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高效物流体系构建分析

2021-12-28黎红梅

理论探讨 2021年3期
关键词:物流农产品电商

◎黎红梅,周 冲,2

1.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长沙410128;2.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巩固拓展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弥补农村发展短板、开拓农村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其重要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进行总体部署,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明确方向。在此背景下,农村所蕴含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农村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为市场生产更多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产生更多的需求。要把农村生产和消费的潜在动力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生产力,作为串联城乡市场、联结生产和消费两端、发挥通道和纽带作用的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性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物流体系建设在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构建农村高效物流体系对推动城乡要素和产品的双向流动、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和助推农村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

一、高效农村物流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

农村物流是指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和产品的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提供相关服务活动的总和,是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统的物流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物流体系的需求,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高效物流体系以支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效性,即农村物流体系运行的低成本、快速通达和高效率,确保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合理利用,农村物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二是系统性,即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不是单向的和孤立的,而是在纵向上联通物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在横向上覆盖城镇和多个乡村,形成纵横交错顺畅运行的物流网络,实现农村物流运输的规模效应。

(一)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实体内容,彰显农业农村蓬勃发展以及产业链延伸表现出的乡村发展动力与活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渐向农村渗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充分挖掘了农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特色资源优势,为农村产业创新提供了新平台和新空间,涌现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验农业、体闲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了一大批新产品和新服务。通过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可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对接,将这些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向市场,转化为实际产业收入,既迎合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高质量、特色化和多样化农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也通过市场需求的稳步扩张推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市场动力。

(二)保障农村消费需求水平提升

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意味着在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广大农民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也从“盼温饱”转向追求生活的“高水平”,逐步从以衣食消费为主转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农民的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集市交易拓展到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线上消费渠道。据统计,2015—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422元增加到17,131元,年均增长8.44%,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9,223元增加到13,713元,年均增长8.25%。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是未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实现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依赖高效的物流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消费商品和消费市场选择,一方面,高效的物流体系能拓展农民商品消费的选择余地和议价空间,使农民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价廉质优的商品;另一方面,高效的物流体系能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脱贫攻坚战中,很多地方都实施了产业扶贫方式,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如很多地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建立起蔬菜、养殖、水果等特色产业,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天然属性以及产业发展初期自身能力较弱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设立5年过渡期,帮扶脱贫地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过渡期内建立起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仓储、配送和运输服务,让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及时“走出去”,进入更广阔的城镇市场,并逐渐建立起稳定优质的销售渠道,增强农业产业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夯实农村产业发展的根基。

(四)推动建立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市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意味着乡村振兴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而是要着眼于城乡发展一盘棋,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农村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与城市物流体系有效对接能够形成联通城乡市场的动脉,消除城乡市场由于交通不便、区位不同、信息不畅造成的壁垒,破除城乡市场差异,促进各种生产资料和产品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在优势互补中提升城乡分工水平,在城乡融合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物流大发展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家先后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物流园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多个文件,并连续多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具体任务部署,构筑起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保障,积极引导资金、企业等要素主体参与农村物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一)农村物流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中作用显著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带动农村物流业发展,推动建立农村新兴产业部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物流业作为关联性和服务性较强的产业部门会带动农业等相关产业部门发展、开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农村物流体系的支持和保障下,农村电商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统计,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1.7万亿元规模,比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了844%。借助农村物流体系,广大农民从等候收购商收购的被动局面转向主动精准对接目标市场,使农产品销路更宽、销售量更多、卖价更高,不仅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农村物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形式,以物流业发展为杠杆撬动着产业扶贫、电商扶贫。2019年上半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到1,109.9亿元,高出农村平均增速7.1个百分点。主要电商平台纷纷与贫困地区合作,开辟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并借助自建或合作的物流企业实现农产品销售,如2016—2019年京东直接带动8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2018年有100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拼多多为贫困县提供超过3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二)农村物流发展带动了农村电商产业的繁荣

农村物流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先行保障和基础,作为联通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1/4的农村地区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快递网点已覆盖3万多个乡镇,末端网点的备案数量已经超过10万个,县乡村等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粗具规模。物流体系的日益完善催生了直播卖货等新业态,地方官员亲身讲解推销、网红直播带货等短视频、流媒体宣传营销方式带动了农村电商产业繁荣[3]。2019年,农村地区收投快递超过150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超过20%。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淘宝村”、直播带货村,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已有4,310个淘宝村、1,118个淘宝镇,探索出鲜活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休闲农业等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开辟农村传统产业和产品销售新渠道,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农村物流发展助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村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般企业和个人不愿意投资建设,加之物流网点又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属性,因此政府投资建设和提供政策扶持与引导成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方式。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占总里程的83.8%,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从信息基础设施来看,截至2020年9月,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98%,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在5G新基建的带动下,农村物流也呈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数字物流转型的趋势。如拼多多的“拼农货”,运用“农货智能处理系统+轻仓储”的智能化物流模式,高效地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快速匹配,大大拓展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从物流网点规模来看,快递企业充分利用邮政网点健全、配送网络通达的基础优势,通过邮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快合作、快商合作等方式达到释放物流网络的规模经济效应作用。

(四)农村物流发展创新了多样化的物流模式

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目前仍然有5亿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仍然会有4亿多人口,相对于城市已经日显白热化的竞争,农村物流市场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并形成了多样化的电商物流模式。如邮政利用本身网点众多的优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物流网点建设,提升企业助农惠农形象;阿里巴巴早在2014年就提出“千县万村”计划,在全国农村建立物流站点3万多个,形成了“村淘+菜鸟”的物流网络模式;京东立足于建立农村超市,发挥农村推广员作用,把快递配送直达村里;汇通达开创了“乡镇夫妻店”的物流组织模式,连接汇通达大平台和农村消费者,形成共享物流生态模式;顺丰与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提供农产品物流仓储和运输服务[4]。虽然不同电商物流企业建立的农村物流模式和布局不同,但都致力于优化农村物流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电商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也促使农村物流网络建设逐步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物流发展环境,提升了农村物流体系运行效率。

三、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障碍分析

(一)农村物流高标准基础设施缺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居民对天然、鲜活、高品质农产品以及个性化、定制化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农产品从田间地头采摘到餐桌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短,这对农产品的保存、运输和配送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日益完善,但只能满足物流通达的基本要求,农村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仍然较低。首先,农村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缺乏配置齐全的冷库、冷藏车辆等冷链设备,同时适应冷链运输的农产品采收、采后处理、包装、搬运等环节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产品产得出却存不住,卖得出却运不到[5]。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生鲜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损耗很大,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5%—30%,冷链运输的高成本也使农产品价格昂贵失去市场竞争力,大大挤压了农民的收益。其次,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车辆集散等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覆盖率不高,配送中心一般设在区域和中心城镇内,辐射范围不广,一些偏远的山区物流企业不愿送达,只能农民前往配送中心寄送,造成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且效率低。最后,农村物流联运对接不畅,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分散,从公路运输中转至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仍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及时送达的要求。

(二)农村物流信息技术运用不足

物流是一个讲究速度和效率的行业,特别依赖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使用程度并不像城市那么高,多数环节还是采取低效的人工操作的传统方式,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在农村物流中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一方面,由于农村快递业务量有限,物流信息系统使用的成本较高无法及时回收;另一方面,因为农村中的多数农民对上网并不熟练,不会在物流信息系统终端进行操作,对物流信息技术的需求呼声不高,导致农村物流节点工作人员对物流信息化设备改进的动力不足。由于农村物流信息技术使用有限,使得农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订单跟踪等各个环节衔接并不十分顺畅,卖方无法及时跟踪订单的流程以及时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务,买方也无法及时预估货物送达时间,甚至还会出现快递延迟配送、丢失等现象,最后导致买方、卖方以及物流公司各方责任难以界定清楚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查询网站、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也较为滞后,农村物流企业与农村电商企业之间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相互之间的信息缺乏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物流的效率。

(三)农村物流规模经济效应低

物流业是典型的具有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属性的产业,即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这些成本依赖于业务量的增加进行分摊,业务量越大,则平均成本越低。根据菜鸟物流对农村快递成本的计算,每个村庄物流点平均日包裹数为10单时,全国平均物流成本约为4元;达到15单时,全国平均物流成本可降低到3.5元;达到20单时,全国平均物流成本可降到3元。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然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分散化、规模小,而且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征。从消费层面看,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消费处于半自给自足状态,网购频率较低,这使得农村物流规模总体偏小且不稳定,物流平均成本难以降低。

(四)农村物流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物流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性和服务性产业,发展程度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而且物流企业以利润为导向,必然会在经济相对发达、业务量较大的地区多投资、多布局,在经济发展落后、业务量小的地区少布局甚至不布局。在很多的偏远农村地区,农村物流还是一片空白,即使有物流进入,也往往是有政府的补贴支撑,一旦政府取消补贴,物流企业可能选择退出[6]。因此,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相一致,我国农村地区物流发展也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态势,东部沿海农村地区电商经济活跃、基础设施完善,其物流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善,而中西部相对较为滞后。2019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网络零售额分别占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的76.6%、12.0%、9.4%和2.0%,东部地区的网络零售占据明显优势,其他地区与之相比差距巨大,因此东部地区乡镇快件的收派比相对较高,有些地方可以达到5∶1至10∶1,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大,而在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如广西的平均收派比约为1∶15,一些偏远的村镇这一比例会更低,很多的网点经营亏损,不得不关门歇业。这种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造成落后山区物流服务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也不利于刚刚脱贫区域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

(五)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其发展的保障支撑,同时物流业又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的产业,既需要有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有懂得合理规划物流线路、善于对分散资源整合优化的管理人才,还需要会运输配送、装卸的普通工人。物流业对从业人员需求的跨度较大,但从根本上说,物流效率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地区专业性物流人才普遍比较缺乏,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中的年轻人很多迁往城市,剩下的一些中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意愿低,而一些大中专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才又不愿意回到农村,再加上农村物流成本高、利润薄,一些返乡人员也不愿意加入这一行业,导致农村物流中高端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据统计,农村地区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大约75%仅是初中或中专学历,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只会简单的按部就班操作,对物流管理、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成本控制等专业性知识知之甚少,不善于思考物流技术改进和资源优化配置,不利于物流技术的推广和改进。

四、建立高效农村物流体系的对策建议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农村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效率。

(一)加强县乡村等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

完善便捷的物流网络和优化后的物流节点是保障农村物流高效运转的基础,有利于确保各节点的有效对接,节约物流时间和成本。各地要着眼于县乡村一盘棋,做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交通、邮政、快递、商贸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化设置县乡村等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形成农资、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有效畅通通道。通过统筹县级商贸流通市场、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收购点、快递等业已形成的交易点,打造县级物流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乡镇客运站、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点、快递收发点等网点,改造或建设具有运输配送服务、农资仓储、物品分拨配送、快递配送等功能的乡镇物流节点,使之成为连接县城和农村的重要中转点。在广大农村,则可将建制村的便利店、农家店、电商服务站、供销合作社等改造成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建设村级智能快递柜,提供快递仓储、收发件等服务,成为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地和高效配送地。

(二)建设高效便捷的农村共配物流服务网络

要降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提升农村物流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要增加农村物流的业务量。为适应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物流业务相对分散的特征,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合作聚集业务量。通过成立联盟或联合企业,实现物流线路、物流网点、物流人员共享,将各自分散的业务量整合起来,缩小快递员的配送区域,增加单趟业务配送量,提高配送密集度,提升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物流配送的单位成本。加强各快递企业信息系统联网,实现分散的快递信息统一读取录入,实现共配中心和共配站点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上进行信息处理,避免系统的切换降低效率和造成误差,建成高效便捷的共配物流信息网络。积极推动农产品共配物流服务方式创新,农村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农产品经销企业等可以联合起来,实施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网络销售等“产运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实施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市场一站式配送服务,既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又降低损耗率,还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三)完善高标准高品质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大都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农村物流服务也具有普遍公共服务的特征。政府应作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统一部署规划和投资建设物流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配置现代物流设施。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加农村交通建设投入,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对于农产品生产集中、物流业务量大的地区提高公路等级,方便大型物流车辆通行。其次,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批田头预冷、冷藏保鲜等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保证鲜活农产品和瓜果蔬菜等能及时采摘保鲜和仓储,对接物流企业的冷链运输和冷链专线,既保证农产品全程品质可控,又可以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7]。再次,加强农村物流各环节衔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如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的装卸、搬运等设施,确保联运方式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最后,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发便于操纵的农村物流APP,使货物、设备、仓储等能快速匹配,农户、物流企业和消费者也能快速匹配,简化中间环节,节约物流成本。

(四)培育现代农村专业物流人才

农村物流的发展归根结底还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投入和支持,农村专业物流人才是农村物流效率提高的根本保障。首先,加大对农村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鼓励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农村物流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特征、通晓农业生产基本规律,又掌握物流基本管理经验、熟悉物流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别要注重对农村物流人才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鼓励他们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次,加强物流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物流企业提供实训基地,针对农村物流的薄弱环节培养专门化的人才,并将其及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减少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最后,开设各种形式的农村物流培训班,对有意从事农村物流行业的农村人员、返乡人员等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从事农村物流行业的基本技能,为他们就地就业创业提供机会,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物流发展的积极性。

(五)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与物流融合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经济向农村渗透,农村电商的兴起也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产供销模式,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8]。农村物流作为农业产业链的下游端,是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新方式。可以打造“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物流”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和引导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企业平台支持和发力农村市场,通过基地直采方式、乡村直播等方式带动农产品销售。可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小农户,解决小农生产分散化、品控非标准化等问题,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发挥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投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等强化合作,共同出资建设管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直接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打造“生产、配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逐步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来降低物流成本,并增加农业产业收益。

猜你喜欢

物流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