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
2021-12-26崔丽
崔 丽
(辽宁警察学院 法学部,辽宁 大连 116036)
一、合理界定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法学“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每一门法学课程都要变成思政课,而是在遵循法学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提炼法学专业课程内蕴的“思政基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渗透法学专业课程,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润物无声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思政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要把专业课这碗“白米饭”做得香甜,而不是非要做成“八宝粥”。
公安院校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要与建强新时代中国人民警察的“十六字”方针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价值取向、职业担当的案例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程序观念、证据观念、人权观念,培养教育学生明德修身,砥砺品格,坚持正义,遵纪守法,促进学生四个意识,提升学生明法析理、法律思辨的能力,为未来公正执法、自觉规范执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厉行中国法、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警察。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法学专业应以“中国元素”为核心,以“中国之制”进行价值引领,从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法治理念、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公民品格等整体把握,重构教学体系,融合并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入、深度结合、自然讲授。
(一)结合新冠疫情构建课程思政内容
1.结合新冠疫情制作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直播讲授“强制措施”时,引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刑事案件,如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暴力袭击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犯罪、制假售假类犯罪、哄抬物价型非法经营罪、造谣传谣犯罪等,来讲解什么是“刑事拘留”及具体适用。
再如,从疫情防控期间某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利用疫情在网络上虚假出售口罩实施诈骗的犯罪展开,讲述刑事“速裁程序”。陈某在疫情期间发布虚假口罩销售信息,骗取被害人钱财8000 元。某县公检机关仅用了13 日就将陈某起诉至法院,某县法院通过“速裁程序”审理该案,体现了特殊时期从严从速打击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时彰显了刑事“速裁程序”的效率价值。结合案情讲述“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将概念问题实践化。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疫情期间的相关法律问题,增强学生的时代担当感
我国的疫情防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关于制度自信的公开课。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考验,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验证了亿万民众一致跟党走的信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绝大多数中国公民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科学防控,众志成城,义无反顾,见证每一份执着的信念与希望,展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抗疫虽艰,但背靠祖国,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通过课程内容与时事前沿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国家一定能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动地将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性关怀、职业担当、依法治国、制度引领融入课堂。
3.引导学生做好课后讨论,融入课程思政
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相关案例和话题,通过新冠疫情抗击的国内外实况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为人民创造的安全环境,深切感受到中国日益增强的整体国力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智慧和勇气,深切感受生命至上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担当,引导学生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做新生代的领跑人,积极回报社会。
(二)结合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刑事诉讼法”最新内容构建课程思政内容
将党中央在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等,以及“刑事诉讼法”最新内容和前沿动态增加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解“国家专门机关和管辖”中的监察委员会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第一,就机构设置而言,监察委员会是在整合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行政机关内部的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内部的反贪部门、反渎职部门及预防腐败部门这四支反腐力量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党在反腐败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明白党对国家未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没有党的坚实领导,不可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第二,就管辖范围而言,监察委员会实现了对所有公职人员的全覆盖。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只要是公职人员,就应当执政为民、司法为民,未来在公职岗位上应当奉公廉洁、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就权力属性而言,监察委员会是法制化的政治机关,具有权威性。监察委员会遵守宪法、监察法等法律,高度法制化。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展示党的高度自觉性和先进性。党员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党员更应当模范带头地遵守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由此教育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信念,培养遵守法律的习惯,将守法、护法、爱法的法治精神融入生活,高度自律、自觉,为法治国家的昌明贡献力量。
在讲解“缺席审判程序”时,使学生明确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实现人财物一体式追究,有助于打击和预防腐败犯罪,促进国外追逃追赃工作的开展,保障监察制度的实际运行,提高追诉效率,彰显了反腐的决心和法治权威,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当然,学生需要明确该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以及相关程序上的法律规定。
在讲解“司法独立”“无罪推定”“非法证据排除”等原则时,通过中外比较,使学生理解我国制度的上层设计的原因、价值权衡、人性考量和制度定位,从而增进对国情和社会矛盾的理解,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能够从家国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
(三)结合相关案例构建课程思政内容
结合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从剧中的人物、事件、刑事诉讼法律知识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剧中优秀人物的长处和优点,培养自己严格规范执法、不惧任何权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一名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从2018 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谈起,阐释电影创作背景和原型。2015 年1 月,检方判定电影原型陆勇的售药行为是为了挽救广大病友的生命,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销售行为,决定对陆勇不起诉。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存权才是最大的人权。
三、重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
实践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应辐射到实践环节,充分挖掘实践课蕴含的思政元素,拓展强化实践育人。
(一)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增强宪法法治意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家宪法日主题实践活动,传播宪法知识,诠释宪法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抗疫成功的根本所在,明确这部因中国而孕育、因党性而制定、因人民而书写的“宪法”,是对抗不法行为的“金钟罩”,是人民权利的“保护伞”,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而坚定法治信念,让宪法信仰根植于内心,表明忠于宪法、忠于祖国的决心。同时,通过宪法宣传教育,使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依法从警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二)加强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塑造法律职业精神
实践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在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中,可以运用真实案例加强实践演练,促进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内塑,培养客观真实、科学严谨的办案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仿真办案实训中,学生会面临现场勘查、痕迹检验、刑事技术鉴定、侦查讯问、电子信息取证、文书制作、抓捕搜查、证据运用、程序操作、罪名认定等各类问题。学生会通过查阅资料、专业咨询、临场观摩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衔接,提升综合素质。
(三)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注意不同教学法之间的相互协调、融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可以结合现实热点事件或案例,采用现案同步教学法。例如,教师选取当年或近几年发生的,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或国际影响的案件,将案发地点演绎为我国,进行模拟办案。通过中外对比、现实办案和模拟办案比较,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外刑事诉讼制度的差别,更加明确我国侦查工作的证明标准、证明规则、证明对象以及各类案件证据规格,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自觉地按证据规格规范自己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活动,保障办案质量。
其次,可以采用错案疑案补侦教学法。例如,以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错案、疑案为原型,由学生重新进行办案,在原有证据的基础上展开侦查,充分发掘尽可能多的间接证据,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使案件得以侦破。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勇于质疑、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次,可以采用角色换位教学法。以真实发生的案例作为教材,以学生参与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分别开展相应的实案模拟教学。在同一实案模拟教学中,由于各种不同身份、角色所处的立场不同,故思维模式、工作内容、策略等也不相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轮换体验各种身份角色的心理、态度、思考角度和权利义务,使其明确各种角色的身份职责和岗位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期在今后的公安司法工作中能实现以严谨、全面的思维方式考虑案件,实现对案件更为准确和公平的判断。例如,将侦查员换位到犯罪嫌疑人的角色和犯罪嫌疑人换位到侦查员的角色上,相互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考虑一个犯罪嫌疑人会如何反侦查、如何隐匿罪证,一个侦查员会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找到犯罪证据,通过什么样的侦查方法破案并缉获犯罪嫌疑人。这种换位思考对于提高破案率和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扮演侦查人员的学生还可以体验律师、检察官、法官的角色,明确法官判案对刑事证据的要求,明确刑事案件的证明对象、证明标准,把握常见刑事案件的证据规格,使其在将来办案中,自觉地按证据规格规范自己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减少退查、补查的现象,保障办案质量,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深化校局合作
公安教育机构要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等实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见习、实习、旁听、模拟法庭等活动共同引领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实现刑事法学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起科学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为检验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应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实训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证据运用和文书制作等不同级别指标;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教官、学生、组长及同伴;评价方式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此外,还可以建立在校生问卷,毕业生跟踪,校内专家、校外专家、用人单位反馈评价等社会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考核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客观。总之,法学课程要以德塑心、以法塑身,讲好中国元素,传递中国特色。