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长6990 配套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2021-12-27闫金龙张俊灵冯丽云张东旭
闫金龙 张俊灵 冯丽云 张东旭
(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长治046011)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更是我国北方人民重要的口粮,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培育优良小麦新品种,推广与之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目前提高小麦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长6990 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6 年通过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6011),2018 年通过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地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65)。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是近几年在山西、河南等省示范推广的旱作栽培技术,其将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相结合,具有节水保墒、保温防寒、镇压效果好、肥料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透风抗倒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1-4]。 笔者通过对长6990 小麦新品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品种特点和适种区域制定与其相配套的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良种良法配套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 品种特点
1.1 抗寒性好
长6990 为冬性中熟品种,其生长发育进程为前慢、中稳、后快,特别是冬前不旺长,春季发育较稳,在生产中从未发生过冻害。 据国家区试抗寒性鉴定,长6990 在参试2 年中抗寒性均达1 级,抗寒性好。
1.2 抗旱性好
据国家区试抗旱性指定鉴定单位洛阳农林科学院抗旱性鉴定,长6990 的抗旱性指数为0.969,抗旱性与抗旱对照晋麦47 相当,抗旱性好。
1.3 高抗叶锈病、中感—高感白粉病
叶锈病和白粉病为黄淮和北部麦区生产上常发的病害,据国家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16 年/2017 年),长6990高抗叶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白粉病。
1.4 旱作高产
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5 573.0 kg/hm2和5 022.0 kg/hm2,比对照长6878 分别增产6.30%和7.00%。 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 5 073.1 kg/hm2和 5 409.0 kg/hm2, 比对照晋麦 47 分别增产7.55%和9.40%。 在区域试验中2 年产量均居第1 位,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为近几年国家黄淮旱地区试中较为突出的旱作高产品种。
1.5 穗大粒大、丰产潜力大
长6990 穗呈纺锤形,穗长8 cm 左右,小穗密度中等,结实性好,穗粒数30 粒左右。 籽粒白色、硬质、饱满、大小均匀、千粒重43 g 左右,商品性好。多年多点表现穗大、粒大、丰产潜力大。 在降雨充沛的年份其产量可达水地品种水平,如2014 年在山西长治试点, 产量高达 7 978.5 kg/hm2,2016 年在河南林州试点,产量高达7 702.7 kg/hm2。
1.6 稳产性好,适用范围广
长6990 在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和山西省中部旱地区试中,增产点率分别达89.3%和91.7%,其高稳系数显著高于对照晋麦47, 其品种离优度Pi 值最小,表现出突出的稳产性和适应性[5],分别于2016 年和2018 年通过山西省中部旱地和国家黄淮旱地审定,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和中部、甘肃省天水、陕西省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以及河南省及河北省沧州等广大旱地种植。
2 配套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2.1 正茬旱薄地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旱薄地多为丘陵旱塬地,受生产条件限制,多为正茬麦田,产量潜力大多在6 000 kg/hm2以下,要求种植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瘠薄能力。长6990 在国家黄淮旱地和山西省中部旱地多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出突出的抗旱性、 抗寒性和旱作丰产性,适宜在旱薄地推广种植。 根据长6990 品种特点和生产条件, 制定正茬旱薄地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2.1.1 整地 夏收后头伏遇雨深松 (25~30 cm),休闲期进行化学除草;或在伏期先进行化学除草,到播前 1 个月左右进行深翻(25~30 cm)、旋耕、耙耱。 整地后田块达到地面平整、无明显秸秆残留、无明暗坷垃、土层上松下实。
化学除草可选用10%草甘磷铵盐水剂, 每公顷用草甘磷有效成分1 125~1 500 g,或选用200 g/L 草铵膦水剂有效成分 750~1 050 g, 对水 300~450 kg,喷雾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
2.1.2 施肥 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结合深耕或深松施入,每公顷施有机肥3 万~4 万kg,或每公顷施商品有机肥750~1 500 kg。 播种时深施化肥,每公顷可施用纯氮(N)120~150 kg、纯磷(P2O5)90~120 kg、纯钾(K2O)45~75 kg。
2.1.3 机型选择 由于旱薄地多为丘陵旱塬地,地块相对较小,播种时应根据不同地块选择马力较小、作业幅宽较小的 2BMFD-4/8、2BMFD-5/10、2BMFD-6/10 等不同型号的宽窄行探墒沟播机。
2.1.4 种子选择 种子选用正规种子经营渠道销售的长6990 小麦种子,保证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3%。 确保种子已进行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
2.1.5 播期 山西省中部冬麦区适播期为9 月20 日至10 月1 日。 黄淮冬麦区南部旱地(河南和河北沧州、山西运城、陕西渭南等地)的适播期为10 月1~10 日。黄淮冬麦区北部旱地(山西临汾、晋城,甘肃省天水,陕西省宝鸡、咸阳、铜川等地)的适播期为9 月25 日至 10 月 5 日。
2.1.6 播量 由于长6990 千粒重高,播量较大,适播期内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每公顷播量为195~225 kg,黄淮冬麦区南部旱地每公顷播量为180~210 kg,黄淮冬麦区北部旱地每公顷播量为165~195 kg。 适期播种之后,每推迟2 d 播量增加0.5 kg。
2.1.7 播种要求 当土壤墒情较好时, 播种深度一般为3~4 cm,当墒情较差时,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至4~5 cm。播种速度要稳、播幅要直。硬茬播种,播种速度应不大于5 km/h。
2.1.8 田间管理 杂草防除: 冬前在11 月上中旬(小麦3 叶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打除草剂,除草剂选择唑草酮配甲基二磺隆,按说明对水均匀喷洒。如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应于起身到拔节前(春季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晴天进行化学防除。 病虫害防治:冬春连旱年份,返青至拔节期要注意防治红蜘蛛。如麦田每尺(33.3 cm)红蜘蛛达到200 头时,可选用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阿维菌素乳油3 000 倍液及时进行喷雾防治。抽穗至灌浆期要重点对白粉病和蚜虫进行防治, 当麦田百株蚜量达500 头以上时, 选用抗蚜威或吡虫·辛硫磷乳油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进行防治;当发生白粉病时,选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烯醇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防病和防虫时可结合叶面喷肥(磷酸二氢钾)进行“一喷三防”。
2.2 回茬旱肥地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旱肥地生产条件较好,多为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即回茬麦田产量潜力在6 000 kg/hm2以上, 要求种植品种旱作高产稳产且具有较高的丰产潜力。 长6990在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和山西省中部旱地区试中,增产幅度大且在不同年份多点产量高达7 500 kg/hm2以上, 适宜在肥力水平较高的旱肥地推广种植。 根据长6990 品种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回茬旱肥地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2.2.1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将秸秆粉碎成长度小于6 cm 的碎段并均匀铺于地表,或对秸秆打捆作为饲料。 每隔2~3 年进行深耕或深松1 次。
2.2.2 施肥 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结合深耕或深松施入,或播前均匀施于地表。 每公顷施有机肥4 万~5 万 kg,或每公顷施商品有机肥 2 000~3 000 kg。 播种时深施化肥,每公顷可施用纯氮(N)150~180 kg、纯磷(P2O5)120~150 kg、纯钾(K2O)60~90 kg。 秸秆还田地块每公顷增施纯氮(N)30 kg。
2.2.3 机型选择 旱肥地多为平川大块地, 播种时应选择马力较大、 作业幅宽较大的2BMFD-7/14、2BMFD-8/16 等不同型号的宽窄行探墒沟播机。
2.2.4 种子选择 同旱薄地种子选择,见“2.1.4”。
2.2.5 播期 同旱薄地播期,见“2.1.5”。
2.2.6 播量 较旱薄地减少播量,使长6990 大穗大粒的特点得以发挥。 适播期内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每公顷播量为180~210 kg, 黄淮冬麦区南部旱地每公顷播量为165~195 kg, 黄淮冬麦区北部旱地每公顷播量为150~180 kg。 适期播种之后,每推迟2 d 播量增加0.5 kg。
2.2.7 播种要求 同旱薄地播种要求,见“2.1.7”。
2.2.8 田间管理 防除杂草和病虫害同旱薄地田间管理,见“2.1.8”。 多雨年份,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生长调节剂,抑制其基部节间伸长,提高根系活力,改善叶功能,提高长6990 的抗倒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