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训练对通信士官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
2021-12-26高一波武俊才
高一波,武俊才,李 冬
(空军通信士官学校 教学考评中心 教学保障中心 基础部,辽宁 大连 116600)
一、团体训练干预
(一)研究对象
从职业技术教育班次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为试验组,另一个为对照组。试验组学员共44 人,对照组学员共45 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弹性在前测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
1.采用 CD-RISC(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心理弹性量表,包括坚韧、自强和乐观三个维度,共二十五个项目,采取五级评分制。此量表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心理弹性量表,根据蒲少华等运用该量表进行的调研分析来看,该表整体显示内部一致性良好,在国内大学生中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修订后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1,坚韧分量表为0.88,自强分量表为0.80,乐观分量表为0.60,三个维度的结构较为合理。
2.自编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团体训练方案的编制经过文献综述、通信士官访谈、专家评定,最终确定为四个方面,其中结合了积极心理学最新研究、军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维度,参考了以往的干预方案的编制,加入空军通信士官的岗位任职特点及心理弹性提升需求综合编制而成。
(三)研究过程
1.编制团体训练方案
结合心理弹性问卷坚韧、自强、乐观三因子对通信士官进行访谈,再根据访谈整理结果、积极心理学、军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综述结果、心理弹性的维度,最终确定出本研究心理弹性团体训练的模块,分别根据心理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开展,具体到发现自我优势、情绪管理、勇抗挫折、问题解决四个模块,内容设计既全面借鉴了以往的团体训练方案,又加入本研究自身特色。
2.对试验组进行现场施测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并当场收回问卷,整理问卷,将不完整问卷筛选出来,留下有效问卷,录入前测数据并统计。
3.实施团体训练方案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共6 个单元,分别为建立团队、发现自我优势、情绪管理、勇抗挫折、问题解决、结束训练。每周末对试验组进行方案训练,共计6 周,每次训练时间为90 分钟左右。
4.后测团体进行最后一次训练后实施现场后测,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随后与前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四)研究结果
在团体训练过程中,除了试验组学员有3 人次公差外其他被试一直参与团队训练,最后得到有效被试共41 名。在未经过干预训练之前,试验组的被试在心理弹性水平方面低于理论中值,经过6 次训练后,试验组被试在心理弹性水平上有了显著提高(t=-4.251;p﹤0.05),在坚韧性(t=-4.522;p﹤0.05)、力量(t=-2.885;p﹤0.05)、乐观(t=-2.523;p﹤0.05)维度上都有显著提升。对照组被试未接受团体心理训练,其心理弹性无论是总分还是在各个维度上,虽然分值上有细微变化,但其变化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团体训练效果分析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本次团体心理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被试学员通过6 次团体心理训练后其心理弹性水平及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提升,说明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在提升通信士官学员心理弹性上是有效的。
(一)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具备执行、达到某项特定成就的认知与信念,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与表现的主观认知。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个体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接纳自己,更易走出消极情绪,积极应对压力挑战。在自我优势发现训练中,开始时描述并写下自我优势的环节被试学员都比较拘谨,大部分学员只写下一个到两个优势,有的学员甚至直接画笑脸代替没有发现自己任何优势。当经过“优势轰炸”环节之后,学员们再次将优势清单拿到自己手里仔细阅读后,脸上都表露出开心、满足、惊喜的表情。在讨论环节,学员表示从未感知到自己身上还有这么多的优势及闪光点,以前对自己不够自信,感谢同组的战友能帮助发掘出自己看不到的优点,感谢同伴对自己的信任,以积极的态度欣赏其他战友的优点并敞开心扉告知对方。发现自我优势单元参考了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的内容,通过教授学生“我是”协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内在力量,包括个体的感觉、态度及信念,通过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认知、体验积极情绪,提升遭遇挫折时的心理弹性。这个单元的活动旨在通过团体成员的协助帮助学员发现自身优势,提升其对自我的全面、积极的认识,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正确全面地达到对“我是”的认识。
(二)有助于建立起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关系密切。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乐观、有滋有味、充满活力地生活,对新经验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且有积极情绪高的特点。在第二次训练第一个活动“认识表达情绪”中,组织者发现学员在情绪表达方面比较矜持,所以临时决定引导他们将情绪写下来,采用书写的方式使学员对情绪的描述完全放开了,较为准确地感知最近的情绪状态、特征以及引发该情绪的事件。通过分享环节了解到学员的情绪状态与近期的消极事件、认知偏差相联系。“情绪电梯”训练引导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引起情绪原因,学员认识到情绪表达受个体认知的影响。在第二次活动中引导学员学会应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如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积极重新评价方式,通过团体讨论环节,减少了学员使用自我责难、责难他人、沉思和灾难化等非适应性情绪调节方式。
(三)有助于正确认识挫折
第三次训练围绕挫折情境创设、正确面对压力的认知和个人成长路线展开。在“绝地反弹”训练中,挑战者体验到了从充满希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在被不断拒绝的情况下还坚持求助,学员明白挫折中反弹的力量还是来自于自身。训练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引发学员对如何“绝地反弹”进行思考,通过团体头脑风暴学员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平时生活中乐于助人关键时刻才能得到他人的相助、找与自己最亲密的人求助、提出补偿条件、态度上要真诚、适当地示弱等。在“抗压使者”训练中,面对现实情境中的困惑,学员描述出内心的两个方面,通过组织者的引导认识到压力的“恶魔面”也有其积极作用,能给人以警戒和改变现实的动力。“破茧成蝶”训练浓缩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成长中有挫折体验有成功喜悦,每个位置都有其心理特点,每个位置的角色有优势的一面和苦恼的一面,进入每个角色的来回往复的挫折感使学员能在困难中不轻易放弃、不气馁、经历挫折后尽快恢复。
(四)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期的访谈了解到学员在遇到挫折时求助的资源很有限,大部分求助战友或者家长而忽略了自身拥有的条件。通过“抗逆力资源圈”训练,组织者将学员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对其他学员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其中有学员提到一级抗逆力还包括自身的毅力、体魄、信念和自我调整等,二级抗逆力资源包括书籍,三级抗逆力资源还包括物质。通过此次训练使学员学会在逆境中更好地调动“我有”的内在力量和资源全面抗击挫折和困难。语言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你说我接”训练使学员明白了与人交往中语言沟通承上启下及认真聆听的重要性。在“如果我是你”训练中,角色的互换使班长与班组成员体验到对方的心理特征,在今后的相处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在熄灯一幕的情境再现中,学员通过旁观者的身份分析当事者的行为,能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上理解战友的行为特征,同时不在负性情绪下处理问题。
三、团体训练产生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团体训练方案设计的全面性
本干预方案全面考虑了心理弹性干预研究的前期成果,重点结合了积极心理学内容。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心理弹性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积极心理学倡导寻找并研究社会成员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在实践中将这种积极力量扩大和培育。在本研究中如自我优势的发掘、积极情绪的建立、积极关系的建立等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均应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在培养维度的确定方面,全面结合了前期对理论综述的结果,最终确定出本研究心理弹性团体训练的模块,根据心理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开展,并渗透着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三个维度。前后活动设计也考虑了内在的连贯性及相关性。如在发现自我优势活动中,将第一个训练“优势轰炸”中得出的优势直接应用于第二个训练,巩固加强了学员对自我的认知,在第三个训练中发挥优势。总之,活动的设计层次是递进的,实现了从发现优势到巩固优势再到培养优势。
(二)团体训练方案设计的针对性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被试为军人的特点,通过前期的访谈得出学员表达情绪、压力情境、社会支持等特征,在训练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前期调查的结果。如在自我优势发掘中,结合战场情境激发学员的自信心,在生命的意义探寻中加入军人这一角色,使学员对军人从固化的职业认知(包括奉献、牺牲)基础上能对比其他职业发现军人的特殊价值感和优势。在情绪管理模块,根据前期调查表明的男学员的情绪表达趋于外在,女学员则更内敛的特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组织者注意引导男学员走向理性思维,通过提问鼓励女学员多表达情绪。在引发情绪的情境设计中,结合学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如战友开过分的玩笑、被班长误解等,贴近学员实际的情境使学员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好地产生了共情。
(三)团体方式的有效性
团体心理训练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激发成员思考问题,催化其相互讨论,团体必然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安静变为活泼生动,团体动力应运而生。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彼此提供行为示范,通过团体经验进行效仿性学习,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团体对问题的反馈比个别情境的反馈更有冲击力,促使成员有效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发展适应行为。成员还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提出个人见解和看法,分担成员间的困难,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使之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满足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团体心理训练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创造了一种互相信任、彼此支持、充满温暖的团体气氛,使个体处于安全和谐的情境中,参与者能较大程度地放开自我,每个人都能以人为镜发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强化信心,发现不足,在互助与反思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更为成熟地应对挑战,从而提升心理弹性。
(四)组织者对训练现场把握的准确性
团体训练方案根据前期对理论的解读进行设计,此研究虽借鉴了前期研究但又是全新的设计。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组织者按照现场出现的情况根据经验随时对方案做出调整。如在情绪表达训练中,学员对近期情绪的表达非常含蓄,根据预案要求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情绪效果较差时,组织者临时决定用匿名书写的方式替代现场表达,方式改变后学员能很好地描述出近期的烦恼及由此引发的负性情绪,为后面的集体讨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员的好奇心及同理心。另外,组织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应用的技术包括提问引起学员对问题的思考,当训练主题偏离方向时及时调整,让表现较好的学员进行示范等,都保证了团体心理训练的顺利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