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

2021-12-27杨照坤张馨文黄光融唐陆明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杨照坤,周 慧,张馨文,黄光融,刘 铭,唐陆明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后勤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3)

1 高校后勤管理与运行的发展现状

中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经历了近40年的探索与发展,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供给制、福利制、到甲方与乙方等模式,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促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正式吹响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号角;2000年12月在武汉和2001年12月在西安分别召开了第二、第三次关于进一步推动加快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步伐的会议,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形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本质上实现了阶段性进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高校后勤服务由计划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引进校外社会优质服务企业实体,实现了学校后勤基础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

2 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1)高校领导层的思想意识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存在思想认识的困境,顾虑较多。一些高校管理者对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后勤部门只是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而已,对后勤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只认识到高校后勤“三服务”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后勤“三育人”的重要作用,因而导致后勤社会化改革多流于形式,或是基于政府的要求而为,没有实质性的根本措施。一些高校虽然按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只是挂在墙上或锁在柜子里,形同虚设。

2)学校与后勤资产产权不明晰。一些高校虽然有后勤实体,但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质,实行的是模拟企业化运作方式。由于后勤资产产权不明晰,虽然有部分后勤实体实施完成了工商注册,但由于注册的资本仍然是学校的国有资产,学校与后勤没有完全剥离,后勤实体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公司企业管理制度独立自主经营核算和经营发展,学校与后勤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勤依旧受制于学校。这种法律地位不明确的状况,也牵制了高校后勤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3)高校后勤对社会资源缺乏科学规范的引入机制,缺乏创新意识和大胆改革的精神。后勤资源配置和管理依然存在着“大锅饭”现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没有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勤实体往往还要承担着学校的政治任务,阻碍了高校后勤对社会资源引进的健康发展。

4)没有把全员参与后勤管理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在传统后勤管理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的要求和任务,后勤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学校统一管理。与此同时,高校中大部分师生对后勤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对后勤管理工作的理解程度不高,认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只是后勤部门人员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给后勤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困难。因此高校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工作,提高校园全员后勤的文化氛围,广大师生要充分认识到全员参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校园后勤的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5)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速度较慢。高校对后勤认识的偏差,导致对后勤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后勤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薄弱,后勤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劳动生产率低,服务意识差。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缓慢,员工工作热情不高,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一些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存在一定的教学与保障、需求与服务滞后的矛盾,致使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后勤管理的有效性仍发挥得不充分。

3 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模式

高校管理有共性也有个性:高校之间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其后勤管理体制机制也就受到区域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地区差别与学校环境的具体情况不同,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选择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因校而异,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要走出去,引进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切实可行、适应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始终坚持后勤姓“教”的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后勤工作“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即“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学校科研服务、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践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达到改革的真正目的。

3.1 自主管理经营模式

学校自己管理经营后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进行后勤服务工作,一是可以把后勤富余人员充分利用起来,增加职工主人翁意识;二是可以锻炼后勤队伍,培养出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和全能管理人才;三是通过自主管理经营可以掌握运行资金、物价等信息,对平抑物价、招标等工作有指导参考作用;四是自主管理经营能更好地管控节约成本,责任心更强;五是在服务中师生的利益可最大化。但学校自主管理经营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受制于校方因素较多,较难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工作放不开手脚,不能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竞争机制。

要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动力之源在于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淡化身份,以岗择人;分类管理,绩效主导;定编定岗人尽其才;全员聘任,公开择优”原则的人事政策机制,改革薪金分配制度,实现“按岗定编,以岗定薪”的薪酬分配体系[1];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扬主人翁思想,建设节约型后勤,以优质工作服务于广大师生。

3.2 引进社会经营与自主经营管理相结合模式

高校后勤人员不够时,可采用向社会招标引入社会服务企业(简称外包企业)与自主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外包企业一是可以为学校解决人力、物力匮乏问题,并能在短时间内开展服务;二是外包企业比较专业,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师生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需要;三是两种模式并存,可形成校园市场有序的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机制,有利于服务工作的改进提高,师生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优质服务,有效将后勤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为你服务”的思想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3.3 整体向社会招聘的后勤服务模式

学校向社会整体招聘服务企业,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从此不再分心办后勤,集中精力办学和搞科研,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但社会服务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易找到高校校园这一特殊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操作不当,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利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4 不断创新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措施

以后勤社会化为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确保高校健康发展,后勤保障体系要不断地自我完善,结合高校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建立与高校自身发展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更好地保障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节约后勤资源、增强高校发展活力的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实行社会化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公司管理制度;无论选择什么样性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4.1 创建高校后勤特色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地位特殊,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底蕴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企业的整体水平提升至关重要。高校后勤企业要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创建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实现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特点可总结为“四化”的高校文化特点,即科学化、标准化、育人化、人性化。

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服务的质量水平,一是要强化管理,强化全员质量管理意识;二是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学规范的标准化、育人化、人性化管理规章制度;引进ISO质量认证体系,创建规范的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切实做到日常工作制度化、服务行为规范化,通过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后勤企业社会形象,增强高校社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校应重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生活能力,帮助他们阳光面对人生。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后勤工作,管理饮食,学会操作,学会鉴别,学会服务,学习饮食文化。学生在校园生活,受到环境美的熏陶,培养公共卫生意识,学会尊重劳动、爱护花木,毕业时在校园里种棵毕业树,把美化学校的愿望与行动永远留在母校。学生参与水电管理,可以增强节约意识;参与宿舍管理,有助于培养自律意识和包容心。因此,高校可在劳动中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把教书育人与劳动实际相结合,开创高校红色文化基因,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在不断丰富与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的同时,注重高校后勤自我发展,创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4.2 坚持服务、育人、保障为根本,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深入改革和创新。高校后勤企业要认识到高校后勤工作的特殊性,把“三服务”和“三育人”贯穿于工作实际,将服务性与公益性有机统一,按需有偿服务,掌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在服务中遵守职业规范和用语文明、行为文明的工作要求,用言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4.3 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后勤应建立起一套符合高校特点的长效绩效考核体系,以长期维持员工工作积极性。一线员工是后勤服务的最终执行者,在激励机制设计制定时,后勤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的管理自主权,激发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主动性,切实解决好一线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让收入与劳动付出和工作质量水平挂钩,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措施标准化,通过实行放权、考核、奖惩、监督等改革措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4.4 注重后勤队伍建设

后勤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员工队伍强大了,后勤的管理、服务、文化等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与健康发展。高校要加强学校后勤团队队伍整体建设,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强化全员培训,特别是服务一线的员工,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更应接受定期培训。根据学校后勤员工结构的实际情况,高校可通过寓教于乐、员工易于接受的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后勤团体的综合服务水平。

4.5 开放校园市场,培育好校园市场经济

高校后勤要有序开放校内市场,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引进社会资源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后勤姓“教”的原则和宗旨,同时保障引进企业合法合理的利益,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6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保证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高校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民主监督职能,搭建起校园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沟通顺畅,资源共享,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确保后勤实行现代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5 结 语

研究得出,高校应组建一支思想政治文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后勤实体干部队伍,带领责任强、业务水平高、能吃苦、服务意识强的职工队伍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共建校园后勤这一特殊市场,扩大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水平。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证明:各地区、各学校的后勤改革各有特色,怎样做要根据自己的校情而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对学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促进学校后勤提高职工服务水平,提高后勤的保障能力。

与此同时,后勤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身作则,敬业爱岗,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三服务三育人”的思想牢记在心,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广大师生服务,用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实现高校教育与后勤服务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