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C4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12-27聂兴
聂 兴
(锦州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辽宁 锦州1210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较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患者多伴随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且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继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研究显示,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主要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内膜纤维增生、动脉中层钙化等所致的管腔狭窄,其病变类型包括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四肢及颈部大血管病变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命健康[2]。目前随着对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是在糖脂代谢紊乱的基础上与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相关,其中对细胞因子改变的研究最多[3]。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家族蛋白4(Adenosine triphosphate binds to the transport family protein 4,ABCC4)属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其在临床上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相关,但关于其与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少,仅有Marumo等[4]在2015年的1项研究中认为可能与T2DM相关。基于上述背景,在本文研究中探讨ABCC4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上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216例,按照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135例、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81例,另外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单纯T2DM组男68例,女67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3.20±5.46)岁,BMI 23.46-25.75 kg/m2,平均BMI(24.15±1.00)kg/m2;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男41例,女40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2.19±5.33)岁,BMI 23.01-25.50 kg/m2,平均BMI(24.00±1.09)kg/m2;健康对照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86±5.19)岁,BMI 23.24-25.99 kg/m2,平均BMI(24.68±1.13)kg/m2;3组在一般资料中均衡可比(P>0.05)。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T2DM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5]中关于T2DM的诊断标准,且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经临床、心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合并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四肢及颈部大血管病变等。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史,无血管病变史,身体健康。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近期有手术外伤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沟通障碍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空腹血糖、血脂、CHE、Lp(a)水平检测 采集3组研究对象入组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71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公司)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水平。
1.2.23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家族蛋白4(Adenosine triphosphate binds to the transport family protein 4,ABCC4)表达量测定 采集3组研究对象入组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将采集到的标本10 000×g离心处理10 min,对上清液进行提取后,BCA进行蛋白定量检测,在2×SDS凝胶缓冲液中加入50 μg蛋白,在100℃环境中加热5 min有助于蛋白发生变性。凝胶电泳完、转膜,取膜,4℃环境下在5%脱脂牛奶中固定、封闭处理时间为1 h,将一抗使用0.05%-0.1% TBST给予稀释(ABCC4一抗为1∶1 000),4℃孵育过夜保存,之后使用0.05%-0.1% TBST洗膜3次,每次为5 min,二抗被0.05%-0.1% TBST稀释(1∶10 000),摇动孵育时间为 1 h,再次采用TBST连续洗膜3次,处理时间为5 min。DAB显色,定量分析蛋白表达情况,以GAPDH为内参。
1.2.3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osphatase catalyzes the subunits,G6PC)、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yltransferase 2,DGAT2)表达量测定 G6PC、DGAT2表达量测定方法同1.2.2。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血脂、CHE、Lp(a)水平对比
如表1所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T2DM组、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血糖、血脂均较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T2DM组、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CHE降低,Lp(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T2DM组相比,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CHE降低,Lp(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血脂、CHE、Lp(a)水平对比
2.2 3组研究对象ABCC4表达对比
如表2所示,健康对照组、单纯T2DM组ABCC4表达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单纯T2DM组相比,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ABCC4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研究对象ABCC4表达量对比
2.3 ABCC4与CHE、Lp(a)相关性分析
ABCC4与CHE负相关(r=-0.324,P=0.003);ABCC4与(Lp(a))正相关(r=0.319,P=0.004)。
2.4 3组研究对象G6PC、DGAT2表达量对比
如表3所示,健康对照组、单纯T2DM组G6PC、DGAT2表达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单纯T2DM组相比,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G6PC表达量降低,DGAT2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研究对象G6PC、DGAT2表达量对比
2.5 ABCC4与G6PC、DGAT2的相关性分析
ABCC4与G6PC负相关(r=-0.349,P=0.001);ABCC4与DGAT2正相关(r=0.324,P=0.003)。
3 讨论
当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后可使动脉产生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多数患者残疾或者死亡[6-7]。目前关于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ABCCs属于一类跨膜转运蛋白,生理条件下,在各种组织器官中表达,研究认为,其除了具有药物外排作用外,还对恶性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防护作用,且每个成员均有自身独特的生理功能和底物特异性[8-9]。ABCC4属于ABCCs家族成员,是转录编码此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研究显示[10-12],ABCC4可识别和转运与谷胱甘肽偶合的底物,目前已经证实其与恶性肿瘤细胞耐药相关。谷文莎等[13]认为其同家族成员MRP8/14与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相关,在本文中推测ABCC4可能与T2DM伴大血管病变有关,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其在T2DM中表达未见升高和降低,但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中表达升高,此结果提示ABCC4可能参与T2DM患者继发大血管病变过程。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参与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机制,发现ABCC4与CHE、G6PC负相关,与(Lp(a))、DGAT2正相关。其中CHE属于催化酰基胆碱水解酶,在人体中以同工酶的形式存在,其在T2DM中降低,这与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相关[14-15]。Lp(a)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可独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在T2DM患者中表达升高,尤其是在T2DM有并发症患者中表达更高[16]。G6PC属于6-磷酸葡萄糖酶催化亚基,其在机体内可经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磷酸、葡萄糖,维持机体内血糖水平,是调节机体糖代谢平衡的关键酶[17]。另外DGAT2被称为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其在细胞内质网、脂滴中存在,可促进酰基辅酶与甘油二酯结合,完成甘油三脂的合成,其与T2DM患者机体糖脂代谢紊乱相关[18]。基于以上推测,ABCC4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发挥作用途径可能与调控糖脂代谢的关键酶相关。
本研究首次分析ABCC4与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推测其作用机制,认为两者相关,但检索国内外研究并未有研究分析ABCC4与T2DM伴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且本次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在数据统计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上述结果还需后续研究大样本、多中心的分析,并验证本研究所推测的作用机制,以期望为临床上此病的诊治提供新方向。
综上所述,ABCC4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且与CHE、G6PC负相关,与(Lp(a))、DGAT2正相关,推测其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发挥作用途径可能与调控糖脂代谢的关键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