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真学课堂,让初中生物教学更精彩

2021-12-27潘亮亮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8期
关键词:真学酵母菌生物

潘亮亮

“真学课堂”顾名思义是指“真正学习的课堂”,然而,在以往的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多采用“师讲生听”的教育形式,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割裂,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生物知识,很难自主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也很难直接为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教师了解教学的效果。所以,为了打造真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知识,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生物课程的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强化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参与感,以便学生在自主预习、自主探索和自主讨论中,走进生物的世界,逐步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一、巧借现代资源,实现真正自学

课前预习环节是一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环节,通过预习的过程,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从而带着自己的思考,更快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在之前的生物课程中,学生能够依靠的预习资源较为简单,只有教材等抽象性较强的文字材料,以至于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差,学生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预习之中。而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预习视频,丰富学生的预习途径,以便学生在观看动态、灵动的视频中,真正地实现自学,提高预习的品质。

例如,在《植物体的组成》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资源,为学生制作预习的视频,让学生在灵动资源的支持下,真正地完成预习的活动,促进真学課堂的构建。透过对教材的解读,我们能够明确“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植物体各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随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各个知识的出现次序,并结合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长,对预习视频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预习需求。在预习视频制作好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浏览视频、翻阅课本中,迅速地理解植物体各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这样,在正式开展课堂教育活动时,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真正建构。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灵动、便捷的预习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预习动力,化解学生预习中的难点,从而在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中,让学生实现对生物知识的自学。

二、做好趣味导入,真正点燃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参与一切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而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印象。一般来说,当导入的形式相对有趣时,学生也会自觉将目光放在新课上,真正地投入精力,完成对新课内容的探索。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依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定趣味性的导入形式,充分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活力,以便学生在主动走进生物课堂中,真正地提高学习的欲望,有效地掌握生物知识。

比如,在《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打破常规,以趣味性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导入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现象,如向日葵向光生长的现象、触碰含羞草后叶片合拢的现象、秋天树叶掉落的现象,并向学生阐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每时每刻都与周边的环境进行着信息的互换,生物体也会基于对环境的感知,做出相应的反应,那么作为众多生物中的一种,我们是否会与外界的环境进行感应呢?如果会的话,我们会做出哪些反应呢?”促使学生从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现象出发,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情况产生好奇心。在学生做出简单的猜测后,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主要方式,并依次为学生进行举例,如受到阳光刺激时眯眼,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等。紧接着,教师为学生进行引导“神经调节是人体的主要调节形式,那么神经调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以便伴随学生的疑问,顺势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相较于教师的口述,学生对形象化的图片、生活现象等,具有更高的兴趣,当教师借助直观图片等进行导入设计时,能够让学生迅速地将目光放在新课上,并进行新课生物知识的深度学习。

三、设定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相较于教师为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渗透,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更能让学生完成对生物知识的“真学”,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掌握隐藏在问题之下的生物知识。对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当提高对问题的重视,主动地根据生物教材上的内容,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问题,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此外,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判断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质量,以便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补足,帮助学生健全生物知识体系。

例如,在《鸟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贯穿在课堂之中,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以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真正掌握“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鸟类的主要特征”等知识。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提出“鱼儿能够在水中生活,与它们的形态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小鸟能够在天空中飞翔,是否也与它们的形态结构有关呢?”“小鸟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等问题,让学生对鸟类的形态结构产生好奇心,并形成“鸟类拥有可适应飞行的形态结构”的意识。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以及家鸡的图片,并设计“视频中展示了几种鸟的飞行姿态呢?”“家鸡羽毛的特点是什么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对鸟类的外形和家鸡羽毛的特点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也可以设计“是否拥有翅膀就可以飞翔了呢?”的问题,以便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中,逐步了解鸟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问题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以便学生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掌握其中的生物知识,完成对生物知识的建构。

四、打造小组活动,促进深入讨论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因此,在为学生呈现相同的生物知识时,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当教师为学生提出相同的学习任务时,学生思考任务的角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不为学生创建交流的机会,势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无法让学生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生物知识。对此,在生物课堂上,当为学生设定了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小组,促使学生在交换彼此的想法中,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探讨,从而真正地掌握生物知识。

比如,在《地面上的动物》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小组交流的活动,引发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北极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为学生布置“查找与北极熊有关的资料”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收集,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资料库。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座位的远近,为学生搭建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如有的学生在小组中讲述了北极熊的形态结构,有的学生在小组中介绍了北极熊的生活方式等,促使学生基于同伴的介绍,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北极熊。随后,教师再为学生提出“北极熊是如何在北极地区生存下来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進行深入探讨,以便学生在集体的智慧中,深入认识北极熊的主要特征。

教师为学生创建小组交流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拥有碰撞彼此思维的机会,以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路,全面把握生物知识,从而真正地达到“真学”的效果。

五、展开生物实验,强化实践体验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的教育特色,透过生物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感知,也能够体验生物学家探究的经过,强化自身的生物素养。所以,为了让学生基于亲身体验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探索,促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内涵,教师有必要提高生物实验在生物课堂上的比重,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的机会。但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辅助,从而加快进行实验操作的进度。

以《单细胞的生物体》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酵母菌的结构,以及酵母菌在有氧、无氧的状态下都能活的特点,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两份酵母菌培养液,其中一份将口封紧,另一份敞口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显微镜观察能力等进行分析,再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和显微镜观察能力。之后,教师将两份酵母菌分发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观察活动。在学生观察之余,教师也可以设计“酵母菌有怎样的结构呢?”“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酵母菌是否都能活呢?”等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交流,以便学生真正地依靠合作的方式,增强对酵母菌结构的认识,并了解到酵母菌在有氧、无氧的状态下都能活的特点。

教师结合生物课程的教育需求,为学生创建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感知和探索,以便学生在完成实验中,有效理解生物知识。

总而言之,要想建构“真学”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所以,在之后的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优化教育方式,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自学活动、探究活动,并打造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以便学生在自主分析生物知识中,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低耗”,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生物知识,发展生物素养。

猜你喜欢

真学酵母菌生物
聚焦“真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牛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碳源代谢分析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酵母菌感染,怎样才能不误诊?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