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思考

2021-12-27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高院校高职

李 萍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基建管理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3)

当前,我国正处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的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则是培育符合时代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我国制造业能走向世界,离不开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亟需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要求。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推进“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培养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类型教育的价值所在。“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1];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1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事物的蜕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发的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内部要素积极调整到一定阶段之后引发的质变。而内涵式发展便是基于量变引发质变的第二条理论,是通过对自身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的提升增强,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的过程[2]。

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始自20世纪90年代,其中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后来我国在教育发展的每个特定阶段,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都赋予了新的定义。直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新时代中国高职教育树立了“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自此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又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树立了新的要求,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立足于专业教学实际,把学生打造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另一方面,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育人过程坚持德技并修。立德树人是各类各级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职业教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决不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应针对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区别于普通高校、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推动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教材、教师、教法”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机制,办出职教特色[3]。

二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首先是人才教育机制要有与自身办学理念高度融合的特色,做到用教育资源投入的最小化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其次是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地方支柱性企业可与高水平职业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教育教学机制做到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校人才培育与企业人才需要的高度融合,让科研教学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资本最优化,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三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载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传播。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意识的高职院校,无一例外都具备一流的大学文化和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学术价值观、教育使命感和人才培育观念。高职院校在“双高”教育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塑造方面要善于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渠道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教师师科研热情,对内丰富多元办学主体,实现行业办学,对外提高开放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践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培育高素质人才,使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价值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人才需求也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特点。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经过国家的支持与鼓励,获得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得高职院校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校学生数量持续上升,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今,高职院校在“双高”标准的指引下,正朝着加强内涵化建设的目标迈进。而内涵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各个学院、部门、学科等方方面面的要素有着紧密联系,其目的就是进行整体系统化的推进升级,让学校内部由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标准管理模式,从而做到教学有方,教育有道,确保专业人才质量符合新时代行业岗位要求[4]。

二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社会企业,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价值。而内涵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教育理念内容,比如通过企业和学校双管育人的模式,引进企业权威专家到学校任职进行技能传授,再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教育实践,进一步拉近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5]。

三是当前高职专科学校数量已经达到了1 400多家,而未来我国的学生人群将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压力,而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只有求变求新,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突出教师水平、教材建设、培养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具有优势的专业,形成独特教学特点的差异化教育路线,才能够脱颖而出、赢得发展主动权。而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就是敢于自我革新的体现,能够从整体上祛除学校弊端,突出优势,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3.1 科学建设专业和专业群,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行业、区域优势以及办学基础,围绕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专业群建设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和互补,提高办学效益,还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有利于课程、师资、基地等资源随着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新专业孵化、旧专业资源的利用,减轻专业优胜劣汰的负面效应的冲击,从而整体上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专业和专业群设置要更加关注行业、产业和职业,而不仅仅是学科发展,专业群建设更要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形态相联系。要想培养适应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全面认识职业要求,并将其准确地反映到教学标准中去。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展现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职业兴趣,是否吻合社会行业相关岗位能力标准,关键在于办学定位与宗旨是否与社会实际需要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教育强国,质量兴校的角度出发,保留优势专业,精简裁撤落后专业,将教育资源集中在特色专业之上。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开展:

一是新专业的开设要提前做好与之对应社会行业的调研工作,要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职业发展前景、岗位能力素养、薪资上升空间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在专业开设中做好学生人数、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规划,从而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6]。

二是对于现有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改革,比如对于招生就业不理想的冷门专业,要妥善将学生进行分流到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专业学习。与本科院校存在巨大重合的专业,要主动避免同质化办学,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之路。以我校专业建设为例,近2年来,我校已经停止如水利水电工程这类就业不理想的专业招生,增设了如旅游专业、网络营销等与我省经济发展相关的热门专业。

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不能让学生在理论的象牙塔中学习,学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就业的针对性,比如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式”的学科专业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能够充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其课程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都在该企业提供的教育资源中进行,然后学生根据意愿,可以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自由选择它途[7]。这样既保证了学习的实用性,又为学生就业起到了托底作用。

3.2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教学,健全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学生最主要的校园学习模式,完善的教学体系具体包含以下3点:

一是课程安排要合理、有针对性。学校要根据专业学习年制的不同,规划好学习路线图。比如大一、大二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合理穿插一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而大三在社会企业的实习阶段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比重的平衡,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吸取知识,避免过多地返校,浪费宝贵的实习实践机会。

二是课程内容选择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要多方比对,严格筛选,优中选优,找到最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教材;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交流讨论会,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进行教学项目试验,再选择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明显价值效果的方法进行推广。

三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做到每门课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比如必修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涵养,选修课程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要适当鼓励学生自由选课,同时课程学习的方式要灵活,可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作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3.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要充分开展师德师风引导与培育工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形成个人魅力,让学生在其影响下自觉规范,自我提升;要用自己的翅膀托起学生的梦想,用正确的三观塑造他们的思想,用真善美的道德构建他们的品格,让他们在事业的天空中不断积聚知识,不断增进力量,飞得更高更远[8]。为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的教育培训与合理管理,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交心谈心活动,从教师队伍内部挖掘出先进代表,激发广大教师的看齐意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平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国庆节、教师节等重点节日开展相关宣传引导活动,营造争做作风优良、教学优异教师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二是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要会讲,更要会做。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还要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是教师要围绕内涵建设精神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教师要积极学习“双高”建设指导精神,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总要求,结合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对症下药,加强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后的全面思考总结,比如自我审视在教学中有哪些方式学生不认可,有哪些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黑板上操作、书本上模拟、教室里练习,不可能培养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师要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课堂搬到实际工作岗位,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

四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定位,营造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表达感想,敢于表达观念,自信交流互动,以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要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学校要在坚持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意愿灵活设置修业年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

五是学校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开展同类专业的教学交流活动,从中找出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开拓教学视野。学校同时还要积极提供各类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培训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专家的传授下,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理论水平,加深对“双高”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客观认识,从而有利于自身从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教学传播效果,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3.4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监督

一是将教学监督权力进行合理的下放,将原来高职院校集中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监督主体,以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制度为依据的全新模式。这是因为二级学院是与专业教学有着直接联系的学校内部单位,对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督权力,能够更好地对学院教师进行有理有据的考核评估,从而对教师队伍有着更有力的管理效果。另外,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也应该将高校督导室部分监督权限和职能向教务处转移;质量评估过程以及结果公布,则应该通过第三方专业权威的质量评估机构公开公正地客观调查。

二是要建设一支执行力强的督导监督队伍。高职院校要专门筛选一批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富有经验的教师组建教学监督队伍,从学校整体教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检查、正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序的审核;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互动,将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4 结 语

总而言之,“双高”建设理念为高职院校树立了发展的方向和标杆,高职院校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够进一步达到“双高”计划标准与要求。为此教育部门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教育片面化现象。高职院校要从专业学科、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教学监督等各个方面,完善教学要素,实现优化升级,努力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为最终人才培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猜你喜欢

双高院校高职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