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21-12-27龙恒位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龙恒位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并学会对史料进行甄选与辨析,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099—03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基本细胞。在历史学习中,搜集并占有一定数量的可信度高且真实有效的史料,有助于人们走进历史细节,并从中梳理历史脉络,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从某种程度而言,没有具体真实的史料,所谓的历史研究与探索也就无从谈起。史料实证,是指“运用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对相关史料进行挖掘与整合、甄别与辨析”[1],通过对史料的取舍达到还原历史真实,揭示历史本质的目的。由此看来,史料实证也是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合理再现的研究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便是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素养作为高中生应具备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历史与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也是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2]。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现状

1.固守教材而远离生活

当前,学生缺乏足够的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容易固守于教材已有的史料与观点。事实上,史料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教材插图、历史学著作、古迹等,是人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并建构历史的重要材料,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或视频。这种固守教材而不注重对生活拓展的史料观念,对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要求不高,而且容易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简单化,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知及历史规律的把握。

2.重视权威而质疑较少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理所当然地将教师的观点视为“权威”,对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完全接受,不加考证与辨析,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质疑辨难的勇气。事实上,教师并非专业领域的史学家,他们根据教学设计意图所搜集并呈现的史料仅仅是为学生探索历史提供某个角度,其观点未必完全客观准确,需要学生对其合理质疑,并在质疑中探究发现。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既定的历史结论极少怀疑,他们鼓励学生理解史料意图,却很少有人反过来从史论角度来质疑权威观念。

3.强调应试而实践不足

受教学观念、应试压力等因素的制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浓厚,教师围绕高考展开教研,探究其命题方向、出题规律、解题技巧等,而学生则是以练习为主,根据应试的要求来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很少有根据历史主题探究而展开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学生没有养成有效借助古代文献、深入历史古迹、融合乡土资源来学习历史的习惯,其史料实证素养也就相对不足。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1.自主搜集史料,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多是直接呈现史料,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尽管这种史料运用方法能够最大程度扩大课堂容量,却省略了学生对史料的直接获得与深入理解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浮于表面。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主导的史料运用,学生往往对历史现象及历史本质的解读过于同质化[3],不利于正确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使学生在搜集与梳理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辨伪存真。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掌握运用史料进行考证的相关方法,从而有利于自身史料实证意识的增强。比如,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教师将“祖国统一大业”与“民族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依据问题展开探究:自主搜集史料,探讨“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结合相关史料,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民族关系、法律等角度对台湾问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在具体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并整理史料,小组内分工探究:查阅资料,援引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台湾的记载;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关于“九二共识”的文献资料,探讨两岸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向;搜集现代人的“乡愁记忆”,结合“乡土情结”来思考国家统一的必然性;搜集“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图片,说说该文化活动背后的民族关系;调查周围是否有参与“两岸三通”的相关人物,对他们进行访谈,从中探讨国家统一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2.联系实际调查,培养史料实证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实际调查、参观博物馆、走进古迹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精神,并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调查,培养史料实证精神,将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全面思考与多维探究。近年来,高中历史命题较为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试题中对大量史料的引用,就是运用史料教学的范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考查走进、调查、探究古迹,将真实而新鲜的素材引入历史课堂,使史料与史论相统一,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全面解读史料,是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途径。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并搜集关于太平天国的资料,从歌谣、传说、古籍等角度思考并理解太平天国与清王朝、西方列强的关系。实地调查,將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金田起义”的浮雕拍摄成图,在小组内分享交流,阅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思考:“金田起义”浮雕图片足以证明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可是在长妈妈的口中,太平军即所谓的“长毛”却又是违背文明且灭绝人性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场农民起义运动?

3.质疑权威观点,发展史料辨析思维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面对历史问题,多讲证据,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科学辨析,循情入理,把握历史动态。”其中所谓的“证据”,便是可信度较高、类型多样的史料。通常,学生面对立场不同、观点相左的多种史料,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对史料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分析与探究,才能去粗取精,把握历史本质。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呈现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列举近现代历史学家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观点,设问启思:1.曾国藩为什么称太平军为“匪”“贼”?他以孔孟礼教为号召,要求广大读书人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太平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太平天国运动被以曾国藩为首的清兵成功扑灭,这说明了什么?2.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如教材所述,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将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天国政权无论是从政治、军事方面,还是从外交方面来看都是历史的倒退,请你结合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当学生质疑权威观点时,他能够站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历史现象,对既有的史料进行批判性理解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其史料辨析思维得以发展与提高。

4.有效课堂提问,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从史料走向史论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建立探究主题与史料之间的关系,对史料的理解浮于浅表,如果教师能够以问题为支架,通过富有梯度、层次、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来启发学生在丰富浩瀚的史料中积极“探秘”,从而深入把握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比如,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中,教师引用《孔雀东南飞》的诗句描述:(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请根据材料描述判断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生产产品、流通方式是什么?从“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学生从中理解汉代家庭手工业的经营特点及成就,明确家庭手工业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剩余的才会拿到市场上去售出。当学生能够结合史料来探究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归史料:你能否举出几个史例,用以说明当时我国的官营手工业或私营手工业技术发达的程度?当然,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思辨性、导向性、针对性,即在历史知识梳理的基础上,有体现学生的“解读”史料的功底,以问题来调动学生探索史料,以问题来启发学生解读史料,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历史课堂正在从知识的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已知性走向未知性,而影响这一变化的根本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联系实际调查、大胆质疑权威、有效参与师生交流,以促进其对历史的深度探究,进而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倩雪.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9(11):160-161.

[2]范华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01):64-65.

[3]徐永琴,何成剛.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02):45-51.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