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
2021-12-27王雪
王 雪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大学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讲授的中心上来,是思政课教师终身研究的课题。思政课教师常常碰到这样的课堂局面: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在台下却不以为然,思想的野马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这种现象似乎成了思政课的新常态。如何才能避免教学中这种尴尬的局面,是思政课教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要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实属不易。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当是学生爱听的课。因为只有学生爱听教师的课,才有可能听其布道、思其引导、信其思想;只有学生爱听,教学才有可能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围绕如何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
1 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1.1 学生不爱听课的原因
为什么大学生普遍不爱听思政课?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对思政课的前置印象:一是认为思政课与他们的专业课程相距甚远,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求职谋生不能产生直接的帮助。在时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青年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也是难免。二是学生认为思政课教材内容空洞,只讲大道理、大政策,乏善可读,缺乏吸引力,思政课自然无甚可听;三是从小学到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没有培养起学生对思政课的真正认知和认同。学生、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似乎都认为中小学的思政课是副科,只要考试前背背要点就能过关,长此以往大学生几乎都形成了思政课可有可无、只要考试能过关就行的观念,虽然是必修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不认同学好思政课与个人未来成人成才有关系,更没认识到青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何重要关系。
1.2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今天人类处在信息化时代,无线网络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各种信息平台提供了应有尽有的信息,呈现了从听觉到视觉五彩缤纷的世界。相比之下,思政课教师就算使尽浑身解数“讲故事” 也很难勾起他们的兴趣。斑斓的虚拟世界充满了诱惑,让青年人不仅能获得感官享受,还能获得现实中某些需求的满足。这使得部分学生偏离了学习的重心,颠覆了传统教育中学生以学习为重心的成才模式,对于完全不在学习状态的学生而言,所有学科都毫无吸引力,这样的学生更是成了思政课上教师们难以打动的对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思政课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单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显然是不够的。今天的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实际上面临着与手机、与电脑、与网络争夺学生的新形势。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应该体现在,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履,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为青年。只有这样,思政课的实效性才能得到体现。但是如前所述,中小学思政课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际上没有突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生没有从关乎个人成人成才的高度来认识思政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实效性没有真正彰显。这些都是大学思政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现实。在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对思政课的成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前提下,大学思政课教师要重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犹如破冰之举,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针对以上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和背景,教师要做到让大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让思政课富有吸引力,就得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高教学的内在吸引力
2.1 重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思政课必须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不是说他们对社会、对国家不关心、不关注。其实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关注社会动态、对社会问题有一定辨析能力的。只不过他们还不十分清楚对一个事件的发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才是客观的,这也正是需要思政课教师界入和引导的原因。教师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道德情操、法治理念以及切身体验去教会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党的理论建设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守正就是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创新就是党的理论不是僵化地、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解释社会主义,而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政课的教学也应当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即在马、言马;创新就是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立足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出发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讲活讲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教师只有注重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做到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并举,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2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2.2.1 要完成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避免照本宣科,要把思政课上成学生爱听的课,教师要在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中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找到理论与大至世界格局变化,小至生活琐事之间的关联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功能是“把书读薄”,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创新性地解读,也就是要对深刻的理论作出生活化地解读,使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与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有亲近感。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比作是阳春白雪的话,思政教师就要让学生有信心、有企盼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原本的生活从下里巴人迈向阳春白雪;而不是让学生越学越觉得这些理论高不可攀或不值得理会。
2.2.2 要让思政课堂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为了讲解清楚书本上的理论原理,教学内容可能要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用作课堂讲解和讨论的事实、案例、素材可能涉及 5 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浩如烟海的世界史;也可能涉及天文地理、科技金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用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内容来丰满理论骨架。富有吸引力的课堂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故;要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启迪智慧;要让学生耳目一新、脑洞大开;而不是照本宣科、简单说教,或者陈词滥调、老生常谈。
2.2.3 要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在“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渐进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原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办”。教学的导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民族主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来看待问题,进而思考“怎么办”的问题。教学应达到的效果是: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辨明是非,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 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针对思政课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思政课要发挥实践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获得感,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课程的认同。
3.1 发挥思政课的实践性
思政课的实践性应该体现在它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上。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教师还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尖锐、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实际上是对思政课实践性的反映和检验。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该如何回应学生?是视而不见顾左右而言他,还是直面问题泰然处之?这就是考验教师知识积累和教学水平的时候。有水平有责任担当的教师,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1]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有温度的,而不是庸俗的、一味迎合学生的。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思政课的内容要观照生活、观照时政,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最近一年多的教学中,香港局势、两岸关系、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等问题既是社会的热点新闻,也是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教师首先应该主动将这些事例引入教学,从一国两制、中国之治、大国外交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寻找与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结合点,用理论知识解读最新的时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或亲眼见证的事实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含义,以证明有温度的思政课应该是能够回应社会关切、学生关切的。
3.2 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
为什么要强调思政课的实效性?因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的是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接班人。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的行为选择、价值判断产生现实的影响,就失去了课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教学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力,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如何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目前面对的“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获得海量的信息。思政课教师如果仍按传统的课堂模式你讲他听、你讲他记、按部就班,抑或随意解读、哗众取宠,显然吸引不了学生眼球,更难以打动和深入他们的心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要常讲常新,教师只有跟上时事动态,做到及时回应,才会让思政课保鲜。当大学生对思政课有了“好奇”“求知”的心理需求,对教师课堂上所举的实例、所分析的道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可能被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吸引。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去理性地分析时事,再将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的理论原理结合书本知识,才有可能让学生觉知书本理论和思政课的有用性,从而打破思政课无用论的僵局。
4 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好思政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于如何才能使思政课得到学生真心喜爱,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有以下几点可为之处。
4.1 教师要走近学生,融入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编自演一人独奏的模式,在所要讲述的理论框架指引下,设计一场由学生参与的大合唱。教师要放低身段走下讲台,从倾听学生对本堂课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切入教学,而不是完全按照原先预设的内容来讲。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生源地等情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教师还要琢磨如何将学生的话语翻译成书本语言,把学生的言论对应于书本理论知识点。如何将他们游离在主流价值观之外的思想拉回到思政课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上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考验教师严密思维、快速反应、驾驭课堂真功夫的关键点。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思,方可入得学生心中。
4.2 要将学生关心的问题导入教学内容
不同层次的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不一样,要做到让学生爱听思政课,教师必须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现状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甚至不确定这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讲出一堂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不同专业(工科和文科)的班级,男女生比率不一样的班级,活跃或沉闷的班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比率不一样的班级,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思考问题的倾向都是不一样的,这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实际效果。教师应该立足这些因素来展开教学。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讲同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或提问中学生作出的不同回答,都可能因不同的教学进度、讲解深入程度而异。
4.3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常常看到“希望教师能够多跟同学们互动,增强同学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忘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开展的教学活动“近期要闻评述”,可以作为导入课程的重要环节,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每次课前安排10~15 min 的环节,由教师或学生讲述一件近期国内、国际要闻或身边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件,并提出各自的关注点或者评述,全班同学参与评论,用这种方式点燃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选取的事件既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是身边琐事。学生关注问题本身就是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若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更能促进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意识:一方面让学生学有所用,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从而让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真正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敏锐观察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或倾向,找到自己下一步教学的切入点,适时地界入引导。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综上所述,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不拘泥教材体系框架的课堂。走进大学生思政课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青年学生一起畅谈人生、分享智慧,给学生的心灵埋下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和美德的种子。只有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才会在新时代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够培育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