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21-12-27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曹雪梅窦亚芹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曹雪梅 窦亚芹
一、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科普信息化平台——“科普中国”撰写的词条描述,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1]。应用到高等院校领域,人工智能既是各门课程教学的新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手段,改变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 促进了新型教育形态的形成[2]。随着人工智能涉足会计领域,传统的财务会计岗位受到冲击,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清华大学撤消了会计专业本科招生;安徽大学取消财务管理、税收学等12个本科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会计硕士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些新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升级转型等问题的热议。本文从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几方面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二、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会计将随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进入新时代[3]。人工智能带给会计行业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的财务机器人上。2016年3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宣布,与Kira Systems联手,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和审计等工作领域,主要工作是帮助一线会计师快速“阅读”数千份复杂文件,从复杂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协助工作人员做出更好的分析。随后,普华永道、安永以及毕马威也不甘落后地将人工智能引入自身业务领域。金蝶作为国内智能财务实施落地的领先实践者,在智能技术与财务应用场景融合方面做出行业领先的探索与实践。
人工智能时代给会计行业带来的远不只是一些软件、系统以及处理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思想观念和创新思维的革命。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工智能将强化未来会计的分析、预测与决策职能;智能技术与财务场景的融合与创新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从电算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
三、人工智能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转型升级
当今时代,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我国各高校迫切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人工智能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影响,不仅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推动着高校办学环境的转型升级,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促使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4]。人工智能时代,伴随着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大幅减少,企业管理层必将对财会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预算管理方面,过去是财务预算,现在是全面预算;在内控管理方面,过去是财务监督,现在是内控管理体系;财务管理过去侧重于管钱管物,现在要求业财融合,单纯的财务管理变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由此,企业未来的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将更多的转换成经营预测和经营分析。以前是部门各司其职,未来是财务主导,各部门配合。
伴随着会计与数据科学的融合,会计行业中广泛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的领域将是财会人员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岗位大都涉及了管理会计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领域,但是我国以往的财会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科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大多追求单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2020年8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高校未来新增的学科门类中将会出现许多交叉学科,这种规划吸收借鉴了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CIP-2000)设置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这值得我国高校高层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加快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是国家治理、应对国际复杂形势的需要,必将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
(二)人工智能重新定位了高校财会专业教师的岗位角色
如同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会计从业人员一样,人工智能也不会替代教师角色,而是赋予教师们更多的潜力,尤其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使命。未来高校教师的某些工作如学习资源的整合、作业和试卷的批改、学习过程的记录、学生考情的分析甚至部分知识的传递的确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然而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只能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高校教师独具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师生共情能力及感染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教育绝非仅仅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对学生灵魂层面的教育,所以现在我国教育部大力提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中。在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对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和人工智能涉及的伦理道德的培养,需要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所学科学知识背后的使命与价值。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上,则是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公民责任教育、伦理教育、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这时教师扮演的角色便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
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让我们了解到①会计大有作为,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而且还要大力发展;②会计要更好发展,必须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提升会计服务的标准和能级;③提高发展能级和竞争能力是会计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重新明确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许多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措施不配套。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整个会计行业是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智能会计是会计转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5]。对会计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能接管数据处理、开支明细、生成报表这些工作,但在合适的“语境”下解释这些数据,仍然需要人工处理,也就是说,今后企业的会计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对财务人员而言,未来的转型升级就是成为企业的管理型财务专家、风险控制专家和信息系统实施顾问专家。管理型财务专家的职责包括财务报告分析、公司理财、绩效管理、成本管理、企业规划、预算与预测等管理工作;风险控制专家的职责涉及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而信息系统实施顾问专家的职责是负责监督信息系统相关流程的正常运行,为系统的测试、运行和持续改进承担责任。
高校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动态,探索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财务会计人才市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分析能力、掌握财务核算技能、擅长进行财务分析与决策、懂得企业经营业务的综合型应用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才会熟练运用各类自动化财务信息处理工具,具有沟通谈判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兼具会计职业道德和企业价值使命感。因此,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行业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重新定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设交叉学科门类、加强专业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人机协同系统的出现,企业对复合型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需要在熟悉财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企业管理、法律、税务、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线审计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在未来会计人员的群体中,将可能出现诸如智能财务咨询师、财务数字化员工管理员、财务流程管理员、财经知识工程师、财务大数据分析师等一系列新的工作角色。长远来看,高校未来的学科布局与当前相比一定会产生重大变革。
在产业科技背景下,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数分布在交叉学科领域。因此,加快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规划更加适应新科技趋势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撑。2020年清华大学取消了本科会计专业的招生,而增设了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这实际上也给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对于会计专业的建设,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站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视角来部署一流会计专业建设,同时按照交叉、复合、创新的培养思路,“价值理念+人文素养+专业功底+数字能力”的要求来布局未来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专业大框架下,会计专业可分设两个方向即智能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向,如图1所示。
(三)调整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材体系
1.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桥梁,各高校要以新形势、新时代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导向,依据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加快推进高校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创新核心专业课程建设,重构和改造会计学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多层次实践教学,建设独特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全面综合素质课程板块、通用技能课程板块和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涵盖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开设传统的有关财务、会计、审计、税务和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管理和分析、智能化时代技术等相关课程。可根据需要在原来通识课程体系中加入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如开设《人工智能概论》、《程序设计及实践(Python)》等课程,加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可增设《会计大数据基础》、《会计信息化》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可增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会计大数据》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可增设《区块链与财会审计》、《数据可视化》、《模式识别与风险管理》、《IT审计》等课程;还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开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AIS分析与设计》、《财务共享》、《RPA财务与审计机器人开发》、《管理会计大数据实训》等课程设计。
2.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当前我国某些高校会计教育内容与实务脱节,不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社会发展最新成果。
在人工智能这个大环境下,企业被倒逼进行财务转型,高校的课程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地反映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教学内容中加强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内容,引入适当的案例,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教学手段应理论实务相互交叉,线上线下相结合,改变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借助“大智移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使高校教学向立体化、可视化,实务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可及时沟通、随时联通无限。
3.编写和出版与大数据相关的新型教材
各高校应组建专门的学术团队,编写与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相一致的优质立体化教材,并引导教师编写实验类教材、教学案例和习题集。对列入教育改革创新系列的教材编写,要体现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配套性和立体化。引领性就是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按照互联网思维对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充分体现时代性、前瞻性、融合性和跨界性;创新性就是要颠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及编排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思路,以提升能力为目标,整合、重构、纳新和立异;示范性就是对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有示范作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可以惠及众多不具备教材开发能力的高校;配套性就是将主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教学案例、习题、参考书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一并出版或提供;立体化就是线上线下混合、理论与实务融合,教与学兼顾、平面文字与可视媒介相结合。
(四)建立高校与企业人工智能教育合作共建机制
实践证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工智能带来行业变革的紧迫形势下,高校与企业二者要取长补短、全方位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的财会人才培养平台。
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具有人工智能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企业导师和产业教授,利用其丰富的大数据知识和人工智能实践经验,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参与高校新一轮的学科建设,帮助高校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平台,为高校学生引进优质的人工智能实践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校际之间的合作,共建校外“人工智能+会计专业”实习基地,鼓励高校和企业探索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用和产权共享的合作模式,形成企业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工智能教育合作共建机制。
(五)各高校财会专业应尽快建设一支具有人工智能知识素养的师资队伍
2018年,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中指出,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给高校教师带来危机,也带来转机。即使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也不要害怕被所谓的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学习便利性,始终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除扎实自己财会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拥有跨领域复合知识、全局观的人才。当前,各高校财会专业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又不能在短时期内大量引进既懂大数据又懂会计业务的高端人才。因此,未来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人工智能教育素养,通过MOOC、爱课程等教育资源平台以及开放的图书馆资源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尽快补足自身的知识短板,加强自我业务水平的提升。高校也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师资教育培训,提供经费让教师参加各类相关学术会议和讲座,尽快建成一支优秀的“人工智能+会计”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会计教育与科研,加快培育出一流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