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肉牵伸技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及对胸锁乳突肌的影响

2021-12-26朱琳武恒敏热比娅陈祢

颈腰痛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患侧

朱琳,武恒敏,热比娅,陈祢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属于婴幼儿常见疾病,患儿一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挛缩,致使面部健侧旋转,头部患侧歪斜。本次研究将2019年4月~2020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CMT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肌肉牵伸技术治疗CMT患儿的疗效以及对SCM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CMT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月龄1~12个月,平均(5.84±1.43)个月;左侧14例,右侧16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月龄1~11个月,平均(5.74±1.62)个月;左侧13例,右侧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学会审核,家长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对SCM部位进行旋转、引伸、弹拨、捻拿、推揉等多种手法治疗。患儿取仰卧体位,拇指推揉其患侧2~3 min,通过中指、拇指拿住SCM部位的肿块捻揉局部2~3 min,手法注意力度,不宜用力过猛;然后用拇指弹拨患处10次,一边按住患侧肩部,一边拿出头部轻轻摇动,摇动方向向健侧倾斜;最后左手扶着患侧头部,右手拖住健侧,对患侧进行旋转引伸3次。通过拇指螺纹面推揉患侧肩井、风池、耳后高骨、地仓等穴位,每次推拿30 min,1次/d,5次/周。

观察组给予肌肉牵伸技术康复治疗,由2名治疗师配合完成。患儿仰卧,一名治疗师于患侧方固定肩部,另一人固定头部,先使其颈部稍微前屈,然后沿头部中轴线以远离躯干方向牵拉患儿颈椎,慢慢牵伸患侧SCM,往患侧方向旋转,每次牵伸尽可能达到关节活动末端。注意:旋转角度应不超过90°,避免对患儿颈动脉窦造成压迫,避免发生缺氧。每次时间约15 s,休息10 s,10次为1组,5组/d,5 d/周,持续治疗8周。

两组患儿均在8周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1]:显效:头部正中,不存在歪斜,面部两侧对称,患侧肌肉质地柔软,SCM肿块消散,颈部灵活,颈部能够长时间处于中立位置;有效:颈项能自由往两侧转动,然而无法长时间处于中立位置,仍存在轻微斜颈位,倾斜角度<10°,肿块明显变软或者缩小;无效:头颈无法直立。(2)胸锁乳突肌的挛缩长度、肿块厚度(B超监测)[2]。(3)颈部旋转、侧屈时患侧SCM增加的均方根(RMS)值[3],数据由Flex Comp Infiniti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提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中,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68,P=0.042)。

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儿SCM的挛缩长度均显著缩短,肿块厚度均显著缩小,颈部旋转、颈部侧屈SCM增加的RMS值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指标比较

3 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SCM间质过度增生,出生时可扪及到肿块,或者出生后14 d内可扪及肿块,多见于右侧。多数患儿的肿块在出生后1~2个月内体积达到最大,其后体积保持不变或者稍微变小,一般情况下患儿肿块在1年时间内消失[4]。若肿块不消失,其肌肉可能永久性纤维化及挛缩。如果患儿得不到有效救治,可能引起永久性斜颈,还可能致使颈面部畸形,如双侧眼裂、脸部发育不对称。

非手术救治是本病婴幼儿治疗的重要方法,其中肌肉牵伸技术是CMT的重要手段,利用外力牵伸,使得挛缩、缩短组织明显变长,而且尝试让患儿做出超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进而让挛缩组织及周围组织的肌肉张力提高,改善关节活动范围[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肌肉牵伸技术,对患儿受累的SCM进行牵伸,先提高SCM的弹性和柔韧性,延长受累肌肉的长度;设定玩耍、休息、扶抱等活动姿势,引导患儿能够往健侧上方看,改善颈部不良姿势,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2);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挛缩长度短于对照组,肿块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肌肉牵伸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消散肿块,缩短挛缩长度,与既往研究[6]一致。其原因在于:肌肉牵伸技术帮助被动及主动运动,改善其挛缩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水平,且能够提高肌肉运动功能,纠正不良姿势,改善挛缩情况,使得肿块厚度明显变小。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4周、8周后的颈部旋转、颈部侧屈SCM增加的RMS值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肌肉牵伸技术可增强肌肉活动度,与既往研究[7]一致。

综上所述,肌肉牵伸技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能够有效消散肿块,使肌肉挛缩的厚度变小,挛缩组织长度变短,增强肌肉活动度,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患侧
更 正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