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煌浅针术”的即时效应机制研究
2021-12-27申金铭张丽瑛陈芷洁蔡树河
申金铭,张丽瑛,2,3,张 捷,陈芷洁,蔡树河,2,3*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3.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003)
失眠主要表现为长期无法进行正常睡眠,其典型特征 为不能达到正常的睡眠时间、深度及质量,继而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其他身心疾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造成不良影响[1-2]。近年来调查显示,我国失眠患病率达到15%,随着科技的进步,失眠呈年轻化发展趋势,青少年群体失眠问题日益凸显[3-5]。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多为艾司唑仑片等有镇静催眠效果的药物,只能对症状进行暂时性缓解,无法达到长期效果,且有成瘾性等不良反应[6-10]。浅针治疗失眠的方法已在临床中得到验证[11-13]。浅针疗法具有无痛、无创的优点,在规律性的刮推刺激中,能产生强大的镇静催眠效果,因此治疗失眠疗效较佳[14-16]。但浅针的发展时间较短,关于浅针的机制研究尚未深入,不利于浅针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为广大群众所接受[17]。因此,本试验采用脑电地形图作为评价手段,探讨浅针对失眠患者的即时效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2020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招募的志愿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4~16岁,平均(14.86±0.69)岁;体质量45~70 kg,平均(62.71±8.36)kg;身高160~183 cm,平均(174.43±7.55)cm。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4~18岁,男女不限;②干预前两周未服用安神镇静剂,具有良好依从性;③患者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各种外因所导致的睡眠节律失调;②精神疾病患者;③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疾病的患者;④酗酒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受试者的数据均记录于Excel数据表格,录入完成后导入SPSS 20.0以供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取双侧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干预方法
浅针规格: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吴炳煌名老中医工作室”自制浅针。穴位:山根穴。
平补平泻[18]:①针身连续摆动,与穴位所在平面,不垂直与垂直相互交替;②行刮推动作时,刮推轻重保持一致,刺激量要求同补法;③完成穴位相应刺激量后,先点按9次,再松开拇指,用食指和中指夹住针柄逆时针旋转6次。本研究中,浅针的干预时间大约为5分钟。
1.6 观察指标
于浅针干预前后采用脑电地形图检查,观察浅针的即时镇静效应。按照10%~20%系统国际电极位置法安放16导脑电数据线[19]。右前额(Fp2-A2)、左前额(Fp1-A1)、右额(F4-A2)、左额(F3-A1)、右中央(C4-A2)、左中央(C3-A1)、右顶(P4-A2)、左顶(P3-A1)、右枕(O2-A2)、左枕(O1-A1)、右颞前(F8-A2)、左颞前(F7-A1)、右颞中(T4-A2)、左颞中(T3-A1)、右颞后(T6-A2)、左颞后(T5-A1)以及耳极及地线等,导联安置完成后,按常规流程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结束后取下导联。具体见图1。
图1 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16导脑电电极安放示意图
2 结论
2.1 干预前后δ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各导联的功率值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δ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1 干预前后δ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2.2 干预前后θ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F3、C3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功率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θ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2 干预前后θ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2.3 干预前后α1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C3、P3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功率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α1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3 干预前后α1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2.4 干预前后α2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T3、C3、P3、P4、T6导联率功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功率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α2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4 干预前后α2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2.5 干预前后β1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各导联的功率值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干预前后β1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5 干预前后β1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2.6 干预前后β2波各导联比较
干预后,F3、C3、P3、P4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功率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干预前后β2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表6 干预前后β2波各导联脑电功率值变化 (±s)
?
3 讨论
3.1 δ频带功率值的变化及意义
本研究中,δ波功率值未出现明显变化。
3.2 θ频带功率值的变化及意义
表2 可见,干预后,θ波F3、C3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θ波通常出现在产生困倦感时的睡眠初期,在清醒状态下很少出现[20]。如果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出现θ波功率值升高,说明患者的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杨雪捷等[21]发现θ波功率降低,可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进而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本研究发现,浅针治疗能降低患者的θ波功率值,说明浅针对患者日间皮层抑制状态有改善作用。
3.3 α频带功率值的变化及意义
表3 可见,干预后,α1波F3、C3、P3、P4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可见,干预后,α2波T3、C3、P3、P4、T6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α波又被称为“松弛脑波”,一般在安静、放松状态下产生。它的出现意味着有较为良好的情绪或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若大脑常常处于过度劳累、忧虑、紧张甚至狂躁的状态下,会造成机体的α波无法释放从而引起生物钟的絮乱[22]。付殿跃等[23]认为当机体在觉醒状态下产生困倦时,α波的功率值会逐渐降低。赵亚军等[24]认为通过α波训练后,可促进失眠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3.4 β频带功率值的变化及意义
表5 可见,干预后,β1波各导联的功率值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6可见,干预后,β2波F3、C3、P3、P4导联功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β波一般出现在积极思考、精神紧张、情绪亢奋或突然惊醒等大脑兴奋状态,放松后逐渐减少[25-27]。大脑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脑电图无法从注意力波段转到休息波段,造成机体在疲惫状态下产生失眠。在相似的研究中,鲁珊珊等发现与睡眠良好者相比失眠患者β波功率值较高[28]。患者在接受失眠治疗之后,出现β波功率值降低的现象[29]。本研究发现,浅针治疗能降低患者的β波功率值,说明浅针通过调节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失眠。
4 小结
浅针由古代“九针”中的鍉针演变而来[30]。在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31]所载的九针之一鍉针特点是“身大、末圆,锐如黍粟之锐”,特别提出“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的操作要领为浅针疗法针具及操作要领的发展之源。浅针由解放初传入榕城,后经吴炳煌教授40多年临床应用总结,将浅针治疗技术及理论完善并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吴炳煌浅针术”,并于2018年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浅针术”是将针尖点按在肌肤皮表上,不刺入皮肤,并在针柄上作上刮下推所产生微弱震颤刺激而作用于人体穴位上,达到安眠效果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13]。
山根穴是目前临床上浅针治疗失眠使用率最高、疗效最好的穴位。“山根穴”源于《灵枢经》,处于督脉之上,又属于经外奇穴,位于两目内眦连线与督脉之间的交点[32]。《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卷下云:“王宫今名山根。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宫,故称该处为王宫[33]。”山根穴与心神相应,因而刺激此处有宁心安神之效。从解剖学原理分析,山根穴周围皮下组织较薄,下方为鼻咽腔,此腔与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有密切联系,故山根穴是一腔连四窦的枢纽[34]。浅针作用于山根穴时,虽然病人只能在局部感受到微弱的刺激,但产生的振动在空腔处产生共鸣,并以此穴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脑功能,调整脑部睡眠-觉醒周期,达到促进睡眠的效果[35,36]。
5 不足与展望
本文样本量不足且均为失眠青少年,不能反应失眠患者的总体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即时效应进行分析,未检测浅针长期疗效,未来可检测浅针长期疗效,更深入地研究浅针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