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新品种岫椒9 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12-27杨丽娟李志杨李玉华蔺应达邢贵荣
杨丽娟 李志杨 李玉华 蔺应达 杨 楠 邢贵荣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保山678000)
岫椒9 号是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作物课题组以M76作母本、A2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F1代大果型牛角椒鲜食辣椒新品种,2018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登记编号:GPD 辣椒(2018)531275]。 在近年来的示范推广过程中表现出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坐果率高、丰产性好、果实商品性佳等优点,适宜云南省海拔700~1 800 m 区域中等肥力田块冬早温室或大棚栽培。
1 选育过程
1.1 母本M76 选育
母本M76是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4 年从地方品种中收集的绿皮、细长‘马辣椒’品种,经6 代系统选育出的一个性状稳定的‘马辣椒’品种,该株系株型紧凑,株高 70~80 cm,开展度 50~60 cm,果实纵径 22~24 cm,横径 2.2~2.8 cm,单果重 34 g 左右,青果深绿色,成熟后红色,微辣,早熟,抗性强,坐果率高。
1.2 父本A25 选育
父本A25是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1 年度外引的辣椒品种‘汴椒早红’F1代杂交品种,经7 代系统选育出的一个性状稳定的长灯笼形甜椒品种。 该株系株型紧凑,株高 70~80 cm,开展度 60~70 cm;叶浅绿色、卵圆形,花药蓝紫色;果心室数3 个,果实纵径 10~12 cm、横径 6.5~7.5 cm,单果重 125 g 左右,果肉厚,青果浅绿色,成熟后红色,中熟,抗病性强。
1.3 品种选育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2 年用系统选育出的性状稳定的株系M76作母本、A2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F1代大果型牛角椒鲜食辣椒新品种岫椒9 号。该品种既可作青椒采收,也可作留红椒鲜食采收,是一椒双用型鲜食辣椒新品种。
2 特征特性
幼苗直立生长,植株长势强,株型前期紧凑、后期开张,株高72 cm 左右 ,开展度60 cm 左右;茎节间有青甙显色,节茸毛密度疏;叶片浅绿色,卵圆形;第一始花节位8~9 节, 花梗姿态下弯, 萼片形态包被,花冠白色,花药蓝紫色,花柱与花药位置等高;果实牛角形,心室3~4 个,青果浅绿色,成熟后紫红色,辣味中等;果实先端形状尖,果面有浅沟,光泽度强,果实纵径 17.5~21.0 cm、横径 4.5~5.5 cm,单果重 75~105 g,每亩平均产量 4 200~4 800 kg。 平均生育期约173 d,属中早熟品种。 适宜云南省海拔700~1 800 m区域中等肥力田块冬早温室或大棚栽培。
参加品种区域试验结果鉴定,该品种抗疫病、叶斑病、病毒病,中抗白粉病、炭疽病。2015 年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验, 该品种果实维生素C 每100 g 含量为145 mg、 辣椒素含量为0.014%、蛋白质含量为2.52%。
3 试验产量
2015-2016 年参加品种区域试验,经测产,该品种第一生长周期平均亩产4 720 kg,对照岫椒5 号平均亩产4 250 kg, 比对照品种亩增产470 kg, 增幅11.06%;第二生长周期平均亩产4 650 kg,对照岫椒5 号平均亩产4 200 kg, 比对照品种亩增产450 kg,增幅10.71%,增产效果显著。
4 示范推广
2015 年逐步在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县及德宏州进行示范推广, 通过举办样板田间表现及种植户反馈结果得出,该品种具有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坐果率高、丰产性好、果实商品性佳等优点。 截止2019 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2 万亩,加权平均亩产3 712.97 kg,对照品种(相同类型)加权平均亩产3 269.34 kg,比对照品种亩增产443.63 kg,增幅13.57%,累计增加鲜椒总产量674.32 万kg。 按近4 年以来当地鲜椒市场平均价格3.2 元/kg 计算,累计增加总产值2 157.82 万元。
5 主要栽培技术
5.1 茬口安排
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700~1 800 m 区域中等肥力田块冬早温室或大棚栽培, 播种时间一般在10 月中下旬。 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对茬口安排进行微调。
5.2 播种
播种方式可采用盘穴育苗、漂浮育苗[2]。 选取饱满、有光泽的种子,播种前浸种消毒,先用25~30℃清水浸泡4~5 h, 然后洗净附着于种皮上的黏物质,将温水浸泡过的种子用50%多菌灵按种子质量的0.2%~0.5%拌种后播种。 播种后浇足水,加盖草席和地膜,辣椒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出苗期一般需要5~8 d,此时要注意控制苗床温度,高温时应注意遮阳或浇水降温,低温时应注意覆盖保暖。 当80%左右的种子出苗后撤去草席和地膜, 整个苗期注意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防止倒苗,定植前要充分炼苗。
5.3 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地下水位低、具有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种植[1],辣椒忌连作[1],最好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或通过水旱轮作改善地力、降低草害。 前茬收获结束,清除田间杂草及前茬作物残余物,采取晒垡、撒施生石灰等方法杀灭病菌。 在地表均匀施撒腐熟有机肥(亩施400~600 kg),耕翻时埋入土中,再次整地碎垡,待土垡细碎平整后,以110 cm 间距开沟,沟深 20~25 cm,往沟中亩施腐熟有机肥 600~800 kg、复合肥100 kg,再次平整地块后起垄待栽。
5.4 定植
选取 6~8 片真叶(苗龄达 60~65 d,苗高达 18~20 cm)、根系发达、 无病害的辣椒苗移栽到大田内,株距为 35~40 cm, 行距为 40~45 cm, 亩植 3 100~3 200 株[2]。 移栽前一天将苗床浇透水,利于起苗和避免伤根,定植后注意浇水量,辣椒叶片小水分蒸发量也就小,浇水时不宜过多,过3~5d 后浇缓苗水。
5.5 病虫害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公害食品要求越来越高,辣椒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该品种抗病性强,主要防治叶斑病、白粉病、蚜虫、蓟马等病虫害,叶斑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15%粉锈宁(三唑酮)乳油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 倍液防治,蓟马可用60%陶氏益农-艾绿将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喷雾防治。 根据辣椒病害发病情况, 可适度增高喷施农药浓度及次数[2]。 病虫害防治要在培育壮苗、做好种子和床土消毒、 深耕冬灌杀死越冬虫卵、 地膜覆盖等方面下功夫,减少农药使用。
5.6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采用氮、磷、钾复合肥料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采取重施底肥、苗期减少施用量、中后期增加施用量的原则[2]。底肥:腐熟有机肥800~1 000 kg/亩、复合肥70 kg/亩配合施用;追肥:缓苗25~30 d 后,每亩追施复合肥 10~15 kg、尿素 5~10 kg,根据椒苗长势可适度增加施肥量及次数,一般追施2 次;在盛花期注意施用硼肥和其他微量元素肥料, 防止辣椒落花落果;在膨果期注意追施高钾肥,有利于促进果实膨大。 此外,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管理。
5.7 适时采收
岫椒9 号是一椒双用型鲜食辣椒新品种, 移栽后40~50 d 进入盛花期,待辣椒果实充分膨大,质脆且有光泽,即可采收青椒;待果面酱油色至鲜红色可采收红椒,其脆度和风味最佳。 具体根据运输距离、本地市场标准、储存时间等分批次适时采收。 辣椒适时采收有利于提高辣椒产量,及时采摘下部辣椒,利于植株将养分往上部果实输送,促进上层果实膨大,但也不能采摘过早,果肉太薄会影响果实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