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西部、北部地区优质大豆绿色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2021-12-27赵秀梅王连霞韩冬伟王立达李青超
赵秀梅 刘 颖 郑 旭 王连霞 刘 洋 韩冬伟 王立达 李青超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齐齐哈尔161006;2.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一直居全国首位,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也是非转基因大豆重要的生产基地。 目前,大豆品种多、乱、杂,栽培技术不配套,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种植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单产是关键; 在大豆生产中,除品种因素外, 栽培技术是唯一人为可控的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 栽培措施应用得当与否, 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 效益情况及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1-3]。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黑龙江省也提出大豆振兴工程,要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发挥科技优势,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缩小技术示范与田间普遍应用的产量差距。 因此,急需对优质大豆品种进行绿色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集成,以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提高大豆的竞争力及农民的收益[4]。 本文作者对松嫩平原西部、 北部地区优质大豆绿色高效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集成、 示范,2019-2020 年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产量3 000 kg/hm2以上, 辐射推广区大豆平均产量2 625 kg/hm2以上;示范区大豆蛋白含量较当地普通品种提高1.0~1.5 个百分点,大豆油分含量较当地普通品种提高0.5~1.0 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示范区域大豆种植水平,激发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实现了区域化优质大豆种植,为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松嫩平原西部主要位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选用适宜≥10℃活动积温2 350~2 400℃的优质高产品种,主要有齐农 7 号、合农76、黑农48、绥农 42、东生3、合农75、 绥农26 等; 松嫩平原北部主要位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选用适宜≥10℃活动积温2 250~2 300℃的优质高产品种,主要有齐农10 号、绥农76、合农 69、绥农 44、东升 7、东升 1、绥农 38 等。
2 选茬与整地
选用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较肥沃的地块,前茬宜选择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佳,尽量做到不重茬、不迎茬;合理的轮作方式有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玉米—大豆、玉米—马铃薯—大豆、玉米—杂粮—大豆[5]。 整地采用秋整地方式,采取以深松为主,灭茬翻、耙、耢、起垄、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达到耕层土壤细碎、平整,垄向直,垄宽、垄高一致。
3 科学选择栽培模式
松嫩平原西部宜选用垄三栽培模式, 即在垄作基础上采用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点播3 种机械化操作技术,一次完成田间作业,实现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 其中垄底深松一般深松深度以25~30 cm 为宜;垄体分层施肥为种肥深度种下5~7 cm,底肥深度种下8~16 cm;垄上双条精量点播采用机械在垄上进行双行等距精量播种,播种深度以镇压后3~5 cm 为宜, 垄上种子双行间距10~12 cm。 松嫩平原北部宜选用110 cm 大垄密植栽培模式,垄距110 cm,垄上4 行,保证群体密度,植株分布更趋合理,增加土地及光能利用率[4]。
4 种子处理
种子播种前要进行精选,剔除病粒、残粒、虫食粒、杂质等,种子质量必须符合 GB 44040 粮食种子规定标准, 种子发芽率≥85%, 种子纯度≥98%,净度≥98%, 含水率14%, 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良种以上。 选用适宜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均匀包衣,杜绝白籽下地。 防治大豆根腐病及地下害虫可选用35%多·福·克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 1∶(50~70)包衣处理,大豆疫病发生区建议选用62.5 g/L 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 1∶(250~333)进行种子包衣。
5 合理配方施肥
底肥有条件的可每公顷施入有机质含量8%以上的有机肥15 m3,结合秋整地一次性施入。 种肥以化肥为主,实行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150~200 kg、硫酸钾 50~75 kg、尿素 30~50 kg,种肥要分层深施于种下7 cm 和14 cm 处, 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 建议使用生物菌肥(如淡紫拟青霉、侧孢短芽孢杆菌等),改善土壤环境,减轻病害发生。
6 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
0~5 cm 土层地温稳定通过7~8℃时即可播种,松嫩平原西部、 北部地区一般在 5 月上旬为大豆播种适期。 要求播种均匀,无断条重播现象,播种深度3~5 cm,覆土深浅一致,确保出苗整齐,播后及时镇压。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生育期、播种期及栽培模式等而定。 一般肥沃地块宜稀,贫瘠地块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 早熟品种宜密; 早播宜稀, 晚播宜密; 植株高大、 分枝型品种宜稀; 植株矮小、 主茎型品种宜密; 垄三栽培模式, 每公顷保苗 25 万~28 万株;110 cm 大垄密植栽培模式, 每公顷保苗 32 万~35 万株。
7 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选用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大豆除草可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2 种方法,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混配嗪草酮、异恶草松、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丙炔氟草胺等药剂[6-7];低洼易涝、冷凉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应尽量减少乙草胺的用量, 可用(精)异丙甲草胺代替乙草胺或用乙草胺和(精)异丙甲草胺与异恶草松混用, 降低单独使用乙草胺封闭此类地块时,春季低温多雨引发药害的概率。 苗后茎叶处理一般在大豆1~2 片复叶期、禾本科杂草3~5 叶期、阔叶杂草2~4 叶期,选用烯草酮、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禾啶等与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异恶草松等药剂混配使用;以鸭跖草、苣荬菜、刺菜为主要杂草地块,可以使用氯酯磺草胺茎叶喷雾,结合天气条件、大豆苗龄及杂草叶龄尽早用药。
大豆病虫害以预防为主, 发生初期采取绿色防控技术。 其中防治大豆灰斑病、霜霉病等后期叶部病害,可使用嘧菌酯、咪鲜胺等广谱性药剂,做到“一喷多防”;防治菌核病要把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并对中心病株周围喷施腐霉利、 菌核净、咪鲜胺等或全田施药,防止病情扩散。 上年虫食率达到5%,或田间成虫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大、成倍增长时需要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 可以使用性诱剂诱杀或敌敌畏药棒进行田间熏蒸, 也可使用氯虫苯甲酰胺、 四氯虫酰胺、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航化作业,可同时兼防其他食叶类害虫;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需及时防治,当田间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达1 500~3 000 头,且天敌数量较少或植株卷叶率超过5%时,可选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或啶虫脒、吡虫啉等化学药剂,在同时发生红蜘蛛的地块,以上药剂可与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用兼防[6]。
8 科学田间管理
大豆苗出齐后即可松土,增加地温,当第1 片复叶展开时,及时进行第 1 次中耕除草;当第 3 片复叶展开时,进行第 2 次中耕。花荚期是大豆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也是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有灌溉条件的要及时灌水,喷施叶面肥。 大豆初花期及鼓粒初期可采用叶面喷施方式增加花期养分需求量, 减少大豆花期落花及后期落荚现象的发生,每公顷用尿素7.5 kg+磷酸二氢钾1.5 kg对水进行叶面喷施。 在大豆生长进入分枝期或者始花期,视长势情况可采取化控技术,采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或10%多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500~750 倍液均匀喷施,一般化控 1~2 次。
9 收获与贮藏
当大豆叶片全部脱落, 籽粒归圆, 含水量降至20%以下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 收获时注意收获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割损失率小于1%、脱粒损失率小于 2%、破碎率小于5%、泥花脸率小于5%、清洁率大于95%。 收获后及时进行机械清选,入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