民利益层面,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抓住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4]。中国语境中的“人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人,忽视现实的人的利益就会使得这种建立在“人民”名义之上的民主政治远离发展轨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体现经济建设战略的成就状况,准确反映社会公平的实际状况和实现社会公正的良政基准和善治标尺[15]。

(二)价值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

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治国理政的逻辑主线,渗透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本质要求中,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政治实践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确保了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中心围绕着“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3]827。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牢牢把握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任务,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实现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同时,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范因贫富悬殊拉大而造成社会矛盾激化,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此外,要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制度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诚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17]。通过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加之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将得到充分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滋养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三)价值实现:以实践理性为动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践理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与其他发展理念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指向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内在依据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蕴含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关涉实践活动的成败,价值理性决定实践行为的品位[18]。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即正当与善的有机统一,就是实践理性实际地统摄、引导实践的过程。认知理性意味着引导与规范实践主体的价值原则或实践规范,价值理性的要义在于行动或实践过程合乎行动主体或实践主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在满足的同时,也意味着价值(善)在实质意义上的实现[19]。因此,实践理性是实践的导向性因素,实践是实践理性的必然指向和旨归。实践理性毕竟还只是对实践活动的观念预演,它本身是否能够给予实践活动以正确的导向,还有待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及其结果的验证[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在实践理性的导引下实现实践创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意蕴,将自由解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等政治价值维度内蕴在自身的理论构成与实践导向之中,既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合理性,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表达与价值追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为动力,让“理性”在“实践”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效应,“实践”为“理性”开辟道路和提供检验标准,实践理性把事实和价值、正当和善相结合,使我国国家治理既具有科学尺度,又具有价值尺度,从而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

实践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品质。政治活动如果仅有工具理性作为指导,政治机器就会变成统治人民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制度建设理念,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政治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和部门的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制度系统内各项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运作机制,从而规范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人高扬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坚决做以人民为中心的维护者,党和国家以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着力点,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且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20]。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找到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中得到观照与解决,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风貌、制度架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中获得了新的形式与内容[21]。因此,当代中国国家制度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都是生长在社会主义这块土壤上,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为动力,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品格,对现实生活起到巨大的规范性和指引性的作用。实践理性是政治自由自觉活动的内在要求,为政治活动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实际地改造世界而生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将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