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2021-12-27王迟梅朱丽叶
王迟梅 朱丽叶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明确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时代意义,弄清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探寻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既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境界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2-0147-04
基金項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后疫情时代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学生管理模式探索及实践研究”(GJB142118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这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医学人文素养由医学知识、仪表、行为、技能、智慧、品德等素养构成,其中品德素养最为重要,是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1]。医学院校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生力军”。涵育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医学伦理意识是新时代医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的必要品格。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一、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育医学生的医德
每个领域都有对其所属职业相应的品德要求,医德也是职业道德的一类,是指从事医药、医学、医护等医疗相关职业领域的从事者和从业者所必须遵守的品德规范和品格要求。古今中外对于医生的医德界定和构成要素各有不同,无论是中国古代医者所提出的“医者仁心”、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医者父母心”,还是西方医学界所提的南丁格尔誓言,其本质属性都是一样的,即医者应当具有仁慈博爱之心。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是提升“现实的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质,使医者在古今中外的哲思研讨中品悟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在社会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的人文视野下培育对于社会的关切,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2.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源自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指的广义的人,具有类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族群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某一职业领域中个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人不仅要在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技术操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在思想品德、哲学思维、生命伦理、人文关怀、精神境界等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充分的提升。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课业负担相较于其他非医学专业更重,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实操技能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精细性。在这种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压力和技能操作压力下,医学生很难抽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在全面发展层面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对于未来医学生走向医生的工作岗位后在医患关系的处理方面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因此,要通过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人文素养培育,锻炼医学生细致的听取能力、正确的表达能力、科学的沟通能力、强大的接纳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从而使医学生在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有利于塑造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兼具医学知识与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导向[2]。医学人文精神内涵虽然丰富,但是价值指向性却很明确,就是以人为本的、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有理想信念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需要以人文教育为依托[3],通过有针对性的、有体系性的、有方法性的人文素养的系统性教育来生成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梳理讲解古今中外的医德观念及其相关医者榜样故事,结合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医学生树立“医者仁心”和“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念;通过梳理本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艰难发展历程,结合当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涌现出的医护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学习的获得感。学校要通过一堂堂具有针对性与体系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以及一次次人文素养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感知和生成医学人文精神,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这种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
1.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语言是思维活动由抽象到具体的直接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介体。学会运用生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思考结果是一种重要的个体能力。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关系其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实际的医务工作者后能否有效地处理医患关系。从现实发生在不同区域的医务场所的医患矛盾和医患事故来看,大多数医患矛盾以及由医患矛盾所引发的医患事故发生的原因,基本都源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导致了信息误差,也使得患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因此,在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当今社会的医务实践中显得尤其重要。
2.培育医学生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一种精神品质。通过培育人文素养提高医学生的奉献精神,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医务工作者的现实要求,也是在校医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飞速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存在相伴而生的各类疾病和各类型病菌也在不断进化,医生与疾病是天然的矛盾统一体。当人类社会被一种新型病毒或者疾病所攻击进而给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时,医务工作者应该主动站出来,研究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或者医疗方法。奉献精神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如此,在将来的职业选择中,奉献精神也有助于医学生主动选择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岗位和地区去工作。
3.培育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
生命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培育医学生以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意识是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社会文明已经步入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法治文明社会,但是这是从社会法律机制和政治制度的政治学层面对于“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制度性保障。对于醫学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对人文的呼唤和涵育是每位医学生必须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三、新时代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
1.构建完备的医学院校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培育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前提和重要支撑。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不是医学生自发形成和推动的,是需要通过系统的人文素养课程的教育以提升的。构建完备的医学院校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需要领导层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详细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的实施纲领、具体推行计划以及相关保障机制,抽调专项人文课程开发资金,从校内和校外组织一批人文素养课程的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系统性的、针对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安排相关部门对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进行督导,推动人文素养课程得到真正落实。此外,要推动构建线上与线下的人文素养培育的“双线”模式。线上课程除了将本校人文素养课程制作成微课、慕课等形式上传至平台以外,还可引入其他高校的优质人文素养课程。线上学习应当设置时长的最低限度,并将相关考核结果纳入整个学分系统中。
2.营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相关课程的体系性支撑,更需要一个有效发挥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作用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单单指专门开设的人文素养相关课程教学的环境,也包括在医学专业的理论课和医学技术的专业实操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要素的氛围。要将人文素养课程与专业性的医学理论及实操课程结合起来,使得医学专业课程和针对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同向同行。一是学校要针对人文素养课程建立督导机制,使医学生对非专业课程重视起来,树立医学生大格局的课程文化观念,扭转大学生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心态。二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和医学实操课程及医学实验活动中有意识地向大学生传递生命伦理意识和奉献精神意识。
3.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培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医学生把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运用于实践中,并且在人文素养知识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再次认识人文素养重要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是有计划地开展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医学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自觉运用人文知识,释放对医疗咨询者或者患者的人文关怀。二是组织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到红色医学博物馆和红色医疗历史展览馆进行参观访问,使学生在红色医学的历史感悟中体会奉献精神的难能可贵。三是动员医学院校大学生主动到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参与定期帮扶工作,培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生树立远大的医学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自己的专业所学和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实际需要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道远,林泽茂.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3(5).
[2]于奇,吴炳义,郭晓宇,等.山东省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5).
[3]王婧.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作用[J].教育观察,2021,10(29).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