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1-12-27吴雄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杜甫人格

吴雄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0 引 言

近年,各种课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号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课程因其人文学科的属性,具有文本的丰富性、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丰厚性、课堂活动的丰盛性,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校“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课程保障。

但是,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流于生硬的说教,简单地把大学语文课直接上成思政课,应遵循语文学科的育人特色,即以所教的课程内容为本,自然地引申到思政教育方面。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大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文本,无论是知识的拓展、鉴赏能力的提高,还是人文修养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道德的教育,都要借助文本。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以文本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教学中贯穿“明德成人”的理念,促使学生明事理、懂做人、强能力,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由于大部分学校重专业课程建设,轻基础素养课程,大学语文的课时一再被压缩,基本只能保证每学期30课时左右。怎么在如此少的课时内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呢?联系大学语文“以文育人”的特色,本文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课前明确思政目标,精选文本

大学语文教材由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经典文本构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传统的教材一般按照时代或文体收编文本,在使用这类教材时,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编排篇篇讲授,一方面课时不允许,另一方面无法让学生整体性地感知相似文本的精神内核,理解文化精神的一以贯之的特点,更谈不上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只有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主题,将其提炼并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形成新的教学模块,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文本才能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功能。

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思政5个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根据这一内容,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目标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提升情感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心智;学习中华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譬如爱国爱民、志存高远、立德树人、诚实守信、高尚情谊等专题,再从教材优秀文化经典文本中挑选与主题契合的文本。比如“爱国爱民”专题由《采薇》《羌村三首》《少年中国说》等构建,“志存高远”专题我们选用了《短歌行》《咏荆轲》等。

此外,我们对文本的选择偏向中国古代优秀典籍,因为这些优秀典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示,是真实存在的文化根底。正如毛泽东所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3]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谈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4]譬如杜甫、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用人格和心血写作的动人诗篇,其中饱含对祖国无限挚爱的情感,以及纯洁高尚的人格,坚持理想、忠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藏。所以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讲授,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此外,文本的选择要多样性,既有文学类文本,又有自然科学类文本,可以有机结合专业,选择与之相关的古代典籍进行教学,比如针对冶金专业的学生,选择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炼钢》一篇进行讲解,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科相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审美素养。

2 课堂立足文本

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是以育人为宗旨,但大学语文的“以文育人”,必须建立在文本的解读上,古今中外作家优秀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远大的志向、伟岸的情怀都浇铸在一篇篇文章里,他们的思与情皆在字里行间中。正如《文心雕龙》所言:“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5]古代圣贤之所以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文字记录了他们的智慧和德行,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不知不觉地被感怀,对圣贤的仰慕之情会转化成一种自觉追求高尚品格和操守的精神动力。“陶铸性情”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读者自觉自愿、不知不觉被优秀的作品感染和熏陶。比如我们只有阅读了《离骚》,才会被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和执着所打动;只有吟诵了《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才会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所感动;只有诵读了《病起书怀》,才会被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爱国热情所震撼。著名学者叶嘉莹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在他们的诗篇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这些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6]。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应以文本为载体,把文本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和简单地下一个思政的结论。那么,如何润物无声地把思政教育融入文本的教学中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

2.1 品味文本,了解作家的精神品格

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反映了作家的一些经历,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7]由此,作品是作家的成长史和心灵自传,是作家的感情产物,通过作品梳理作家的人生经历,更能走进作家的内心,引发共鸣,并且作品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通过文本了解作家,能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家人格力量的感召与品格情操的熏染。

比如介绍杜甫,我们选择了《壮游》《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登高》《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立体地展现杜甫壮阔的一生和卓越灵魂的形成。“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有少年成名的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青年勇于攀登的豪迈;“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中年虽生活贫困甚至痛失幼子却仍忧国忧民的沉痛;《羌村三首》犹如纪录片,记录了杜甫逃出战乱,终于返家与家人和乡亲父老见面的场景,其中有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沉痛至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离到成都所作,住在风雨侵袭的破屋里,却发出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没有人不被杜甫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所震动。后杜甫离开成都,暂居夔州,《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了此时杜甫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这份悲哀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动人心弦。《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朋》是杜甫的遗言之作,写完这首诗不久,杜甫就因病辞世,这首诗激昂大方悲壮,充满着凄切动人的家国之忧。

通过讲析杜甫人生各个阶段的诗作,一个人格的典范鲜活地树立起来,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

2.2 讨论文本,挖掘思政内涵

一直以来社会存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颇多争议,有人嘲讽其为“高四”语文。其中较大的原因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依然延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比如讲授一篇古文,花大量时间对字、词、句进行解释和翻译,讲授现代文,过多纠结于文章的段落、手法的掌握,这些老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厌也是必然的结果。其实,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大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大学教育的特点。《大学》中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这里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这和当下的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能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流于表面的思政教育,进行枯燥的说教。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出现,我们仍然要立足文本,围绕文本开展思政教育和教学。当然,所谓的立足文本,不仅仅是对文本字词疏通、讲授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文本探讨、鉴赏,甚至质疑、批判,在更高层、更深广的视野下由文本联系现实人生开展人文的教育和教学,如此理性地学习和思考文本,学生才能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进而将文本传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内化。

对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讨论、对话的方式进行,方法如下:

首先,课前教师把针对文本设计的问题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以小组为单位抽取问题,查找文本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制作课件。课中,小组阐述探究成果,接受质疑,围绕文本资料进行答辩;课后,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论坛式的发言,例如在学习《诗经》《行行重行行》等爱情专题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诗歌中女性的情爱心理变化折射出怎样的爱情观?你认可的爱情观是什么?请找一部作品来阐述你的爱情观。当今社会有人为爱整形,结合作品中的女性,谈谈拥有美丽的容颜就能拥有美好的感情吗?“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观真的正确吗?

这些由文本观照现实生活的问题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思辩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引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推己及人,内化于心。并且,目前大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比较匮乏,对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以文为本,但不囿于文本,上不封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由一个文本引出另一个文本。比如由《采薇》到《十五从军征》再到《石壕吏》,直面战争的惨痛,明白当下和平的可贵。当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无法深入每一个文本,此时可以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无限延展,课外阅读也是“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表现。

3 课内外鼓励文本创作

文本创作即写作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说文本解析是输入,那么文本创作则是引导学生输出。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即写作能力,这是学生未来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另外,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鼓励写作、引导写作,有如下作用。

3.1 借助写作,有助于学生培养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写作是一种关乎“精神”和品格修炼的活动,是学生写作人格的外化。王国维言“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上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闪耀生命的光辉,是因为创作者卓越的灵魂;只有拥有博大胸襟和强烈责任感的作者,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伟大诗句,才会为社稷和天下苍生奋笔疾书,因此,人格的高下、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写作品质的优劣和层次的高低。所以写作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完善,达到价值、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渐次完美的高度,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3.2 借助写作,可以更深入了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新一代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人格心理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轻易显露在外的。而写作是“我手写我心”,教师可以借助他们创作的作品,挖掘他们在成长需求层次等方面的新要求、荣辱观,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有利于克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写作在思政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业余时间进行写作活动;开展各类征文比赛,利用各种专题报告和实地参观、访问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开阔眼界,积累素材;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写作要有引导,但要少限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表达真实的自我,在文本创作中获得生命的成长、人格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应坚守大学语文课程特色的根本,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文本是基础,将隐形的思政教育根植于显性的文本教学和写作中,逐步渗透,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杜甫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杜甫改诗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绝句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