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创新内涵、热点应用与驱动因素研究
2021-12-26段婧婧
段婧婧
(1.淮阴师范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联合国于2015年9月提出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计划(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为SDGs)以代替之前的“新千年发展目标”计划。其中重要举措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确保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从而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1]。在这一背景下,草根创新(Grassroots Innovation)概念被提出。目前,对草根创新较为认可的定义是一种能响应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消费且符合社区价值观的自下而上的新颖的个人与组织网络[2]。草根创新在组织结构上主要区别于主流创新,主要以合作社、非正式社区组织、民间企业、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存在[3]。
草根创新发展至今,在个人、团体、社会3个层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国外,草根创新运动先后开启了人民科学运动[4]、蜂蜜网络运动[5]、社区货币运动[6]、包容性技术运动[7]等。从国内来看,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活跃。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涌现出诸如“网红”经济等各种新模式、新业态。
草根创新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检索发现草根创新主题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13—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呈激增态势。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关键词检索,选择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发现其中共有7条记录,主要是围绕包容性创新机制下草根群体的资源支持[8]、少数民族草根创新[9]、草根创新驱动模式[10]等。从研究成果看,对照国外研究文献情况看数量较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对草根创新成功关键因素、草根创新风险与挑战等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国外草根创新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基于文献整理分析草根创新已有文献研究热点,分析草根创新理论基础,探讨草根创新发展驱动与阻碍因素,为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草根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借鉴。
1 数据获取与来源
为梳理草根创新研究动态,本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和ProQuest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20年5月24日),其中WoS数据库中的检索条件设置为“标题检索”,检索年份选择1900-2020年,以“grassroots innovation”为检索词,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共66篇;在ProQuest数据库的检索条件设置与WoS相同,共得到172条文献。从文献类型看,去掉书评、评论等类型,在WoS数据库中剩余论文52篇,ProQuest数据库中剩余论文95篇(去掉重复记录59条)。从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看,排名居前的主要有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等。从研究成果来源期刊分布看,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前5名刊物分别为《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Ecological Economics》《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Current Science》。在ProQuest数据库发文量前5名刊物分别为《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nvironmental Politic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ournal of Ethnicity in Substance Abuse》。从研究学科看,草根创新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绿色可持续发展、商业管理、环境工程学等。
通过对草根创新研究文献来源期刊、文章主要理论贡献、核心理论架构、作者研究机构来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将草根创新研究主要分为3部分:①草根创新特征与主要理论基础;②草根创新热点应用领域;③草根创新发展驱动与阻碍因素。
2 草根创新特征与理论基础
2.1 草根创新特征
草根创新与主流创新相比,存在一些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①草根创新的出现是基于一种社会性需要,而不是基于寻租行为;②它们产生的初始目的不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更多是基于一种思想信念;③成员间初始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基于共有产权;④依赖于自愿性劳动、授权、互助交易;⑤在一定的社会开放区域环境中[11]。从创新主体看,草根创新的主体一般是各种非正式研究机构,主要萌芽于拥有特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社区与个人[12]。在草根创新早期,创新主体往往是市民、非组织群体、手艺人、当地企业家。草根创新最早主要是对主流创新的一种补充性创新,特别是主流创新通道即将关闭时[13]。众多学者强调草根创新区别于主流创新在于其商业化研发投入及金字塔式创新模式,也有学者认为这不是草根创新区别于主流创新的关键差异点。草根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拥有开展创新所需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恰到好处地实现自给自足[14]。在社会、文化、伦理价值方面草根创新也区别于主流创新,其创新主体的自我学习现象既会发生在多个维度,也会日益形成稳定结构,有些草根创新并不会寻求范围上扩张和数量上的持续增加。典型的草根创新诸如社区能源项目、有机食品超市、区域废弃物回收、社区水卫生系统,这种创新项目都是规模较小但能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5]。
草根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传统技术、规则、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和颠覆,特别是组织形式创新与供给系统改善,在实施与运营过程中它们将突破现有制度规则的束缚,提供一种比现有组织系统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方式。在现实市场竞争与科技竞争背景下,草根创新能取得成功在于其能发挥民主、开放度高、富有多样性、社会学习与沟通无障碍等,具有一种或者多种持久性文化优势。从创新成果社会转化过程看,草根创新先天自带一定的网络联系,他们通过社会技术创新孵化,支持利基创造,其融入社会发展能力要强于一般公司主流创新[16]。成功的草根创新可能会带来全新的世界性利基贡献,也可能被主流创新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小公司组织扩张与大公司裂变。
2.2 理论基础
草根创新研究文献集中于探讨社区型活动、低消费型社会运动与可持续实践利基源[17]。目前,草根创新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战略利基理论、概念性利基管理理论、体制转化利基理论、多维框架理论(主要阐述组织转型模式)和知识经济理论等[18],其中利基理论影响最大。利基(Niche)一词来源于法语,最初指体积空间较小但是边界清晰的神龛,后被引入管理学中意为“小众市场”“缝隙市场”,之后又具有“位势”“生态势”等含义,慢慢演变成为“利基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利基理论主要被用来解释技术创新的动态性。一方面,草根创新过程聚合了利基战略所需的网络构建、学习与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利基战略也能解决草根创新过程中的授权、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草根创新并不是主动挑战现有体制范式,更多是将特殊技能与相适应的环境实现匹配。所以,在合适的体制结构中,利基源的存在会使各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实现融合[19]。
利基在多维框架理论中作为关键概念,用以解释社会技术性演化。学者认为社会技术性变革是草根创新得以产生的土壤。当现实体制结构要素包括人口、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管理范式等变化时,新的利基点基于现存环境的强适应性开始出现并急剧增加。成功的利基会通过复制创新影响现有体制结构,触发多种小微创新,规模迅速扩大并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最终将利基创新转化成主流创新系统[20]。利基创新文献关注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具体过程,事实上,相关利基主体需要调整现有金融、法律、监管结构去满足特定群体需求。在利基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一系列草根创新运动过程中的应用者,而并不是依赖于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们的科学实验。
战略利基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利基产生、培育并实现系统性转化,且致力于深度思考现实需求的问题,注重调整未来愿景,协调社会多主体利益,基于集体目标构建群体网络。战略利基管理理论包含3个重要部分:期望与愿景、网络、学习能力[21]。因此,战略利基管理理论主要用来解释激进型技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草根创新社会技术的动态性。各种利基呈现网络化连结,各主体也因集合资源相互促进利基创新活动而彼此关联。不同主体如当地行政部门、城市团体组织、非盈利组织、政策制定者等都会在实施战略利基管理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战略利基理论最早主要解释技术性利基如何为培育实验性技术提供空间,战略利基管理承认区域内创新实践者为实现当地化社区生态创新而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战略利基认为技术替代假定技术利基创新点能够战胜市场利基并能够取代或者促使现有市场格局发生改变。战略利基理论认为相关利基主体及网络能够实现知识积累,且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创新融合。
3 草根创新热点应用领域
目前,草根创新主要发生在社区能源、农业、有机食品、共同住宅、社区货币5大领域,此外在废弃物管理与回收、社区服务领域也有零星涉及。
社区能源领域内的草根创新运动发生较为普遍,特别事在城市地区。由于它们作为一种能源利用可持续方式受到持续关注,社区能源草根创新运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社区能源项目运营模式中,通常当地社区是产权主体或者实控人,该类型项目一般具备产权当地化特征、可再生能源选址当地化特征,社区主体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投资与共享关系。众多社区能源项目的普遍特征是推进区域内能源消费量下降,作为主流能源开发模式,草根创新发挥着补充性作用,多种合作模式如合作制、发展信托、慈善捐赠等都能成功运营应用。民用社区能源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社会性、象征性、技术性创新的交互作用。欧洲数以千计的社区能源项目顺利实施后达到能源回收利用和降低能源耗费的目标。目前,德国有700余项,荷兰约有500项左右。社区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目前英国约有94个社区能源项目推介中介机构。有学者估计到2050年英国社区发电量占社区总消费电量将达到50%以上[22]。
农业方面的草根创新主要体现为农场主、土地经理层、学者对现存农业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协同破解。许多国家已经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众多农场主在草根运动中发挥出主动性。此外,在融资方式方面,要统筹调动个人与集体储蓄、小微信贷等货币化与非货币化资源,未来农业草根创新运动会使非正式借贷机构、亲友、种子农药供应商等各司其职,多渠道并存[23]。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障碍是耕地持续减少,通过草根创新确保粮食充足,减少环境破环,弥补现有农业发展短板。从现实来看,草根农业发展面临旱涝灾害、苛刻金融借贷约束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切实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有机食品项目旨在倡导一种有别于食品工业化的健康、当地化理念,从而提升社区能力建设与整体感。食品工业化漠视食品消费的可持续性,有机食品理念有助于构建一种“亲土地”意识,食品生产更加健康可持续是推广有机食品项目的重要目标。有机食品运动目前存在诸如标准模糊、内涵界定不清等问题,但有机食品理念区别于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深入人心。有机食品运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众多参与者,众多志愿者计划使得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技能提升及职业体验,特别是对无家可归者、有心理疾病者、退休人员、学生提供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24]。虽然推广有机食品项目充满挑战性,但是它们能使曾经的陌生人成为同事,增进个体间的信任,有助于对陌生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理解。
共同住宅也是一种草根创新,又被称为生态住宅,已经受到政策制定者与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种社区发展模式,具备富有过程参与性、社区集中规划、设施公共利用、居民自律管理、治理结构非层级、收入渠道分散化等特征[25]。共同住宅草根创新运动的兴起与人居共享价值观、去中心化、授权分散式理念有关,它在实现产权共有的同时也解决了个人私有空间问题,展示出经济、环境、社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共居方式被认为是满足解决现代社会社交孤独、社区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利于代际之间文化传承与学习,以及社区组织成员间在节约社会成本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支持。
从社区货币领域看,近30年来全世界范围社区货币发展迅猛,特别是数字货币在全球经济交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世界社区货币中,欧洲约占68.3%,亚洲占16.6%,北美洲占9.8[26]。社区货币有多种类型,包括服务信贷、金融互换产品、区域货币、易货交易产品等。在社区货币运动中,个人通过加入特定社区从而获得免息贷款等特殊优惠。社区货币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刺激区域内交易活性,提升当地货币乘数。区域货币具有以下3个优势:①能够更容易实现当地产品和服务等交易;②能够通过资源回收系统促进经济体稳定发展;③提升当地经济体防御外部风险的韧性[27]。社区货币是突破性实验,潜在使用者需要信用背书,他们通过持续参与某些项目实现预期期望。研究表明,服务信贷产品约占整个社区货币份额的一半,可以实现社会资本扩张,享受一定的社会服务,获得互助性志愿者方案等。
4 草根创新驱动与阻碍因素
常见的草根创新主要基于生态化、离心化、社区当地化等背景,草根创新是不同主体间基于技术替代与合作开展的意义深远的实践。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可再生技术成本降低、政府鼓励清洁能源使用等都会驱动草根创新,草根创新运动的开展有行政性、文化性、商业性背景,小规模草根创新往往嵌入到当地乃至国际化多主体合作关系。Boyer[28]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将草根运动列入官方工作计划加以推进,从而支持草根系列活动网络化。草根创新也受到社会和环保方面的驱动,而且融合当地集体性传统文化、技术认同和价值观。当社会技术前景发生重大变化时,草根创新利基不断扩大成为社会主流模式。绝大多数草根创新运动是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激情、快乐等非商业性目的。行政性政策、非盈利组织、国际研发机构的各种支持对草根创新开展都很重要,能够帮助它们降低成本、构建网络、完成最新技术使用、构建成员社区。
草根创新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阻碍因素和外部阻碍因素两种[29]。其中,内部阻碍因素主要包括草根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技术与技能水平、资源获取等,容易引发常见的资助资金断供、关键人员离职、志愿者更迭频繁、政策多变性等问题。外部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根植性、外部竞争、行业专业化水平等因素。草根创新资金匮乏是最常见的问题,所以草根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有效的融资方案关系密切。为获取资金支持,草根创新项目面临官僚化、非透明化程序、冗繁资料申报、模糊的补贴政策、高门槛的信贷支持等问题。业绩指标考核使得草根创新项目存在社会价值被低估,导致项目很难获得社区、投资者、目标市场、政策制定者的一致认可。
5 结语
草根创新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草根创新活动对社会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国外草根创新文献的检索发现,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初具规模,国内草根创新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草根创新概念内涵不断丰富。本文通过对草根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草根创新主要出现在社区能源、农业、有机食品、共同住宅、社区货币5个领域。其中,社区能源是草根民众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主要项目类型,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众多社区能源项目运营已经取得社会经济效益。随着草根创新多主体网络合作,很多交叉学科研究模型被开发出来,日渐成为能源领域主流研究主题。为进一步拓展草根创新研究深度,学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架,统一相关研究术语、模型、框架、理论。此外,众多草根创新案例大多为成功案例,缺乏对创新失败案例的解析。
草根创新成功开展需要具备财务资源、政策支持等外部条件。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看,草根创新作为主流创新的一种补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国家应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草根群体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生存技能,结合个体独特禀赋优势,鼓励和引导草根创新活动。从外部条件看,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引导多主体合作,发挥公益性组织技术咨询与帮扶功能,努力破除草根创新面临的资本、技术等壁垒;同时,还要完善草根创新成果保护与推广,保护草根群体创新积极性,赋予草根主体更多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