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术后影像学参数改变分析

2021-12-26张晓越王小红

颈腰痛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隙退行性

张晓越,王小红

(1.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骨一科,甘肃庆阳 745000;2.甘肃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甘肃庆阳 745000)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方法,能促进脊柱力学恢复,维持脊柱稳定性,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腰椎植骨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均为临床常用融合术式[1-2],但不同椎间融合术的适应证及疗效各不相同。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以评估其临床特点,并分析3种融合术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为其诊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50~75岁;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效;确诊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术后随访时间≥1年;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有骨盆、脊柱手术史;伴结核、恶性肿瘤;合并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凸;伴腰椎炎性疾病、腰椎骨折。

1.2 手术方法

98例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治疗,其中TLIF手术35例(TLIF组),PLIF手术33例(PLIF组),PLF手术30例(PLF组)。三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俯卧位,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TLIF组充分暴露融合节段并植入椎弓根螺钉,咬除神经根痛症一侧的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探查神经根,暴露椎间隙;清除椎间盘组织;保护终板;经椎间孔植入填充自体骨的椎间融合器,推进融合器、周围环形填充骨质,其他间隙部位填充骨松质;安装连接棒,适当压缩椎间隙以产生前凸,确定椎间融合器位置及骨充实良好后,加压锁定。PLIF组也充分暴露融合节段并植入椎弓根螺钉,咬除双侧椎板,探查神经根,减轻神经根压迫,行椎管及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摘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去除椎间隙内残留软组织,保留终板结构完整;于椎间隙前方植入自体骨粒,并植入1枚填满自体骨粒的椎间融合器;安装连接棒,适当压紧椎间隙,防止融合器突出;确定融合器位置及椎间隙高度、角度恢复满意后,加压锁定。PLF组亦充分暴露融合节段并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全椎板减压,安装纵向连接杆,提拉复位;显露双侧横突及横突内后方关节突关节,去除表面残留的骨膜及韧带组织,凿除横突表面皮质骨,关节突关节外侧及骶骨面也制成粗糙面;将加压时去除的棘突、椎板骨质咬断呈碎骨,铺在两侧横突间,靠近关节突外侧缘,使其与植骨床紧密接触。

1.3 观察指标

①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特点。②术前基线资料。③术前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参数变化情况:以腰椎正侧位X线片为依据,记录手术前后节段角度、椎间隙高度(测量值与上位椎体宽度比值)、椎间孔面积(测量值与上位椎体面积比值)变化情况。④疗效:术后1年时,以Nakai评分[3]标准评估,分为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可恢复原工作,劳累后可重新出现症状体征)、可(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不适,需减轻工作或活动)、差(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⑤骨性融合情况:术后1年时,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以融合区有连续骨小梁,屈伸侧位椎体活动度<4°判断为已融合[4]。⑥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分析

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以女性居多(59.18%),年龄≥60岁者较多(54.08%),滑脱节段以L4-5居多(52.04%),Meyerding分级则以Ⅱ°为主(53.06%);临床表现以下腰痛(97.96%)、下肢痛(92.86%)居多,肌力减退(65.31%)、间歇性跛行(63.27%)次之;见表1。

表1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2 三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腰椎滑脱节段、Meyerding分级等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2.3 三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情况

术后1年时,三组患者的节段角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TLIF组与PLIF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LF组(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节段角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比较

2.4 三组疗效及骨性融合情况比较

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与PLIF组的骨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LF组(P<0.05);见表4。

表4 三组疗效及骨性融合情况比较[n(%)]

2.5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TLIF组与PLIF组、PLIF组与PLF组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LIF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PLF组(P<0.05),见表5。

表5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为引起中老年患者慢性腰腿痛的重要原因,故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寻找最佳对策,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5]。本研究中,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以女性、年龄≥60岁者居多,与崔晓伟[6]研究一致。年龄较高者,器官功能退化情况更严重,更易发生退行性疾病[7];而成年女性腰椎软骨终板中存在雌激素受体,绝经后激素分泌水平改变,导致年龄较高的女性发生腰椎滑脱风险升高[8]。另外,滑脱节段以单节段为主,且以L4-5滑脱居多。研究发现,滑脱节段数量是影响术式选择的重要因素,2节段以上者不适于TLIF术[9]。而本研究中,仅3.06%的患者伴多节段滑脱,提示TLIF术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患者Meyerding分级以Ⅱ°为主,临床表现以下腰痛、下肢痛为主,并伴肌力减退、间歇性跛行等表现,这也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0]。

TLIF、PLIF、PLF作为临床常用的融合术式,在术式入路、生物力学特点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显示,TLIF组与PLIF组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4.29%、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骨性融合率,考虑该结果与椎间血管丰富、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关[11]。此外,TLIF组及PLIF组骨性融合率均高于PLF组。PLF术式虽然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等优点,但融合骨条位于脊柱张力区域,缺乏力学刺激,使其不愈合风险升高[12]。而三组术后1年节段角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升高,说明3种融合术式均能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稳定性,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3],提示3种术式均有效。然而,TLIF组及PLIF组术后1年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PLF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椎体间融合可承受80%脊柱负荷,PLF仅能承受20%,且PLF术后骨性融合差,即使融合效果满意,其对维持脊柱三柱稳定仍缺乏足够支持,导致PLF术对脊柱稳定性维持效果较差有关[14]。但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3种术式的疗效均较好,患者主观感受相似,临床实用价值均较高。

在并发症方面,TLIF组未发生神经根牵拉损伤及螺钉断裂,PLIF组未发生螺钉断裂,而PLF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神经根牵拉损伤、腰部酸痛、螺钉断裂。结果说明,PLF术中对神经根的牵拉增加了术后神经根牵拉损伤的风险,且单纯后外侧植骨融合时,重力经前、中柱时固定节段仍可微动,易造成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因此,TLIF术与PLIF术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隙退行性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