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中籼两优289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
2021-12-27李前海
李前海
(湖北谷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0)
两优289(1892S/R289)系湖北谷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于2012 年3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稻2012004)。 2013-2016 年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该组合表现出高产稳产、抗倒性强、广适性好等优点,市场反响很好;2016 年开始,我们分别在安徽[皖农种(2016)174 号]、江西[赣引种(2017)第 001 号]、江苏[(苏)引种(2018)第 019号]、河南[(豫)引种(2018)稻 001 号]、湖南[(湘)引种(2019)第1 号]省份办理了引种,销量逐年上升,2019 年销量超过 50 万 kg,2020 年达到 60 万 kg,2021 年销量预计可达到70 万kg。 在这几年的推广中, 该组合的产量屡创新高, 2019 年在江苏金湖等地, 平均亩产量达750.00 kg, 机插田块平均亩产量800.00 kg, 高产田块亩产达 850.00 kg 以上, 其中金南镇一大户50 亩成片机插秧, 平均产量达到868.25 kg/亩。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推广情况和多地种植大户的机插高产技术, 总结了一套两优289 的机插秧栽培技术,以达到省工节本、增收增效的目的,助力该组合的推广。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两优289 全生育期135 d, 属迟熟中稻籼型品种。 株型紧凑,分蘖旺,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好;叶色深绿,剑叶挺拔、短宽;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密,粒型偏长,紫色稃尖,有顶芒;株高117.4 cm,穗长26.5 cm,每穗总粒数平均约270 粒,每穗实粒数平均 230 粒, 结实率 86%左右, 千粒重 25.8 g。 在2017 年江苏省适应性试验中, 全生育期149.4 d,比对照Ⅱ优084 迟熟2.6 d; 株高 125.6 cm, 比对照矮4.8 cm;每亩有效穗16.7 万穗,每穗实粒数192.3 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4.7 g;在2018 年在湖南省适应性试验中, 全生育期132.7 d, 比Y 两优 1 号短1.4 d,株高 116.1cm,穗长 23.8 cm,亩有效穗 16.2 万穗,每穗总粒数200.3 粒,实粒数 163.1 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5.5 g。
1.2 米质
2010-2011 年经原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米质主要指标达国家标准一级,整体达国家标准三级,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2,垩白粒率28%,垩白度3.2%,直链淀粉15.2%,胶稠度82 mm。
1.3 抗性
2010-2011 年经湖北省抗性鉴定,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为5 级;2017 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性鉴定, 稻瘟病综合指数3.25, 病级为3 级,抗性评价为中抗(MR);白叶枯 5 级,抗性评价为中感(MS);纹枯病抗性评价为中抗(R);稻曲病Ⅰ级,抗性评价为免疫(Ⅰ)。
1.4 产量表现
2010-2011 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97 kg, 比对照扬两优6 号增产5.37%。 2012 年湖北荆门现场验收1 044 m2,实收鲜谷 1 605.0 kg, 折算干谷 1.23 kg/m2; 2012 年随州验收1.14 亩, 实收鲜谷 998.5 kg, 折算干谷802.30 kg/亩。 在监利被农民誉为“吨粮种”。 2015 年参加安徽省引种试验,亩产量628.69 kg,较对照Ⅱ优838 增产7.77%, 达极显著水平;2017 年参加江苏省引种试验, 亩产量628.10 kg, 较对照Ⅱ优084 增产6.00%,达极显著水平,2018 年湖南省适应性试验,平均亩产量643.30 kg,较对照Y 两优1 号增产6.60%,达极显著水平。
2 机插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播种期一般安排在5 月中下旬, 每亩大田用种量1.0~1.5 kg,可用强氯精等药剂浸种;采用软盘育秧,稻种吸足水分后“破胸露白”即可播种,播后覆土,而后封膜盖草,控温保湿促齐苗。
2.2 苗期管理
苗齐后要揭膜,天气晴朗时于傍晚揭膜,阴天时于上午揭膜。 3 叶期前,保证沟中有水;3 叶期后浅水管理。 施肥时掌握少施勤施原则,2 叶1 心期施尿素5 kg/亩作断乳肥。 秧苗1 叶1 心期结合补水用15%多效唑0.1 g,对水150 g 均匀喷洒,促矮壮。 秧苗移栽前 3~5 d, 每亩用90%杀虫单60 g 和 10%吡虫啉15 g 对水30 kg 均匀喷雾防治稻蓟马和灰飞虱。
2.3 栽前准备
一般在移栽前 3~4 d 每亩施尿素 5.0~7.5 kg 作送嫁肥,同时在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在栽前1~2 d 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
2.4 机插作业技术
田面质量要做到田块平整、田面整洁,移栽前3~5 d 每亩用 60%丁草胺 125 mL 对水 4~5 倍, 喷施均匀, 达到封杀的目的。 同时施好基肥, 总投肥20~25 kg 纯氮,NPK 比例为 1∶0.3∶0.5, 基肥∶蘖肥∶穗肥为3∶3∶4。适当增施磷钾肥。前肥后移有利于巩固分蘖攻大穗,提高成穗率。
株行距 30.0 cm×13.3 cm,每穴 2~3 苗左右,每亩栽插1.5 万穴左右。
2.5 大田管理技术
根据机插水稻的秧苗特点和生长规律,不同阶段要配套对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促进秧苗的早发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足穗、攻大穗,实现高产稳产。
2.5.1 分蘖期的管理 栽插时保持水层1~2 cm 即可,栽插后上水3~5 cm(以不淹没秧心为准),保水3~4 d 后,脱水露田 1~2 d。活棵后分蘖期实行浅水勤灌,促进多分蘖。移栽后5~7 d 即可施用返青肥,一般用量为尿素 5~7 kg/亩;7~10 d 后再施用一次分蘖肥,一般施量为尿素10 kg/亩(看苗情)、氯化钾10~15 kg/亩。
2.5.2 拔节孕穗期的管理 孕穗期是水稻全生育进程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对缺水反应特别敏感。 这个时期如果缺水缺肥,会导致穗小穗少,最终影响产量,此时应保水2~3 cm,如遇高温则需上深水降温。穗肥一般分2 次施用,总用量为尿素7.5 kg/亩左右;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 叶左右撒施;保花肥在叶龄余数 1.2~1.5 叶时施用。
2.5.3 开花结实期的管理 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需水较多的时期,浅水勤灌,不可断水,否则空白粒增多。 灌浆结实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前水不见后水,收割前7 d 左右断水。
2.6 病虫草害的防治
水稻移栽后5~7 d, 每亩可用优草龙或丙草胺60~80 mL 拌入肥中撒施, 保持 3~4 cm 水层 3 d 以上。 根据当地植保防疫部门的预测和通知,及时防治飞虱、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