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急诊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分析
2021-12-28周中华
周中华
(辉县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辉县 453600)
外伤性脾破裂是由挤压、冲击、锐器等多种因素 引起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出血、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随病情恶化,患者会因出血过多、循环衰竭而发生致命危险[1]。外伤性脾破裂的首选方式是手术治疗,而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微创腔镜技术,因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中舒适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切除脾脏的疾病治疗中[2]。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将导管在X线透视下插入脾动脉主干,再用小体积的吸收性海绵进行栓塞,阻断患者脾动脉的血流,常用于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中[3]。但目前临床中针对上述两种手术方法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效果尚无统一定论。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上述两种方案在急诊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采用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6~58(34.75±3.47)岁;AAST脾损伤分级:Ⅰ级3例、Ⅱ级18例、Ⅲ级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5~57(35.12±3.45)岁;AAST脾损伤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AAST脾损伤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外科学(第9版)》[4]中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标准;(2)无脾脏手术史;(3)受伤时间<24h。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2)合并心、肝、肾疾病的患者;(3)病理性脾破裂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1.3.1 观察组 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患者经局部麻醉后,采用经皮穿刺(Seldinger)技术将4F~5F眼镜蛇(Cobra)导管经右股动脉插入脾动脉主干,脾动脉造影诊断脾破裂的损伤部位和范围,医生观察患者脾出血情况,并将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混合注入出血脾动脉内,重复脾动脉造影观察止血情况、仍有出血者进行二次栓塞,直至血流征象消失。手术完成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加压包扎12h,术后保持绝对卧床24~72h,24h后可进食流质食物,医生静脉常规注射广谱抗生素消炎。
1.3.2 对照组 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进行手术,4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患者取头高脚底仰卧位,左侧身体抬高30°,于患者左腋前平脐水平处、剑突下偏左侧插入5mm戳卡,患者锁骨中线肋下3cm处置入一次性戳卡。将患者腹腔内游离积血吸净,回收自体血。切除脾胃韧带,将脾动脉外露并夹闭脾动脉,脾周韧带用超声刀联合Ligasure处理,脾蒂用Ligasure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切除脾脏并装入标本袋内。适量温盐水冲洗患者腹腔,观察患者脾窝处出血情况,处理患者盆腔积血、积液,引流管常规放置于患者脾床处。观察患者排气后可进食流质食物,严格监测患者术后生命指征,经检查后患者腹腔引流液量少、无胰漏,腹腔无积液即可拔出引流管。
1.4 临床观察指标(1)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2)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腹腔积液、血栓形成、感染等。(3)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4周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经肝素抗凝处理后,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EasyCell 204M1)测定患者CD4+、CD8+的T淋巴细胞水平,计算CD4+/CD8+比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n观察组对照组3030 t P手术时间(min)116.54±16.76159.32±27.727.234<0.01术中出血量(ml)227.21±21.851053.42±258.5717.439<0.01住院时间(d)7.76±2.429.46±3.572.1590.03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术后2周、术后4周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比较 术后2周、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比较(±s)
表3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比较(±s)
n t P观察组对照组30309.5342.669<0.0010.012 t P术后2周1.26±0.421.02±0.332.4610.017术后4周1.89±0.511.23±0.425.472<0.01
3 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常采用缝合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及腹腔镜脾切除术等方法治疗,其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因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腹壁疤痕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切除脾脏的疾病中。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的诊断与治疗方式,可保留患者部分脾脏功能[5]。但由于患者脾破裂程度不同,在实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与腹腔镜脾切除术相比,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在于,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简单,脾动脉造影可快速明确患者出血部位,对出血部位进行栓塞,手术时间较短;而精准快速阻塞出血点可阻断脾脏血供,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创伤性较小,未对腹腔内脏器组织造成损伤,更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6]。而腹腔镜脾切除术因脾脏血供丰富,解剖关系复杂,对手术要求较高,故手术时间较长,医生术中解剖不清晰或止血不彻底,会增加术中出血量;此外脾脏切除对机内造成较大的创伤,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延长住院时间[7]。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安全性高于腹腔镜脾切除术,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会增加细菌进入脾组织的机会,患者容易发生术后感染,此外脾脏切除会引起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破坏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导致血小板水平降低,而脾脏切除短期内,血小板会迅速升高,并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静脉血栓[8]。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保留患者脾脏组织,而脾组织可发挥机体免疫作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而精准的出血点栓塞,可降低机体内短期内血小板聚集风险,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9]。
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可随血液循环中进入全身组织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4周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较腹腔镜脾切除术比较,更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在于,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保留了患者脾脏,可过滤血液中的病菌、抗原、异物等杂质,而脾脏可生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为人体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而腹腔镜脾切除术因切除患者脾脏,对机体造成了较大的损伤,因此影响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功能;两种手术方案治疗急诊外伤性脾破裂均有良好的效果,但临床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来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选择性脾破裂栓塞术与腹腔镜脾切除术相比,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